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学员、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物理教研员田杰老师,参加重庆市2019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第二期市外学习10天圆满结束,收获满满。按照工作室要求,田杰老师认真完成了学习的感悟和反思,发布网站分享,供大家学习交流。希望田杰老师将学习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积极追求专业快速发展,早日成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
此情以待成追忆 许一次风华正茂的研学行
——我的成都10日忆
12月13日,隆冬中的蓉城,温暖如春,我在这里,度过短暂的十天。重庆市2019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第二期市外学习的旅途,在这里悄悄的进行。在这10天中,我们从不同侧面窥探教育之势与名师之为,听讲座、行拓展、观名校、做交流。享受学术之盛宴,见证名校之成长。十日虽短,记忆却多,丢开工作,研学行在成都,老夫聊发少年狂,体会恰同学少年的青葱岁月。
回忆一 蜀都中学话教育 川渝两地携手进
出发前夕,接受到要代表我们团队到石室蜀都中学上课的通知,12月12日下午,终于知晓上课的课题为教科版《超重 失重》。初领任务,内心忐忑。担忧有四:从2018年夏天开始,我进入教研岗位,虽然期间指导过数位教师上课,点评过数位教师上课,但三天不练手生,讲台所特有的哪种台感觉正日渐远去;这个课代表我们团队上,必然要求这个课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必须充分体现课改精神,上成一堂高标准的示范课;远赴成都,不占地利,实验设计只能守正出新,在常规中出新意,在传统中行探究;这种交流课不可能预先磨课,时间、节奏的把握完全靠发挥,现场生成教学程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相信自己多年的积淀、我相信我背后的团队,再大的客观困难,必须去面对,这是一次挑战、但更是对自己的一次检验!
13日到达成都,白天学习,晚上梳理教学思路,收集视频资源,思考如何用最常规的仪器开展学生探究实验,思考如何将科学的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思考如何将一节普通的物理课上出新的意境。准备的过程是痛苦的,深夜里,我的思绪在纷飞,数易其稿,否定又否定。16日上午,和长寿中学戴浩一起到石室蜀都中学落实多媒体设备和实验仪器。17日晚上,面对团队的物理同行们做了最后教学设计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
18日,课终于圆满的按照设计的意图结束了,在短短的40分钟里,我体会着久违的快乐时光,在营造的氛围中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课后川渝两地同行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课的得失。
石室蜀都上课这段经历,我必须要深深感谢蜀都的同行们。他们用无数个细节,温暖着我。16日,在蜀都中学设备中心张晓晓主任陪我调试多媒体系统,教研组长李永烈老师和与我同课异构的张里原老师热情介绍学生情况,积极协助我落实实验器材。在18日上课前,张老师为了保证我电脑的视频和音频输出,还主动放弃了他上课使用投影仪的计划。这些细节,反映出一所优秀学校的老师的优秀品格。
回忆二 游学成都名校 感受名校魅力
在这10天里,我们先后到双流棠湖中学、西川中学、成都石室蜀都中学、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外国语学校参观访问,听交流,看课堂,感受名校魅力,见证名校成长。
成都七中:百年明显 传承创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是一所闻名华夏的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先锋旗帜。走进校门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十块校园文化展板,我们一路看过,为七中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取得的累累硕果赞叹不已。成都七中易国栋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七中办学的一些体会,或许,这里可以窥探到名校成长的痕迹。
今日七中培养出9名院士,13枚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多名新锐。易校长的有几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和揣摩:
1.善待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
2.培养学生自由民主的精神,用最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成长,用最前沿科技培养兴趣和理想。
3.建大学式的中学,严格而不失败,宽松而不放养。
4.一个人的优秀除了自己做好,示范推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5.有责任的老师才可以培养有责任的学生,七中教师讨论最多的是专业成长,七中教师最珍惜的是专业成长的机会,专业成长也是凝聚人心的法宝。
6.2019年是教育的分水岭,学校教育,在线教育,社会教育将三分天下。成都七中是高山,但是不要做盆地里的高山。
7.一个学校的文化在师生言行,在老教师的课堂,在教师的经验....
