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农历:乙巳(蛇)年六月十八
用户登陆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导航
请选择
无匹配数据
新闻文章
学科资源
智慧课堂
每日一题
智慧考场
智慧作业
加载中
站长简介
网站帮助
网站留言
教师首页
新闻中心
教师研修
学校管理
备课中心
智慧搜题
专辑排行
课程基地
休闲娱乐
家长专区
学生专区
虚拟仿真数字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研修
>>
学科教学研究
>>
科学技术
距离2026年高考还有328天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
来源:
金华市第十五中学
作者:
邢叶进
阅读:
4882
时间:
2005-10-02 07:55:00
1
次
毋庸置疑,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任何忽视信息技术的思想行为都将以落后于时代为代价。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对当前的教育观念和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现代化人才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正确评估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使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问题,轻视信息技术的作用或者过分追求技术的层面都是极为有害的。
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能否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是衡量教育是否面向未来社会发展而积极变革的重要依据。
目前,各地正在开展课程整合实验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实验研究成果。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某种误区,如信息技术无用论、信息技术万能论、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实际效用的空壳化倾向等。为此,我们必须理性地审视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特性
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的特性所决定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了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所没有的优越特性:
* 浩瀚无尽和形式多样的资源。Internet创造了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建造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从中可以获取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甚至是智能交互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对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信息的获取与保持非常有利。
* 信息整合与组织的高效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和交互特性,可以对教学信息进行有序的编排,并在实际使用中根据需要任意跳转、重播等,改变传统信息直线流转的缺陷,同时又能高效有序地管理信息,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 智能交互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和环境。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机对话进入现实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习者依据兴趣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为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通过交互和通讯手段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可以采用智能统计系统和自动化练习手段,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等信息,以便教师或计算机自动调整学习内容、进度、难度等;同时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也能及时获取教师的教学意图。
*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提供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构造协作学习的环境。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共同提高的过程,可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探索、信息加工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通过信息自主实践和知识重构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
信息技术参与的课程整合,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无疑是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对其“角色”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马宁、余胜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划分为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三个阶段和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提供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教育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十个层次。
目前的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尚处于难以清晰界定的阶段层次,大多仍处于较低的应用水平,因此有必要从其所起的具体作用的角度进行探讨,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
●
演示工具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转换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转换,还可以进行高效的查询、检索。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重要媒体——课件,目前在教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非信息技术专业的一线任课教师,还是作为教学信息接收者的学生对它都有非常高的认同度。课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取代传统媒体演示教学信息,现在应用最普遍的课件制作工具如Macromedia Authorware、Microsoft PowerPoint、方正奥思等都具有强大的多媒体集成功能,支持多种格式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形式,同时提供灵活的调用方式,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选播、重播、跳转。因而它不仅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体展现方式,而且更高效、更灵活,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组织,增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最基本应用就是作为各种教学信息的演示工具。在这一层面上,信息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将教学中应用的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和高效控制。
●
信息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数字化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
因特网 Internet作为全球最大的开放网络,它的本质就是一个连接全球的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库。随着Internet 技术向宽带、高速、多媒体方向的发展,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以更具人性化的应用方式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获取信息的途径由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扩展到因特网所覆盖的任何场所。
媒体素材资源库 可以获取教学、制作课件所需的音频、视频、动画、文本、图形等素材资源。
数字图书资料中心 数字化、可检索的文献图书资料中心。可以获取如背景材料、案例参考等各种文献资料。
电子题库中心 形成性评价是控制学习与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利用信息技术组建各个学科的智能题库中心,不仅可以避免在教育过程中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可以规范对学生的各类评价。
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资源功能,可以进行相关的整合教学。如“网络阅读”——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进行大量的阅读,克服传统阅读材料收集困难、阅读效率低等问题。再如“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它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教师呈现给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完成的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上网搜集信息,结合访问、参观、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再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
