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院士
陈温福,1955年12月出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水稻区域创新中心主任,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一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创新、教学改革,潜心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三农”,情系学子,为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十多年里,他用智慧与学识开垦,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用农时丈量时间,用犁锄书写人生。他站定三尺讲台,铺开万顷良田,深情描绘了一幅幅稻花香里说丰收的动人画卷”,这是 2007年“辽宁教育年度人物”颁奖大会组委会送给他的颁奖辞。陈温福教授作为本学科博士生和硕士生学位课的主讲教师,能够站在学科前沿领域的制高点,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博士后8名,博士28名,硕士47名。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研究所所长,在引领学科研究方向、带好团队的同时,注重学科建设和管理。经过不懈努力,该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多次通过评估;研究所也已建设成为北方粳稻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并先后被确定为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和“东北粳稻生物学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辽宁省“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农业部“东北超级稻育种与推广”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方稻作区的主持单位。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所承担的科研课题起点高、难度大、创新性强,研究成果经济与社会效益巨大,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陈老师大学毕业留校后,丝毫不敢松懈,边工作边学习,1980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开始学习研究水稻,从此便与水稻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83年硕士毕业后又考取博士研究生,成为沈阳农业大学的第一个博士生,继续师从杨守仁教授,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在全国“英国皇家学会对华青年科学家奖学金”5个名额的竞争中胜出,获得赴英国Reading 大学合作研究的机会。在英国的15个月期间,他刻苦钻研,更新知识,扩大视野。研究期满,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继续当一名老师,研究他的水稻。
在教师的岗位上,他无私奉献、爱岗敬业。1993年,刚刚回国的陈温福从导师手中接过研究所所长的重担。平日里他没有休息日、节假日,像一只不知停歇的陀螺,忘我地工作。他忙得没顾得上照顾自己身体的时候,病魔悄然袭来。他被确诊为肾结核,不得不住进医院。手术时,医生打开他的腹腔后大吃一惊,他的右肾已严重溃烂,刚一动手,主动脉一下子就脱落了。医生说,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主动脉喷射性出血,两分钟就可能死亡。医生都很诧异,这病至少也得有七八年了,如此严重的病情,他是怎么挺住的?他在医院只住了半个月,回到学校也不安心养病,刚能下床走路,就捂着伤口上班了。
在学生眼里,他是严师慈父,言传身教,治学严谨。他的学生说,陈老师一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平日里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教育他们如何汲取知识,同时也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无论是千人的报告厅,还是面对面的交流,他一直对学生谆谆教诲,首先要学会做人。修德先于修身,要知足、感恩、礼让。其次是要学会做事。自强自立,广交朋友,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切忌随波逐流。然后才是学会做学问。勤能补拙,理论结合实际,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要相互协作,养成团队精神。每年新生入学的见面会上,陈老师都要挨个询问英语学习情况如何,家庭情况如何,并鼓励大家,家庭困难不要紧,但不能丢了学习和生活的斗志,不要影响学习。然后想方设法帮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
陈老师为人质朴,以身作则,和蔼可亲。每年水稻育苗的时候,老师都会亲力亲为的在苗床上仔细认真的播种。那略显沧桑的面容却有着炯炯有神的双眼,让弟子们不仅感受到老师对工作所倾注的热情,更激发了心中对老师的敬意和在学业上倍加努力的信念。每年到南方种子成熟的时候,他无论多忙,都要亲自去选种。今年南方选种,他本计划26日去海南,25日在海城安排召开一次他的新研究领域生物炭方面的重要会议。结果,那一段时间太紧张,几个重要的会议排满了日程,就在晚上从海城返回沈城的途中他给妻子打了电话,告诉第二天清晨去海南,要她帮忙准备行李。海南的学生25日到机场接站,陈老师告诉学生直接去田里选种,原来他已定好了第二天返程的机票。就这样,顾不上休息和换上薄衫就直接在田里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然后带着满身的泥土和疲惫返回住处。第二天一大早,学生接到老师电话,说前一天晚上休息的时候又想起还有几个好材料,还要去田里在确认一下。当天看完了材料,老师就直接坐车去了机场。这样忙碌的身影,这样执着的精神,一直在感动和感染着他的学生们,激励着他们如何去做事情、做学问。
陈老师治学态度严谨。对于学生的研究论文和毕业论文,无论多忙,他都要亲自指导,一一批阅、修改。大到实验设计,小到格式标点。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深深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陈老师以渊博的知识教授着学生,以慈父般的爱心温暖着学生,他的博爱和严谨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因工作成绩突出,陈教授于1998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先后被辽宁省高校评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高校拔尖人才、辽宁省教育系统十大新闻人物,入选辽宁省攀登学者支持计划,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科研硕果累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率先提出了通过“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科学设想。