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黑龙江省讷河市通南镇中心小学教师孙海霞
“用执著的追求,不懈的探索,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智慧融汇到精彩的课堂,把崇高的师德化作对学生的挚爱,把宝贵的青春奉献给神圣的农村教育事业。”这是孙海霞老师从教多年来许下的无悔诺言。
平凡中坚定信念
1990年,孙海霞毕业于依安师范。带着执着的信念,毅然选择了条件落后的家乡的农村小学。一踏上这片教育的热土,她便上足了事业和生命的发条,时时刻刻不忘以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自己,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投身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一年来,她无愧于党的好女儿,在农村教育这块沃土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追求与探索中书写着辉煌灿烂的人生。
孙海霞名字响亮,人更靓丽。智慧的双眸,微笑的脸庞,高雅的气质,无不体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教师形象。但她懂得作为教师更要表里兼修,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在“五项基本功和六项技能”训练中,她积极响应,刻苦训练。课余节假日,她苦练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练普通话,练简笔画;有时,她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面对着想象中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苦练教学技能。眼熬红了,手指磨破流血,她仍勤奋不辍。随着她自身素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
每年在市或镇举办的大型公开课、示范课、说课活动中,都有她美丽的身影,站三尺讲台上,她就是那最亮丽的一颗星。1993年5月先后参加了讷河举办的“注提”实验教师全能竞赛、教师五项基本功大赛,均获一等奖。1994年参加了齐市首届小学电教说课赛,《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获一等奖。该课还被市进修校录制成电教教材在全市播放。1995年在讷河市举办的培养骨干教师现场会上《分数乘以分数》一课获一等奖。1997年作为讷河市唯一一名农村教师参加了齐市语文课“素质杯”大赛,《桂林山水》一课,获最佳课堂教学奖。1998年在讷河市举办的“三百”活动评比中,《登山》一课获优秀课堂奖。1999年在黑龙江省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研讨会上,指导的《精彩的马戏》一课获指导教师奖。2000年在齐市“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中所做的《梯形面积的计算》获优秀课奖。2001年在讷河市“注提”实验优秀课赛讲中,执教的阅读教学《詹天佑》一课获一等奖。2002年《小山羊》获市教学一等奖。2005年《资源包里的科学》获省优秀教学奖。2009年《纸奶奶的生日》和《海上日出》获省优秀教学奖等。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过流血的手指永远弹奏不出人生最美的乐章。成绩斐然的背后,该有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教师的多少心血啊!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她刻苦钻研业务,力求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1997年7月的一天,正值暑假,同事们都休假了,而她却以在学校值班为由,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学习“六项技能”理论,在为一个个技能实践设计而冥思苦想。苦心人天不负。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讷河教委提名的“五功六能十大标兵”的殊荣,并作为代表为齐市领导做汇报表演,受到高度评价。9月,她又马不停蹄地准备参加齐市举办的“教师技能竞赛”。她每天早晨3点钟便起研读理论,白天一边上课,一边编微格教案试讲,晚上制投影片。她竞赛成绩是获得了五个单项奖和全能一等奖,为讷河市取得集体一等奖,立下汗马功劳。而她却憔悴了,身子也瘦了一大圈儿。为了教育事业,她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平凡中求得辉煌,在奉献中求得欣慰,这也许是她最大的快乐。
奋斗中提升自己
年复一年,青丝堆雪,她的青春却在千万个孩子的身上得以延续,她在塑造孩子的心灵,也在塑造着自己的灵魂。她的灵魂也在奋斗中升华。1993年寒假,学校派她赴县参加速算班学习,她欣然同意,觉得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当时孩子还不满七个月,正在哺乳。听说儿媳要扔下还未断奶的孙子,而且是七、八天的时间,婆婆沉默了。但看到儿媳那企盼的目光,想到平时一贯孝顺的儿媳,善解人意的婆婆无奈地应允了。在速算学习期间,白天,她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苦记速算法则,琢磨教法,可乳房却一天比一天胀痛,乳汁浸透衣襟流到裤子上,又时逢严冬,浑身冷得直打颤。夜晚,别人酣睡入梦或看电视,她却忍着胀痛和对孩子的挂牵,在练指法和技巧。第三天,她接到丈夫电话,说孩子不爱喝奶粉,每天晚上都要哭闹,希望她能回家看看。初为人母的她躺在床上怎能不思绪万千?心爱儿子的哭喊声,仿佛就萦绕在她的耳畔。可耽误一天,要少学多少算理呀!那些求知欲穿的一双双眼睛在等着她呢,她还是咬牙硬是挺了下来。她看到抱在婆婆怀里的脸上失去了红晕而眼睛红肿孩子,忙去接过喂奶,而孩子却躲避着她,还“哇”的一声哭了。此情此景,一向有泪不轻弹的她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开学初,她接受了辅导速算的任务。白天,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晚上,扔下年幼的孩子到校辅导速算。在讷河举办的速算竞赛中,她辅导的两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全能一、二等奖。岁月如流,她送走了10届毕业班。为了教学,她常常挑灯夜战,记不清有多少次伏在桌子上睡着了。常常是丈夫抱着孩子,像是埋怨,也像是请求:“你太累了,歇歇吧!也该关心关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孩子吧!”只有这时,她才仿佛突然意识作为母亲,才有的那份歉疚。两件只织成了半成品的小毛衣,仿佛是一段记忆被搁浅在岁月的了河流中。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她辅导的学生连创佳绩,令其他兄弟学校望尘莫及。
