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张文京
阅读: 3118 时间: 2011-06-18 08:32:00 1

  永远在路上

  ——记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文京

 

    她是特殊教育的开拓者,探索建立了从特殊儿童到残障大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较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

  “面对渴望阳光的心灵,你用心开启;面对没有声音的世界,你用爱耕耘。你说要让残缺的生命有尊严的活着,为了这个承诺,你愿付出一生。作为爱的守望者,你注定美丽”。——这是“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颁奖典礼上,一座城市给予一个普通市民的最高褒奖。

  “把生命融入生命,让爱成全爱;给残缺以尊严,给特障以坦平。漫漫特教路,你用柔弱却又坚韧的身躯丈量;深深特教情,你用坚实而又卓越的研究支撑。特教梦,因你而根植于全民教育的现实土壤;后来人,因你而倍增执著前行的信心和动力。”——这是一群学生献给一名平凡女教师的最真诚赞美诗。

  褒奖和赞美,还有这背后更深浓的敬意,都属于她——张文京,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教授。

  怀揣神圣信念的“开拓者”

  说起张文京教授与特殊教育工作的“不解之缘”,还得从1988年9月的一天说起。当时,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张文京由于工作需要,从熟悉的中文专业转向少有人问津的心理教育,她的心头还有些许无所适从的感觉。那天,一对面色憔悴的夫妇带来了一个小孩。小孩患的是自闭症,医学上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平时完全自我封闭、完全孤僻,根本不与人说话。看到家长焦急的眼神,张文京答应帮帮他们。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经过她一学期耐心、细致的教育和指导,这个小孩居然在期末的庆祝活动上争当主持人,并讲述了自选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下雨了,三只小蝴蝶要去避雨。黄花看到蝴蝶们说,我只要黄蝴蝶进来……但是,小蝴蝶们不愿意分开,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一片大树叶避雨。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团结、合作”。这个患有自闭症的小孩,竟然懂得了这些,而且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再后来,在张文京的建议下,这个孩子顺利进入普通中学就读,终于从“外星球”回到了寻常世界。每每谈起此事,张文京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从事特殊教育的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残疾儿童融入正常的环境,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也就在那时,张文京猛然发现自己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她觉得从事特殊教育能让她尽情地挥洒爱,能让她在爱的付出中找到生命的“沸点”。怀着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信念,张文京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她艰苦卓绝的“拓荒”之旅。

  “拓荒”之初,困难重重:社会关注度不高、运转经费紧张、工作场所缺乏、专业人才紧缺……经她东奔西走而创立的智能障碍儿童实验学校,第一次招生只有20名学生。从师资培训、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到保障特殊儿童的生活、安全、医疗;从保育员、钟点工,到“临时家长”、清洁工……多个角色她都倾情“演绎”,一天天一年年,长此以往,乐此不疲。

  坚持着,张文京在特教之路上走过了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里,张文京专注于特殊教育工作,完全放弃了节假休息日。她淡泊名利,多次放弃职称晋升和荣誉嘉奖的机会,工作人员找到她,她总说“那些孩子在等着我,我没时间”。

  在这二十多年里,张文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向现场学习、向真理探索的治学精神,证明了“本土可行、面向基层、基于临床”的特殊教育研究路径的价值与影响。

  在这二十多年里,在张文京的直接倡导和努力下,重庆师范大学开办了国内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由高校科研人员建立的服务特殊儿童的实验学校,建立并发展了“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庆市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西部唯一的特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点和特殊教育学院,在西部率先开设了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探索建立了从特殊儿童到残障大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较为完备的特殊高等教育模式,更经历了一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奇迹。

 

  钟情三尺讲台的“好园丁”

  “特教事业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出来的,我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团队。特教事业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要培养新生力量,壮大工作队伍,薪火相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张文京始终坚守着特教讲台,教书育人,让梦想开出更多的花朵,让爱传递开去。

  张文京的办公室,就设在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内。一个用旧挂历做的笔筒、几件粗糙的折纸饰品,被她摆放得整整齐齐,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都是我的孩子们亲手做来送给我的,可都是我的宝贝哟。”每当看到这些特殊儿童的“作品”,她就会想起自己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疲惫的身心就会生出无尽的力量。

  作为特殊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师,张文京教授一直坚持以“责任、爱心、奉献、专业”这八个字来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每当新生进校,她都会主动申请上“入学第一课”,引导特教专业学生树立正义慈悲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她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高品质的专业服务意识,认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了熟悉的专业技能,才能为残疾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她特别强调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特殊学校、社区、农村,必须接触各类小朋友、家长和老师,在实践中去摸索、体会和掌握特教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张文京秉承着特殊教育养成性师资培养的理念,不管是专业构建、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还是学生实习实践、课外活动组织,也不管是指导组建义工队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还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参与就业安置……只要与特教有关,任何一件事她都会全情投入。

