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贯彻
来源: 浙江鄞州职高 作者: 吴俊英
阅读: 1277 时间: 2005-12-16 17:03:00 1
 
     有人曾对120名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模范班主任的教育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00%的模范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对学生充满着爱”,100%的模范班主任和88%的教师“师生关系好,有威信”。这说明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
     许多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纵使有许多“理”,对学生讲了几遍几十遍,可学生就是“不懂不接受”,依然我行我素。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常惹来老师的批评,对老师总有一种对抗的情绪。对他们进行表扬,他们认为是哄人;对他们进行批评,他们认为是整人。对他们来说,批评和表扬都成了教育的在,障碍。可是,一旦学生生病,你去看看他,他就会责备自己曾经让你操了那么多的心;学生家里有困难,你给以帮助解决,他就会下决心改掉自己的毛病;学生有了困惑,你去找他谈心、关心他,他就会下决心听你的话……这许许多多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行为和举止,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的“理”,支持你的教育事业。所以,只有从真正的爱生之情出发,教育才是有效的。
     师爱,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桥梁。
     其实,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知道要对学生付出我们的爱。但如何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贯彻我们老师的爱呢?
     1.严格要求学生。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懂得什么是对他们好,怎样对他们是不好。刚开学不久,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班主任的建议和意见中,大多数学生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希望老师能从严要求他们,希望老师能多与他们谈谈心。他们心里非常明白他们自己的要求和渴望----老师的爱和严,明白老师的严格是一种爱。高中的学生,都具备了是非辨别能力,明白了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他们希望借助外力,来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希望老师能明确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学生需要老师用真诚的爱心来引导他们的言行举止。作为老师,明白了学生的要求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因势利导,执行老师的指导职能。老师的爱,不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当然,老师的严格不是一种苛求,一种容不得学生犯任何错的苛求,不是一定要学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生上课一丝不苟,循规蹈矩,教师讲一学生不二。老师的严格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的正确引导,体现在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创新精神的真诚付出。
     2.尊重理解学生。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是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是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明白老师是为了他们健康成长。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
     动权,发展学生他们自己的个性,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解和尊重,这就是师爱,让他们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
     当然,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是让他们自由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格,而是在老师的爱心引导下,是学生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
     3.宽容学生。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学生是个鲜活而又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该批评的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
     宽容,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
     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4.关心学生。学生在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辨别能力正逐步形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为学习,为生活,为朋友,为家庭,甚至为一件小物品、某人一句话等等,学生都会出现困惑,甚至困扰。老师年长于学生,老师有着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不妨多留些时间给学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关心是一种师爱表现。
     师爱,是一种博大的爱,不拘于任何形式,只在于那份真诚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奉献。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