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名师
——记中南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金展鹏
这位“只有脖子能够动的导师”被誉为“中国的霍金”、“材料科学的活地图”,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金展鹏,男,193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师德高尚、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事迹感人至深,一直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香港文汇报》、《经济日报》、《潇湘晨报》、《光明日报》、《China Daily》、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网、搜狐网等都曾报道和评论了他的先进事迹。2009年,金展鹏被授予“湖南省师德标兵”称号。为庆祝我国第25个教师节、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名师网对金展鹏进行了专题采访,题为“轮椅上的名师——访中科院院士金展鹏”的视频获得了非常高的点击率,掀起了“以金展鹏院士为模范教师榜样,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立足岗位、奋发进取、教书育人”的热潮。他的学术思想先进,在材料科学前沿取得了创造性的巨大成就;他尊重同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轮椅上的辛勤园丁
金展鹏院士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 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带领着年轻的梯队不断向科技前沿进军。
金展鹏说,他大学毕业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中小学老师们教的东西多半已经模糊、淡去,然而历届恩师们慈祥和期待的目光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加清晰起来。在恩师们的熏陶下,金展鹏养成了关爱学生的品格。记得以前当班主任时,他有一天晚上去火车站迎接实习归来的学生,当时,车站突然停电,看不清人的面目,他却能根据学生们声音辨别出50多位学生,并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
1998年,金展鹏不幸被病魔击中,四肢瘫痪。即便这样,他一如既往地对教育充满激情。有人曾劝他将学生交给其他导师带,自己安心养病,他没有答应,诚恳地说:“20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交付在我手里,我就要用心带好他们。我必须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国家负责!” 那段日子,他瘫痪在床,还带着10多个研究生和博士生,仍旧进行相图研究。可他全身上下除了脖子,哪都不能动,工作和事业如何继续?整天躺在床上的金展鹏一筹莫展。一天,一觉醒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头脑依然清醒、思维依然敏捷的金展鹏对守护在旁的妻子说,“总不能躺着等死吧!元英,我不能就这样躺下去,帮我拿本书来!”妻子拿来一本《相图、相变与相平衡》,举在他眼前。坚持不了几分钟,妻子的手开始晃动,字迹变得模糊起来。他们只好休息片刻,又继续举着书看。两个小时下来,胡元英的手举酸了,金展鹏的眼睛也看痛了。妻子心疼地帮金展鹏揉了揉眼睛。可是,金展鹏却露出了生病后的第一个笑容:“元英,我可以看书,可以工作了。”
为解决书本晃动的问题,妻子胡元英琢磨了很久。后来,她在别人搞装修废弃的木料里拣了几根木条,钉成一对三角形小木架,固定在床头,做成了一个特殊的读书架。妻子和保姆帮他翻好书,然后放在小木架上。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每天坚持看两小时书,然后指导学生修改论文。金展鹏家的保姆说:“晚上是金老师最难受的时候,要不停为他翻身、按摩,他痛得根本睡不着,可第二天还坚持看两个钟头书,雷打不动。实在累了,就把眼睛闭上几分钟再接着看。我最怕有学生的论文送过来,一篇研究生论文一般是100页以上,少的也有80页,可金老师连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为了怕他生褥疮,我们要不断地帮他翻身。可是金老师看在兴头上,总是说等看完这一页再说,看完这一篇再说。结果,金老师背上生了褥疮,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可他忍着痛,看书学习一天也不停。”香港文汇报尊称其为:“只有脖子能够动的导师、中国的霍金。”
龚伟平是1999年跟金展鹏读博士的,当时金展鹏卧病在床,每天只能仰望着小木架看书,指导学生改论文。有一次,龚伟平写了篇文章,随手在桌上拣了几张废纸打印出来,请金老师过目。几天过去,金老师对文章提出详细修改意见后,突然问她有没有注意废纸背面的东西。原来,废纸背面是半篇科技资料。金展鹏告诉她里面有很重要的信息,建议她好好思考,能否沿着那个方向做下去。龚伟平采纳了金老师的建议,后来该项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后,龚伟平经常开玩笑说金老师是“透视眼”。其实,这就是金展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颗对学生负责的心。
出院后,金展鹏没有搬回自己原来楼层较高的家,而是在教学楼附近借了一套简陋的房子。每周六他都要坐着轮椅去给学生们上《论文评述》课。天气好的时候,他会把课安排在草地上进行,同学们则围着他席地而坐。
学生杜勇以前总是和导师金展鹏待在实验室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他的口福最好,早上总能吃到师母送来的鸡蛋。杜勇现为中南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多种国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
学生赵继成有晚上工作的习惯,有次早上开会缺席了。金展鹏询问他到哪里去了,同学汇报说他在睡觉,原本以为金老师会严加斥责。没想到金展鹏却说:“让他睡吧,他也累了,睡醒了自然会来!”这话传到赵继成耳里,他又感动又惭愧,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工作。如今赵继成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在扩散偶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发展了材料组合设计法。著名物理冶金学家R.W.Cahn在《Nature》上撰文对他的工作做了高度评价。