虚拟环境
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可以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虚拟情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虚拟现实教学中所不能达到或不能完全体现的部分。如虚拟物体——利用三维建模技术等表现微观世界、宇宙空间、物体内部结构、物体的细微变化过程等;虚拟实验——进一步利用交互功能,虚拟实验操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必使用真实的实验设备即可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数据。
尖端的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实景,例如虚拟游览故宫博物馆等。
当然,还有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
通讯工具
由于人数较多,时间容量有限,协作学习和个别化教学在班级制的教学模式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同步和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跨越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此建立的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将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达到双方或多方实时交互及异步交流,学生随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教师也可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指导。
信息技术作为通讯工具与课程整合的手段有:
即时通讯 如设立用于教学讨论的网络聊天室,教师和学生可以天各一方而又像在课堂上一样畅所欲言,但不同的是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利,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与任何一位在聊天室内的同学交流。再如,通过用于点对点即时通讯的ICQ等进行个人之间的交流。
异步通讯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导入教学,使课堂教学的结束成为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开始。如应用基于Web的BBS(电子布告牌)系统进行异步教学讨论。它是以发表文章为基本的讨论交流形式,它的交流不受时间限制,参与讨论的学习者可以对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不同观点和立场的碰撞与交流,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对某些复杂事物的认识深度以及自主思维的深度。
利用即时通讯和异步通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创设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
“网络答疑” 无论何种学习方式,及时的答疑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之外,没有了教师面对面的解释和演绎,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网络教学系统一样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学生利用电子邮件、BBS和实时聊天等手段提出问题,教师以同样的手段即时或异步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建立自动答疑系统,系统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智能分析,再从预先设置的知识库中检索出相符的答案。
“协作学习” 这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 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通讯手段与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发展个体的思维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增强与社会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能力。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是互相促进的朋友关系。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
评价工具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建立的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可以在教师的参与下,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这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繁琐重复的工作,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
“智能题库系统” 建立严格遵循教育测量理论、在精确的数学模型基础上的题库系统,教师通过设置相应的组卷参数(如试卷标题、总题数、满分值、考察的知识点,平均难度、平均区分度、题型结构等),系统自动组出一份符合要求的试卷及其标准答案,将试卷打印出来,对学生进行测试,或者利用网络系统进行即时的联机考试。学生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特点,输入组卷参数,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试卷。智能的评价系统对各项数据如平均分、方差、等级量表、知识点的掌握度、频数分布图、学生反应曲线等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电子学档”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的功能,除了我们熟知的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为学生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各种学习信息。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
创新工具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开展各门课程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然后再根据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创造的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
参考文献:
[1]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3] 余胜泉,何克抗.《网络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 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
[5] 柳泉波,黄荣怀,何克抗.《基于Web自动答疑》.
transfer prescription coupon
go
free cialis coupon 2016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上一篇:
信息技术课“自学——讨论——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
当前小学计算机教学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网友评论
登陆
本类热点文章
01
[分享]photoshop基本知识掌握技巧50条工具面板技巧
02
信息技术的个别化学习的意义
03
校园网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
04
CAI现状和对策的分析
05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
06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07
信息技术
08
中文搜索引擎的机理及检索技巧
09
中学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10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友情链接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央电教馆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重庆市教科院
三峡教育网
中国教育考试网
重庆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网
365微信编辑器
重庆人才工作网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物理青蓝网
DeepSeek-V3
豆包
kimi人工智能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中国教研网
爱拍 - 超清录屏软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重庆十月科技有限公司
PPT模板
教育技术学
Apowersoft录屏王
随风飘逝的博客
百度
迅捷PDF转换器
央视天天把歌唱
视频解析加载(多个平台)
微信支持商户平台
京师云课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深圳市恒讯科技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中国教育出版网
民用无人机管理平台
熊猫办公
FastStone Capture录屏
向日葵
椰子办公
视频语音转文字
DOWNPLUS视频下载
视频语音转文字
PDF转word免费软件
教研网
研直播
PaperAsk论文查重
百度网盘
觅知网ppt
百度直播
百度收录
人教社云教研
鸠摩搜索
重庆市教育学会
知网
万方
维普网
核心期刊查询系统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