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日渐深入的今天,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突出了体验的重大意义,突出了课程在师生互动链条上的过程价值。这三个“突出”实则是“人本思想——生本思想”的伟大回归,是素质教育纵深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好“情感、体验、过程”这三个重要环节,无疑是促进后进生转化,促进中等生优化,促进先进生强化,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肯綮所在。
一、 情感共振是先决条件
情感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缺少情绪感受的融入,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是一个外在于学生的冰冷而过分抽象化的概念世界,一部分学生可悲地成为逻辑惯性上的天然懒汉;忽视学生自由的情感投入,逼迫学生严格控制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以获得尽可能客观、准确而统一的认知,收获的只能是“高耗低效”,开出的往往是“反教育”的“恶之花”。学生不再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日渐成为感情冷漠,体验荒芜,没有人生趣味,缺少内心敏感性的单向度的知识的储存器。“差生”产生的宏观背景自然形成,学生的群际划分无奈地过早确定。
没有情感积极参与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只是死知识。老师授业育人的知识只有成为学生自身态度信念的知识,才能达到安顿自身情感的目的,也才是主体的真正知识。因此教育教学的高效不仅需要师生共同的情感投入,更需要精心地培育,艺术地激发,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老师是强大的起振器,融情造境,创设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以独特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促成师生情感的良性互动。这样学生才能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互动,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着眼师生的全员共振,这是“面”;培育激发中等生正向的积极情感,促优带差,这是“线”;个体沟通,个体互助,这是“点”。这样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成绩的整体的提升是必然的。
二、体验内化是关键环节
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当学生在学习或知识生活过程中有所感悟并且感到有冲动、要整合这种感悟于整个心灵时,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体验,意味着不仅是“授、受”二体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着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人类经验经过学生体验内化并与学生的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顺畅对接,只有这样,教育才算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学生的心灵里才会留下有意义的痕迹。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依旧还是过分强调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忽视个体经验的差异性。那么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怎样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呢?体验内化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怎样展开呢?结合语文教学,我提出了“以形象定角色、以角色促体验,以内化成素质,以素质显形象”教育教学设想,让学生在“角色—形象—素质”链中通过体验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
角色采择体验是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角色采择的机会越多,越能促进一个人的素质提升。我结合第四册戏剧单元的教学,以课本剧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角色采择机会,拓展学生的角色范围,通过在语文课堂上率先进行良好的形象示范,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对学生良好的自我形象意识进行激发和预期,通过对形象与角色的正向体验,培育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内在素质的教育目标。2000届学生林某因长得黑,受人讥笑,导致自责自闭,心理包袱十分重,成绩也一蹶不振。此时讲大道理,无疑是隔靴搔痒,说些空话,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通过课堂的角色突破转换这一强体验形式,使他将外在的形象典范内化为自己良好的形象预期,最终解开疙瘩、提升认识、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他从此后变得更开朗了,成绩也自然上升了,最后成功考入华北电力大学。
三、过程功效是保障
众各有别,每个学生的体验状态、内化效能都不尽相同,优中差三类学生一般呈现出等差下降的特点,当然我们要因材施教,但更重要的是要向过程要功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人材培养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施教者决不能急于求成、仓促上阵,决不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凡是一个过程,就必定不会在瞬间完成,凡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通常不总是向着既定的目标一直发展下去,而是在进程中不断修正目标。过程需要时间,这是个人知识内化和意义转化所需要的时间。由学生内化的东西,是一个展开过程,是学生获取正向体验的历程。教育教学意义的生成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只有当学生赋与其意义时,教育教学才具有意义。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立争做到:突出全程管理,做好“点”、“面”的双结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坚持不懈”的要领,促使学生最终走向成功。
过程管理是灵魂。不仅学科教学如此,班级管理更是如此。2000年9 月,我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根据学校提出的“自主——创新”模式,结合班级管理,建立起有过程特色班级管理模式,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二三四”模式,即:始终贯彻一个理念——坚持“过程就是成功”的全程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整体优化的理念;始终坚守两个阵地——教室寝室两个阵地。教室是学生学习过程展开的最直接平台,课堂是师生互动过程产生意义的主渠道;寝室是学生旧的学习过程的回火炉,是学生新的学习过程的起跑线,积极建设富有过程特色的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分段实现三个目标——坚持过程实践的阶段性原则,实现以年级为段分解的“独立、责任、成功”三个学年主题教育目标。每一个主题下分列十二个子题,每一学年完成六个子题,以班会为主题教育的主阵地,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努力实现学生素质的全员优化;常抓四个建设——以抓学生学习质量过程管理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狠抓班级思想文化建设、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学生学习能力建设、强化思维能力训练。以思想文化建设促进班风的良性发展和学生个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学习能力建设促进学风的良性发展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过程促结果,以管理促效益,做好管理制度化,督查常规化,在制度同化的过程中达到制度内化的目的,硬措施配上软环境,“德”字先行,对学生做到以情感人,重体验;以理服人,重内化;以过程导引人,抓到位;让学生在集体的良好氛围与团队的协作精神中更加自觉地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更加顺利地迈向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带的班学习成绩逐步提升,在历次大型期考中总成绩多次位居年级第一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被光荣地评为区优秀班集体、校卫生先进班级体、校秩序规范月文明班级体,在校运会、校长跑达标赛等各项活动中,我班均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由于工作突出,2001年我被光荣地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
在注意抓宏观的过程育人这个“面”的工作的同时,作为一名班主任,还要长期关注贫困生这个“点”。现读高三的学生吴某、张某、吏某,经济极度拮据,几年来,我每人每月资助40元,从未间 断。学生吴菊芳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孤僻自卑,家境贫寒,难以为继,我倾力相助,三年如一日;我想,以己一时之便,解生多难之忧,何乐而不为呢?四位同学奋力的拼搏、优异的成绩不是最好的回报吗?
情感是体验的胚芽,体验是情感的理性化,过程是学生学习意义生成的最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这三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好书,育好人,这是我此生的信仰!让我的每一位学生渡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高中时代,让我的学生因有我这样一位老师而少一些遗憾,则是我最大的心愿!
200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