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六团中学教师曾祥花
他克服饮食、天气、物质条件简陋等困难,把自己的爱全都献给了边疆军垦的后代,他是有责任、有爱心、有担当的“80后”教师。
他,典型的南方男孩:个瘦、皮白,常戴一副黑边大眼镜。学生亲切地称他“猴博士”、“大哥”。9年前,他响应“到西部去”的号召,放弃了繁华的都市工作,成为了兵团大家庭的一员。
9年来,他先后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政工干事、教研室主任、两届团职代会和党代会代表、农九师文联会员。教学中,连续4年中考语文合格率名列全师12所学校第一名。班级里,他和学生亲如兄妹。教研上,先后有18篇论文获省、国家级奖或被省、国家级刊物刊发;辅导学生获省、国家级奖100多人次;个人先后8次获得“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奖、全国语文教学优秀奖。在地州级、省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00余篇。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次团“优秀共产党员”、 2次团“先进教师”。2006年被评为农九师“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兵团“优秀教师”。他的事迹先后被《西陲时报》、兵团新华网多次联合报道。
他,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六团中学一级教师、教研室主任曾祥花。1981年1月出生于湖南永州,2002年5月在湖南省零陵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名副其实的80后,但他有着军垦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他把追求的根扎在了兵团这片热土,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兵团孩子的身上,把所有的情洒向了教书育人。在他眼里,“教育没有疆域”、“爱与责任是师道之根本”。9年来,他与学生亲如兄妹,他把本该属于自己的爱全都献给了军垦后代。
因为爱,所以坚持
2002年8月15日,经过6天的颠簸,曾祥花与其他38位校友来到了祖国的西北边陲。他被分配到了新疆额敏县农九师一六六团中学——距离哈萨克斯坦不到30公里的一所国家四类贫困团场学校。看见和自己想象中相差甚远的工作环境,来时的勃勃雄心一下子成为了泡影。接下来便有人陆续离开了新疆。面对校友的纷纷辞别,曾老师有些后悔,作为当时来的唯一一名党员,他还是留了下来。
2003年6月13日,就在他准备回家探亲的头一天,班上一名叫黄云祥的河南移民突然没来上课。在学生的带领下,曾老师来到了黄云祥家租的房子。只见屋里浓烟弥漫,黄云祥正抬着屁股在生火烧饭,旁边的矮板凳上还折放着语文书:他是在一边做饭一边背书!由于昨天刚下过雨,柴草被淋湿了,所以到现在饭还没煮熟。听到这,曾老师二话没说,就从钱包里拿出100元硬塞到他手里(当时他每月工资867元)。见此情景,黄云祥扑通一下磕起头来“谢谢曾老师,我会好好学习的”。言语间,这位80后男孩第一次因为学生留下了泪水。
2003年暑假,曾老师探亲回到了湖南。跟父母说起新疆的条件,年迈的母亲苦苦哀求,还搬来亲戚朋友劝说让他不再回新疆了。曾老师的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这次下不了决心,时间长了就很难回去了。看看当年离开团场的同学,他们的状况比自己好得多。再就是父母年龄大了,他离家上千公里,万一父母有个三长两短的……。想到这些,曾老师犹豫了。可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班长邢仓的电话,电话里好像还有哭泣的声音:曾老师,听说你不回来教我们了,是真的吗?你快回来吧,我们好想你……
第二天,曾老师毅然收起行李,再次忍痛辞别了父母,踏上了返疆的列车。临走时,母亲搀着驼背8年、全身颤巍巍的父亲出门送他,老泪纵横地反复叮嘱:“回去吧,孩子!我知道你离不开他们。但是一定要记住——要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耐心、细心。”
现如今,曾老师已在一六六团中学工作快9年了,与他当年一起分配过来的38名校友早已“各奔前程”,只有他仍然坚守在团场的三尺讲台上。而今,他和“孩子们”经常打成一片,关系亲如兄妹。他越来越觉得离不开这里的孩子了。而他,已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回家探亲的次数越来越少,间隔时间也越来越长了。每每节假日,学生打电话问候他时,总是少不了一句“曾老师,今年过年回家吗?”每当这时,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愧疚之情。
如水赋形,以爱治班,情同手足 “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耐心、细心。”虽然自己是个80后,面对的是一群90后的小孩子,但是曾老师牢牢记住了母亲的嘱咐。他不但做到了,还以从未有过的爱心、责任关心教育着学生。许多看似棘手的工作,到了他手上,都能一一被化解。 2002年9月,曾老师接手了一个棘手班级。那是他的第一堂语文课,当他满怀信心地推开教室门时,黑板擦“啪”的一声从门框掉下来,正正地砸在他的头上,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在团场,学生很‘势力’,只要你是外地老师,如果你‘降不住’他们,你就得被欺生。”刚来学校,老师们就给他打了预防针。可是,身材瘦小的他如何向其他老师一样用“武力”让学生“降服”?这时,上课铃响了,曾老师拍拍头上的粉笔灰,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欢迎,我们下面开始上课”。