他的学生、现为中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的刘华山教授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的结语,代表了众多学生的心声:“学生眼中的金老师是一位智者、长者、朋友。跟金老师学习几年,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科学的态度和怎样做人。”
金展鹏将学生装在心里,实际上,学生也是他的“止痛药”。羁绊在病床上的日子,金展鹏最盼望的就是学生打电话来,尤其是越洋电话。学生的声音仿佛能减轻他的痛苦。胡元英说:“老金痛起来就不停地翻身、喝水。可学生的电话一来,他就精神了,身子也不疼了,讲再多的话也不渴了。电话就是他的特效药,就是贵了点。”原来,这些电话大多是学生从国外打来的。
郑峰是金展鹏早年带过的学生。他1992年初去英国工作,从事相图计算软件的开发以及铁-钼·铬·钒·碳五元合金系的热力学与相图计算。他1994年进入美国国家实验室,加盟劳伦斯-彼得森博士的课题组研究固体燃料电池。在美国前后10年,他在许多地方工作学习过,每到一地安定后,金展鹏都设法和他保持联系,不断通过电子邮件交换各自的研究方向与进展,这也为他决定回国奠定了基础。 2004年,郑峰终于回国了。他回国那天,金展鹏特别高兴,躺在床上和他足足聊了几个小时。金展鹏担心他刚回国不适应,还经常从病房打电话询问实验室安排、课题申请报告等情况。郑峰说:“回想起来,在国外那么多年,我和金老师不知道通了多少电话,多少邮件。虽然他从没有对我说:‘郑峰,你赶快回来吧。’但金老师始终就像一根长长的绳子,牵系着我这个海外的风筝,最后我选择了回国。我知道,这无形的绳子就是金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是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
金展鹏常对学生说:“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现在我们的国家,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都超过我。”他指导学生选做世界著名大学相关课程的练习,并邀请美、英等国教授参与博士生论文的书面评审工作;他带领的小组编写的多媒体教材《Animated Phase Diagram Tutor》已被美国NIST等十多个单位采用;他参与撰写了《材料科学导论》、《稀土相图测定、计算及应用》和《粉末冶金基础理论与新技术》等教材,为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轮椅上的金展鹏光荣入选。无数越洋电话蜂拥而至。还有一封由中南大学黄伯云校长转来的信,是世界各地40多位学生联名写给母校的。信中说,“对我们这些有幸得到金展鹏老师教诲的学生来说,这只是惊喜却绝非诧异。金教授的成就长久以来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并为他赢来了国际声誉,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材料科学家,尤其在相图和相变领域,许多著名的材料学家都高度评价并经常引用他的著述,即使在异国他乡,我们也总能听到他的名字,这让我们感到高兴和自豪。虽是金老师不同时期的学生,我们却共有一段美好的记忆,珍藏着在他身边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金展鹏老师当选院士后,坚持指导本科生,先后有7名本科生师从金院士。为了培养和教育好当代青年学生,金院士每年至少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做 “科学、理想、人生”等方面的励志报告3次以上,用求学与科研不息的精神感召和鼓励青年学生。
1981年以来,金展鹏院士先后培养了4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们大多活跃在亚洲、美洲、欧洲,成为国际相图界的骨干,有的担任国际刊物《CALPHAD》(相图计算)、《J. of Phase Equillibria and Diffusion》(相图平衡杂志)副主编、《Int. J. Mater. Res.》(国际材料研究学报)编委、中国《金属学报》编委;美国相图委员会的20名委员中,有4名是他的高足;德国相图委员会委员中也有一位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曾科军在美国被评为杰出学者,杜勇在国内被聘请为长江学者,赵继成是我国“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患病这十几年,他指导的20多名研究生中,有6人被邀请到国外做博士后,17人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目前,金展鹏培养的学生已经在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理论研究及材料发展中发挥着骨干作用。现在他的学生有10位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全部投身祖国和国际的科研事业。
二、材料科学的“活地图” 凭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金展鹏院士在材料科学前沿取得了创造性的巨大成就,在国际相图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并受到高度评价,被人们称为材料世界的“活地图”。主要成就有: 1、发展了结构特点不同的相的热力学模型和相图计算方法; 2、发展了实测相图的扩散偶技术,提出了确定多元系零变量反应序列的方法,提高了研究多元相图的效率; 3、将动力学与热力学相结合,建立了模拟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相变和组织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 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拓展了物理冶金、热化学、动力学和计算机应用的交叉领域,将相图热力学、相变动力学与组织形态学相结合,建立了以热力学计算和动力学模拟为特色的材料设计体系,在材料学科前沿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贡献。所发表的论文被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五十多种国外期刊广泛引用,并作为建立新理论、发展新方法、设计新材料、阐明新现象和制定新工艺的依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