老百姓说,有啥老师,就有啥学生。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她不断充电,不断学习,精心培养每一名学生。2007年她曾教过一名学生,纪律散、成绩差、爱淘气、好冲动,调了几个班,老师一致认为没法纠正过来。她毛遂自荐,将这个学生调进自己的班级。通过细致了解,她得知这个孩子的母在外打工,就有针对性对这位留守少年进行耐心细致地说服、引导,帮他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呵护他的自尊心,用爱的教育去感化他,与他建立感情联系。在学习上,鼓励他,从他不懂得地方开始补课,逐步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树立他努力进步的信心。平时问寒问暖,周末还常常邀他到家里共进晚餐,无形的爱,化作了无穷的力量,奇迹就在爱的教育下产生了。小学升初中时,他取得了好成绩,他接过成绩单就哭了,同学们长时间为他鼓掌。孙老师问他:“你想说点什么吗?”他只庄重地向孙老师敬个礼就回到座位上,泣不成声。难道这只是简单、平常的敬礼吗?不,身为班主任,她深深地感受到,爱的力量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山!多年来,由于她所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全镇一直都名列前茅,就连附近各乡的家长们也慕名把孩子送到她的班里。孙老师的形象已成为一座丰碑,一部分孩子报考了师范学校,是出于对孙老师的敬慕。这让她心里也充满了甜蜜,洋溢着耕耘的幸福。
探索中寻找规律
在教学上,孙老师积极投身于课改实验、赏识教育。她常跟同事们说:农村学生成绩差,有时不是智力差,而是他们的潜能没有挖掘出来。针对学生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的现状,她在小学率先实行赏识教育,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写了一篇相对较好的作文或考试稍有进步时,她都其如其分地表扬、适时鼓励他们,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她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是缺乏大语文观的表现。她改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法,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她的语文课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她努力地向学者型的教师的目标迈进,专业功底深厚,学科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富有创意,能把握学科教学研究动态;熟悉学科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她在工作中更抓紧时间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把握语文教改的新动向,吸收新经验、新成果。比如,她除了阅读《人民教育》、《黑龙江教育》外,还坚持长期阅读有关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仅读书笔记就记了50多万字。她从中吸取了大量的先进教学经验,开阔了视野。2009年,她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探讨并申报了《大班额与课堂教学效益》的十一五规划课题。如何使教师在大班额教学中轻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她们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通过同伴互助、共同研究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的教与学的捷径,向着最优化教学迈进。目前,该教学模式已在全市9个乡镇小学推广,有效解决了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几年来并校承受的班额大、管理难、教师任务繁重的压力。她当之无愧地被评为黑龙江省课改工作先进个人。
此外,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她还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从未间断。先后撰写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点滴谈》、《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谈谈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等多篇论文发表。从教学实践中整理出来的教学纪实多篇在《黑龙江教育》刊出。
征途中培养新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她把指导青年教师作为己任,培养教学骨干。有一位青年教师对班级管理及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她就走进课堂,了解实情,课下有针对性地传授教育教学方法,有时为了一句成功的教学语言,就逐字逐句地去推敲。在她悉心指导下,这位教师在省课改推进及表彰会上做课,获得了极大成功,现在已成为省级语文学科教学能手。2010年,她指导学校教师并编审的三本教学设计被教育局作为备课教材在全市各学校推广。在她的引领下,通南小学已涌现出讷河市骨干教师13人,齐市级教学能手4人,省骨干教师2人。通南镇中心小学也被评为“讷河市教师队伍建设样板校”。
21年的教学生涯,孙海霞在农村这块教育沃土上,耕耘着,收获着,党和人民给予她很多荣誉。她曾获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曾三次作为党代表光荣地参加了讷河第二、第三、四次党代会。在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中,她义不容辞地担任了课改实验任务,多次承担观摩课,积极撰写论文。2003年4月,在省课改实验表彰及推进会上,她做的《认识人民币》一课,力求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他们称这节课是一节“原汁原味的农村特色课”并获省观摩课奖,该课的课堂教学纪实被刊登在黑龙江教育第1、2期上,她也由此被评为省课改先进个人。2000年她的事迹,以《情系教育苦耕耘》为题被刊登在讷河报上,并在市电视台播放。
2008年,她作为齐齐哈尔市唯一一名农村教师入围了全省优秀青年特级教师的评选。在答辩现场,专家组长听完她的精彩述职之后,语重心长的说:“海霞老师,听说这十几年里你有很多机会调到城里去,但都让你放弃了,扎根农村好啊。风里来,雨里去,土生土长,方显英雄本色啊!”孙海霞老师深知这句话的含义。她说,自己虽称不得英雄,但我生在农村,我深爱农村,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我愿在这块广阔的教育天地里追求梦想,实现诺言,城乡教育差距虽我一人之力不能彻底改变,但我愿尽我所能。
面对一大堆的荣誉,她的心里常常感到不安,她说:这些荣誉的背后有着大家的关怀和支持,我该做的还很多。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她将教育家魏书生的:“人活于天地之间,就是干实事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她追求着,探索着,带着那份执著,带着真诚的爱,还有那份倔强,在农村教育的广袤大地上,将汗水洒满行程。相信吧,她会在风雨中奋然前行,为农村教育的美好明天,增添更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