  对学生如此,对她的团队、对青年教师亦如此。张文京总是用满腔的热情和深沉的爱,给予她身边的人最真诚的帮助和支持;用永不言弃的坚持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使更多有志于特教事业的后来者围聚在她的身边,然后带着收获和重托,去圆特教人共同的梦。

  我国第一位聋人博士郑璇正是为张文京而来。身为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感动复旦”人物,上海市、武汉市自强模范的郑璇,是张文京的忠实“粉丝”。在张文京的感召之下,她博士毕业之际毅然回绝国内多家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来到重庆师范大学投身特教事业,成为张文京团队的“得力干将”。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张文京常常深入课堂听青年教师讲课,细致入微地指导他们备课、调研。她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总会吸纳青年教师参加。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近年来新进的青年教师几乎都获得了领衔校级以上科研课题的机会,且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论文。每一个国内合作交流的机会,她都向青年教师敞开。她通过远程交流平台,为青年教师与美国、台湾同行对话交流提供了大量机会。在她的大力扶持下,一大批青年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成长为特殊教育战线上的生力军。

  二十多年来,张文京创办的智能障碍儿童实验学校培养、帮助了900余名4-16岁的特殊障碍儿童,开启、滋润了无数身心障碍者的心灵。她和她的团队还培养了300余名聋人大学生,30余名特教专业研究生。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张文京教过的历届特教专业毕业生,80%至今仍坚守在特殊教育的第一线。就在前几天,张文京的学生还给她发来了一条短信:“张老师,您好!今天君君(张文京教授的一名学生)去成都比较好的一所特殊学校公招面试。主考官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很仰慕重师毕业的特教老师。我们既惊又喜!都觉得这是您对我们严格要求的结果。谢谢您,张老师!我们会继续努力干好特教工作的!”

 

  填补学界空白的“女专家”

  二十多年来,张文京教授在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学界多项空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文京特教研究系统”。

  二十多年来,张文京和她的团队建立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发展课程群,涵盖了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精品课程、重点学科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以一室(市级重点实验室)、一校(儿童实验学校)、一系(特教系,含特教大学生、研究生、聋人大学生)、一中心(资源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特教专业发展格局。

  张文京是我国著名的特殊教育课程专家,由她主持编制的《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受到学界高度赞赏,一致认为“此成果在我国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她本人被誉为“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在我国的首倡者”。这一课程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套经实践检验成熟有效的特教课程。作为我国第一部采用全新特殊教育课程理论、结构、模式开发的课程,被称作“特教研究系统整体方法论典范之作”,我国多所高校已将其作为特教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更为可贵的是,该成果在我国特教实践中已成功运用十年,具国际领先意义,十分有利于诊断特殊儿童,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评估,开发地方校本课程。

  张文京很注重特殊教育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她是重庆市特殊心理儿童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是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特殊教育学”、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个别化教育教学》的负责人,是全国高等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智障者亲友会主席团成员和重庆智障者亲友会主席。近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四川省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一等奖。公开出版专著六部,参编专著多部。《智力残疾儿童系统化康复训练》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获2005年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获教育部优秀学术专著奖。

  张文京领衔的“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团队,由于贡献突出,2011年2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近年来,团队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获奖6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在她的带领下,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团队荣获“重庆高校创新团队”。

  热心残障公益的“活动家”

  在张文京看来,“残障人士不能公平参与的社会就是一个残障的社会”,特殊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保障残障人群的基本人权,保障残障人和健全人共享生命的尊严。而目前全国残疾人总数达8000万、平均每4个家庭就有1个可能遭遇残疾人问题的现实,特殊儿童学校严重不足、特教专业人才匮乏、社会包容度不够等现象,让张文京倍感责任重大。

  于是,张文京成了热心残障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张文京在社区内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服务身心障碍儿童及家长的非盈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爱心儿童玩具图书馆”,协助十六岁以上学生及家长在社区举办服务特殊青少年的“心语社区家园”。她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特殊儿童家庭免费咨询服务及义工培训,累计培训骨干教师、康复人员、保健人员、医生等共2000多人次。特别是寒暑假,张文京称之为“游学暴走时间”,她奔走于各个特殊儿童实验学校、特殊儿童训练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机构,传授特教理念,指导特教实践,为残障公益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作为中国的特教专家,张文京这个“活动家”还把为残障公益事业鼓与呼延伸到了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之中。她参与中国-瑞典合作项目十年,中国-比利时合作项目五年。在与美国、英国、瑞典、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深入交流中,在跨专业、跨地区与医学、康复、社区、家庭等的广泛合作中,她以实力和诚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与尊敬,也为我国的人权事业赢得国际声誉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为在特殊教育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张文京教授自1998年起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近年来,她还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市教学名师、2007年“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对于荣誉和光环,张文京并不怎么在意,她总是淡淡地说:“我还有许多许多的事情要做,没时间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要继续赶路!”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