早已被训斥惯了的学生不知道老师此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顿时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下课后,曾老师并没有立即追究此事。后来调查发现,其实学生并无恶意,他们只是想对远道而来的他表示欢迎,但是从小学开始他们就经常被训斥,以至于老师和学生产生了对立,老师越是训斥,他们越是反抗,是曾老师当时的幽默和无声的爱化解了他们心中的隔阂。 接下来,曾老师每天早早来到班级。遇到学生丢弃的果皮垃圾袋,他默默地捡起;打扫教室,他就拿起拖把和学生一起拖地;校园除杂,他身先士卒捡赃物。晚上8点半学生都来到教室开始上晚自习后,曾老师才回到教师食堂吃饭。此时,饭早已凉了。吃完后,他又回到办公室备课。有时实在来不及了,他就泡方便面吃。有时干脆就买上新疆大油馕放在办公室就着开水吃。开学一个月下来,原本只有48公斤的他瘦到了45公斤,加上新疆气候干燥,日照强烈,曾老师变得又黑又瘦,完全不像一个80后的小伙子,学生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猴博士”。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曾老师把对学生的爱蕴含在为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中。第四周开始齐某连续迟到,得知是家里干活没人监督他起床的原因后,曾老师二话没说就答应每天打电话叫他起床。这样,曾老师每天准时打电话叫他起床,齐某每天都能按时到学校。于是曾老师又趁机对他进行表扬。一个多月下来,齐某渐渐养成了习惯,生物钟也形成了,到后来不用打电话他也能准时到校。可是,曾老师却又多了一圈黑眼圈。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原本学风懒散、成绩偏低的班级,在学期末获得了“先进班集体”的称号;在初三毕业时,卜珊、董得莹在全师1000多名考生中分别取得了第7名和第23名的好成绩,曾老师也因此被评为年度“优秀班主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懂得爱学生的老师”。担任班主任6年来,曾老师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探索班主任工作的奥妙并把平时的工作体会写成论文进行发表,《“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曾获得庆祝兵团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请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获教育部“课改十年-----我的教育故事” 征文国家二等奖。 在班级管理上,曾祥花老师坚持实施“耐心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学生犯错误时,他采取“问、缓、引、选、激”的“五字”处理法,坚持“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在错误中成长。他还把现代化的沟通方式引入到班级管理之中,通过邮箱、QQ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面对不同的学生,他坚持“爱”字当头,采取不同的办法,因材施教、随物赋形,把水“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的特点运用到班级管理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连续6年被评为年度“优秀班主任”,班级连续6年是“先进班集体”。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凝成了师生水乳交融的情谊。 2010年5月29日,是他和学校展樱老师新婚大喜的日子。令他没有想到的,他以前教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请假前来祝贺。晚上,学生们又在楼下用红烛摆了个“桃心”,一直等到12点老师们离开。那天,新婚夫妇俩与孩子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这是他们收到的最特殊最感人的新婚礼物!
爱校如家,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2011年4月21日,是新婚后妻子的第一个生日。对于80后的他们来说,本应该是追求浪漫的时候,但是工作实在太忙,他只好答应给妻子在家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为了不影响晚上的下厨,曾老师上班时就把菜买回了办公室。可是整个下午,活动没停过,全心投入的曾老师竟然忘了晚上的承诺!回到家已是晚上八点了,妻子正在一旁生着闷气。 工作以来,曾老师就一直超负荷工作。可担子再重,他都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而富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工作。2002年至今,他先后在《西陲时报》、《兵团日报》、《演讲与口才》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和新闻稿100余篇。 生命的真实在于平淡,人生的伟大在于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曾老师是千千万万80后的普通一员,9年来,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边陲教育,把爱与责任播撒在了塔尔巴合台山下,用爱与责任铺就了一条80后的星光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