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爱心。爱心是指爱教育事业、爱所教学科及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同时要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一个感情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凶恶、严肃、冷漠、可畏而不可亲,学生难以产生敬仰之情,更不敢向其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衷肠,自然难以达到心理指导与教育的目的。
要有耐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诸如学生调皮捣蛋、恶作剧、恩将仇报、逆反对抗、违纪犯规等。这些问题容易使人气愤、烦躁。遇到这些情况时,特别需要教师有博大的胸杯、极大的耐心,沉着冷静,以约束、控制自己的情绪,为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因人施教的前提。教师除了学好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外,还必须有察言观色的分析判断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为了了解,了解是为了发展。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人,才能全面去育人。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窘迫等表象去观察、思考,分析其背后可能隐藏着的心理症结,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与思想脉搏,从而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及行为发展倾向。要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开朗、乐观而稳重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性格要求。宽广的胸杯、积极的情绪、热情的情感、平易近人的态度、笑容可掬的表情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受到感染,营造出和谐、愉快、亲切、友好的气氛。而这些尤其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它能无形中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教育者自己悲观抑郁,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经常处于苦闷、忧伤、寂寞的心境之中,就不适宜做别人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此,教师有必要加强性格、气质、情感的修养,努力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完美。
要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要想培养高心理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科学的调适方法,从容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刺激,避免消极的心理偏激反应。在出现过重的心理压力、心理失去平衡时,能自我排解,尽快地恢复平衡,以预防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产生。
要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多角度地思考,平息消极情绪。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认识,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产生的情感就不同。因此,遇到挫折等不开心的情况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拉,多换几个角度,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有时换个角度会一想即通,退一步海阔天空。
及时转移,淡化不良情绪。我们常说,眼不见,心不烦,指的是有意识地暂离开一下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暂时回避一下令自己不愉快的人和事,干些自己爱干的事,从而尽快地从消极情绪中摆脱出来。
科学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求得间接的心理满足、减轻心理压力、维护自尊所使用的策略,如升华、补偿、自我安慰、自我解嘲、适度宣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