棠湖中学: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滞
走进棠湖,惊叹校园的大气,但更惊叹的是他们面对学校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破局勇气和办法。今日棠湖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棠湖中学依序推进课堂变革、课程建设和选课走班工作,努力构建具有棠中特色的新型育人体系。
这些年,他们构建4.0T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聚焦课堂研究,实施三段智慧课堂;实施选课走班,促进个性化发展;实践坚定信念,矢志追求教育理想。正如汪国真诗歌所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尤其值得思考和学习的是他们的选课走班,这是真实的学生对导师(班主任)对任课教师的全员选择,实现了全员、全科、全程选择,这一理念和做法至今在中国也只是部分大学实行了选师制度。一生一表,把教师放在选择栏中让社会聚焦,让学生选择,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同时背后又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
......
在成都,走过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他的特色,都有他的美丽,我感受到教育的千姿百态,我感受到省会大城的文化底蕴,我感受到一群教育人的锐意改革和矢志追求!
回忆三 眉山访三苏 人间有正气
在午餐后,全体学员为了表达对三苏的敬仰之情,在工作人员的主持下,进行了庄严肃穆的祭拜三苏仪式,以此缅怀这三颗闪耀在文坛上的巨星。
在三苏祠,我感受着文豪的人格魅力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在灵魂的世界和苏子对话,感受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历经坎坷不忘初心。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历经三代,屡次被委以重任,屡次被贬。但他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即使被贬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现实中为官场所不容;但在历史长河中,盛名传播千年,经久不衰,时人称道、后人敬仰。旷达的苏子、洒脱的苏子在历史长河中永生!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的越发充分。”
—— 林语堂
......
别了,成都。
此情以待成追忆。短暂十天学习的经历,沉淀在我的记忆里。追求教育的真善美,窥探名校名师成长的路径,在冬日的成都,我这样安静的走过。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学员、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物理教研员田杰老师,参加重庆市2019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第二期市外学习10天圆满结束,收获满满。按照工作室要求,田杰老师认真完成了学习的感悟和反思,发布网站分享,供大家学习交流。希望田杰老师将学习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积极追求专业快速发展,早日成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
此情以待成追忆 许一次风华正茂的研学行
——我的成都10日忆
12月13日,隆冬中的蓉城,温暖如春,我在这里,度过短暂的十天。重庆市2019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第二期市外学习的旅途,在这里悄悄的进行。在这10天中,我们从不同侧面窥探教育之势与名师之为,听讲座、行拓展、观名校、做交流。享受学术之盛宴,见证名校之成长。十日虽短,记忆却多,丢开工作,研学行在成都,老夫聊发少年狂,体会恰同学少年的青葱岁月。
回忆一 蜀都中学话教育 川渝两地携手进
出发前夕,接受到要代表我们团队到石室蜀都中学上课的通知,12月12日下午,终于知晓上课的课题为教科版《超重 失重》。初领任务,内心忐忑。担忧有四:从2018年夏天开始,我进入教研岗位,虽然期间指导过数位教师上课,点评过数位教师上课,但三天不练手生,讲台所特有的哪种台感觉正日渐远去;这个课代表我们团队上,必然要求这个课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必须充分体现课改精神,上成一堂高标准的示范课;远赴成都,不占地利,实验设计只能守正出新,在常规中出新意,在传统中行探究;这种交流课不可能预先磨课,时间、节奏的把握完全靠发挥,现场生成教学程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相信自己多年的积淀、我相信我背后的团队,再大的客观困难,必须去面对,这是一次挑战、但更是对自己的一次检验!