1995年,陈教授和师弟徐正进教授的专著《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出版,书中明确提出“利用籼粳稻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实现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1996年,他主持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创制出新株型优异种质“沈农89366”;育成了第一代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连续多年大面积试种示范亩产突破800公斤,宣告了中国超级稻的诞生,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也由此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同年,基于在“超级稻”领域理论研究、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的杰出成绩,农业部选择在沈阳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中国超级稻研讨论证会”,决定成立中国超级稻协作组,组织全国各有关方面力量进行联合攻关。翌年,再次在沈阳召开“超级稻育种专家委员会”会议,正式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沈阳农业大学成为中国超级稻研究的策源地。1999年,第二代优质超级稻沈农606培育成功,当年即突破800公斤/亩。在保持沈农265超高产特性的同时,主要米质指标也达到了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实现了超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新株型超级稻的培育成功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高度重视,1998年,世界著名水稻育种家、国际水稻研究所库希博士来沈阳实地考察后评价到:“沈阳农业大学创立的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新株型模式,将实现粳稻单产的第三次突破。”回所后库希博士代表大会组委会,特邀陈温福教授在国际水稻研究大会上作报告,介绍沈阳农业大学的超级稻研究成果。 新株型超级稻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2001年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选编》指出,“该项研究在理论上的系统性,种质上的创新以及育种实践上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超级稻育种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超级稻育种联合攻关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将对稻作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008年陈教授率领东北超级稻育种团队培育的16个超级稻新品种,在东北稻区累计推广1.47亿亩,覆盖率达60%,增产稻谷83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24.6亿元。 近年来,陈教授连续收到国家部委嘉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农业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专家,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农业科研人员、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先后获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奖章。2008年获中国农业最高奖——中华农业科技英才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2006年9月,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沈阳市辽中县“沈农265”超级稻品种百亩示范田边,金色的稻浪一望无际。 “今年的长势比去年还好啊!”望着沉甸甸、黄澄澄的稻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就像看着自己有出息的孩子一样,喜不自禁,满面笑容。这位我国超级稻计划的策划组织者、原农业部科教司司长指着一串串颗粒饱满、挺拔向上的大稻穗,一边乐呵呵地说,北方超级稻的特点很突出,就是直立大穗型,一边与沈阳农大水稻育种专家陈温福教授探讨起施肥、产量等问题。这是在沈阳举行的中国超级稻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十周年纪念活动现场参观时的情况。袁隆平、程式华、卢永根、李家洋、陈温福、谢华安等我国超级稻育种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和全国17个推广省份的13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庆祝超级稻计划实施十周年,研讨超级稻未来发展战略,而会议的主办者就是陈温福院士。 作为农学博士,陈温福深知中国人生存的根基是粮食。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农业政策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大问题。有一年,南方出现‘口粮’危机,国家紧急从北方向南方调运水稻,最少一天6列火车,最多一天调走1亿公斤。中国每年要生产9500亿~10000亿斤粮食才行。可是,随着经济发展,耕地会刚性减少,水资源又不足,人口却仍然在增加。怎么办?靠进口?全世界每年的粮食贸易量大约是两亿吨,而有粮食进口需求的国家却有120多个。所以,世界不可能把很多的粮食都卖给中国。” “在中国现有耕地中,有4亿多亩种水稻,中国人有65%是以水稻为主食的。我干的活就是怎样提高水稻产量。不能提高产量,对于国人、特别是农民,我就没尽到责任。”陈温福说。 陈温福对科学的研究是执着的。近五年来,陈温福教授先后承担了农业部超级稻推广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开发与推广任务,在北方超级粳稻示范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指导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陈教授平均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开办技术讲座,直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把超级稻生产技术送到稻农的手中,极大地促进了超级稻的示范和推广。针对北方水稻区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新问题和广大稻农的迫切需要,陈教授编写了《优质超级稻无纺布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优质超级稻沈农265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技术》《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等培训教材和生产技术挂图,向农民发放8万余册(份)。其中《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已3次再版,发行总量达54000册,深受北方稻农的欢迎和好评。 通过陈温福教授和他的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超级稻生产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新突破,建立了以无纺布覆盖旱育稀植为核心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与良法配套。并由此拉动东北水稻平均单产从“九五”末期的424.6kg/亩,迅速提高到现在的488.0 kg /亩,平均增产63.4 kg/亩,增幅高达14.9%,远远高于全国同期水稻平均增产水平,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