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阅读: 3819 时间: 2004-11-25 14:23:00 1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智能差的学生是教育的次品;体育差的学生是教育的残品;德育差的学生是教育的危险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目标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里一共有三个是德育目标,未来人才的选拔将更侧重于德育指标的权重。德育无疑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德育的内容涵盖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教育等环节,笔者就此谈谈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等方面受到培养和教育。计算机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学计算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极为重要方面。因此,计算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和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要通过计算机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他首先必须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他
才能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计算机教材,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指导,通过计算机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否则,尽管计算机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教师也无法向学生揭示。只有教师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和学生一道克服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这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前提条件。
  (2) 处理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计算机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必须抓好"双基"这个基础,只有通过计算机的"双基"教学才能使学生从计算机科学这个侧面相信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很多变化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如计算机的某些功能既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又可以由硬件来进行,在适当的时候,软件和硬件可以相互转化。只有通过具体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辩证关系。所以?quot;双基"是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基础,打好"双基"这个基础,有利于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 以典型教材为重点,寓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于计算机教学内容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蕴含于计算机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如何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计算机教学的"双基"内容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到计算机教学之中,通过计算机的"双基"教学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而不是附加在计算机教学之上,这是需要我们计算机教师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一般来说,以典型教材为重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作用时,不应忘记向学生指出,计算机不过是人类所控制、所利用的工具,它的一切活动都是根据人们事先设计的程序来进行的,所谓"计算机万能","电脑必将战胜人脑"的观点是错误的。再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应用时,也应一分为二地指出它也可能给人类带来负面作用,如在讲计算机病毒时,强调计算机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当感染病毒时,你所做的一切工作并马上毁于一旦,给你带来很大的损失。
随着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逐步形成和树立,反过来,它又会成为学生用来指导自己计算机学习中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面临的计算机问题的有力武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认识能力起着积极作用
  二、 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特别软硬件发展水平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且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又诞生于美国,因此学生学习计算机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针对这种心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1、 我国古代有关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在信息技术发展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前47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驿站,驿使送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公元前110年左右,中国发明造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700年,中国出现木板印刷;公元900年左右,中国出现铜版印刷;公元1050年,中国毕升发明胶泥做的活字版。我国在1000多年前就发明了算筹,13世纪又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了算盘,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计算工具。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圆周率至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相频的结果早1000多年。我国对算法的研究也早有记载,宋代数学家秦九昭算法利用递推公式来计算多项式的值,比西方的Horner算法早500多年。
  2、 建国以来有关信息方面的重要成就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诞生;1959年研制成功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104机;60年代陆续推出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如109乙、109丙、108乙、320以及411B;1971年我国研究成功第一台第三代集成电路TQ-16;1979年采用中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DJS-140T系列计算机;1982年推出采用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DJS-150系列机;1983年银河亿次巨型向量机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加入研制生产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1995年,国家科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曙光1000并行机成果鉴定会,曙光1000突破了一大批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关键技术,其峰值速度可达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每秒超过10亿次浮点运算,内存容量1024兆字节,同年我国首台采用Pentium Pro芯片的微机在联想集团诞生,这台命名为"奔月"的电脑采用了当时最快的Pentium Pro处理器,在运行纯32位软件时比奔腾机快一倍。
  1997年5月,东北大学软件集团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CT扫描机--CT-C2000。同年6月,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这标志着我国银河系列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又实现了新的突破,运算速度每秒达到百亿次。同年9年,金山公司宣布其历经四年研制开发的WPS97隆重上市。这是在WIN95中文平台上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开发的文字处理软件,以众多的使用优点向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软件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三、 科学态度教育
  科学态度教育是计算机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要重视科学态度教育。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这些内在反应倾向会通过个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简单说,态度就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科学态度是指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科学态度教育是指为了使学生养成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和科学作风所进行的教育。
  (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运用理论思维,对所得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根本也是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在计算机实验中,必须消除实验中的主观性。要求学生对程序运行结果要实事求是地报告,坚决反对为了达到"通过"程序而去"造"结果数据等弄虚作假的行为。
  (2)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的原则之一。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要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计算机理论的学习态度入手。这就要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只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计算机实验的重要作用;另一种则相反,他们仅仅对计算机实验感兴趣,而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前一种造?quot;纸上谈兵",后一种所学知识不具备系统性和通用性,不便相互交流,因而都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之逐步树立起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并用以指导整个学习实践活动。
  (3) 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学习科学知识与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有严肃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在计算机实验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对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如在上机操作DOS命令时要细心,不能输错一个字符,比如DIR,不能输成DOR,DIR与DOR意义截然不同,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应出现"差不多"这样的字眼,应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4) 培养诚实谦虚、脚踏实地的态度。毛泽东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能看到自己学习中的成绩和优点,更要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缺点,虚心向教师、书本请教、向他人学习,通过刻苦努力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需要勤奋、踏实的学风,认为可以通过"走捷径",不花力气就能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要教育他们在学习中养成实干精神,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
  (5) 培养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王充说:"不学不问不能知也。"在他看来,学问就由"学"和"问"这一对矛盾组成的。"学"要勤奋,勤奋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问"要善于提问,所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善于提问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表现。心理学的实践证明,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的,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智慧的增长与进步也是如此。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计算机实验中,就在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再对所提的问题求得解决。总之,勤学好问是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可贵品质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没有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和创新。这与那种只满足于一味的"占有"和"贮存"知识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提出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些总是可以从书本上或通过简单的实验得到解决。也有的问题在书本中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它往往需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或上机实验,经过一段刻苦的努力和不断探索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后一种情况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有益的。对于未知充满好奇心并急切地想求得答案的学生,他们会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去不断搜索论据,找出科学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能使他们获得牢靠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6) 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学生刚开始时非常好奇,但到具体学习时又会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上机实验时对上课讲的知识毫无印象,根本不知如何操作,在编好程序上机调试时,往往需要多次反复修改程序,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完成。在困难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畏缩不前、垂头丧气,失掉学习的信心;一种是不畏惧,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克服它。对此,我们应积极提倡后者,首先在精神上要树立困难是可战胜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在学生对一个个具体困难经过努力得到克服之后才能树立起来的。其次要认真动脑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然后针对具体困难找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如上机操作不知从何处下手,主要是对老师课堂上讲解没有掌握,对老师讲的操作步骤没有记住,这就要求教于书本,把问题弄清楚后再去上机。有时经过自己的努力,困难难以解决,这时最需要的是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中学时代是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期,所以,在中学教育中,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视渗透德育教育。以上三点是笔者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教,最后,愿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大家共勉。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