中考必备03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来源: 黄全安名师工作室
阅读: 119 时间: 2021-03-13 17:40:40 0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产生的条件

1)声音产生的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

2.声源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发生的物体

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说明: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音叉时,用手接触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

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方式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4.声速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利用回声测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

at>0.1 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bt<0.1 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

②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不易听到回声。

③回声的利用与防止:回声测距与测速(s=vt/2)、电影院的墙壁。

二、声音的三要素

1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2音调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越快,音调就越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得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2频率: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单位是赫兹简称赫,记作Hz

3超声波与次声波

①人耳听见的频率范围。频率在20~20 000 Hz之间的声波。

②超声波:频率高于200 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

3响度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高,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1)振幅: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幅度。

2)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远越分散,响度越小。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

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人或乐器发声的音色都不同。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5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别与联系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