13日到达成都,白天学习,晚上梳理教学思路,收集视频资源,思考如何用最常规的仪器开展学生探究实验,思考如何将科学的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思考如何将一节普通的物理课上出新的意境。准备的过程是痛苦的,深夜里,我的思绪在纷飞,数易其稿,否定又否定。16日上午,和长寿中学戴浩一起到石室蜀都中学落实多媒体设备和实验仪器。17日晚上,面对团队的物理同行们做了最后教学设计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
18日,课终于圆满的按照设计的意图结束了,在短短的40分钟里,我体会着久违的快乐时光,在营造的氛围中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课后川渝两地同行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课的得失。
石室蜀都上课这段经历,我必须要深深感谢蜀都的同行们。他们用无数个细节,温暖着我。16日,在蜀都中学设备中心张晓晓主任陪我调试多媒体系统,教研组长李永烈老师和与我同课异构的张里原老师热情介绍学生情况,积极协助我落实实验器材。在18日上课前,张老师为了保证我电脑的视频和音频输出,还主动放弃了他上课使用投影仪的计划。这些细节,反映出一所优秀学校的老师的优秀品格。
回忆二 游学成都名校 感受名校魅力
在这10天里,我们先后到双流棠湖中学、西川中学、成都石室蜀都中学、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外国语学校参观访问,听交流,看课堂,感受名校魅力,见证名校成长。
成都七中:百年明显 传承创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是一所闻名华夏的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先锋旗帜。走进校门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十块校园文化展板,我们一路看过,为七中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取得的累累硕果赞叹不已。成都七中易国栋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七中办学的一些体会,或许,这里可以窥探到名校成长的痕迹。
今日七中培养出9名院士,13枚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多名新锐。易校长的有几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和揣摩:
1.善待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
2.培养学生自由民主的精神,用最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成长,用最前沿科技培养兴趣和理想。
3.建大学式的中学,严格而不失败,宽松而不放养。
4.一个人的优秀除了自己做好,示范推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5.有责任的老师才可以培养有责任的学生,七中教师讨论最多的是专业成长,七中教师最珍惜的是专业成长的机会,专业成长也是凝聚人心的法宝。
6.2019年是教育的分水岭,学校教育,在线教育,社会教育将三分天下。成都七中是高山,但是不要做盆地里的高山。
7.一个学校的文化在师生言行,在老教师的课堂,在教师的经验....
棠湖中学: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滞
走进棠湖,惊叹校园的大气,但更惊叹的是他们面对学校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破局勇气和办法。今日棠湖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棠湖中学依序推进课堂变革、课程建设和选课走班工作,努力构建具有棠中特色的新型育人体系。
这些年,他们构建4.0T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聚焦课堂研究,实施三段智慧课堂;实施选课走班,促进个性化发展;实践坚定信念,矢志追求教育理想。正如汪国真诗歌所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尤其值得思考和学习的是他们的选课走班,这是真实的学生对导师(班主任)对任课教师的全员选择,实现了全员、全科、全程选择,这一理念和做法至今在中国也只是部分大学实行了选师制度。一生一表,把教师放在选择栏中让社会聚焦,让学生选择,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同时背后又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
......
在成都,走过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他的特色,都有他的美丽,我感受到教育的千姿百态,我感受到省会大城的文化底蕴,我感受到一群教育人的锐意改革和矢志追求!
回忆三 眉山访三苏 人间有正气
在午餐后,全体学员为了表达对三苏的敬仰之情,在工作人员的主持下,进行了庄严肃穆的祭拜三苏仪式,以此缅怀这三颗闪耀在文坛上的巨星。
在三苏祠,我感受着文豪的人格魅力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在灵魂的世界和苏子对话,感受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历经坎坷不忘初心。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历经三代,屡次被委以重任,屡次被贬。但他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即使被贬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现实中为官场所不容;但在历史长河中,盛名传播千年,经久不衰,时人称道、后人敬仰。旷达的苏子、洒脱的苏子在历史长河中永生!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的越发充分。”
—— 林语堂
......
别了,成都。
此情以待成追忆。短暂十天学习的经历,沉淀在我的记忆里。追求教育的真善美,窥探名校名师成长的路径,在冬日的成都,我这样安静的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