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考核具体化不是件好事
阅读: 2205 时间: 2007-12-20 22:59:00 1

王军荣

昨日,重庆市教委发布首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标准,多方面对每名教师的师德好坏进行打分,对于有讽刺挖苦学生、接受家长贵重赠品等行为的老师将被扣分,直接影响工资、职务、职称等晋升。这项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100分制,规定了详细的行为细则来约束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其中,除了学校和老师的评价外,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评价占了20%的权重,他们对老师的师德师风好坏有了发言权。(12月18日《重庆晚报》)

对职业道德进行考核的,恐怕只见于中小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只要教师没有犯重大的过错,其师德都应该是合格的。如果连师德都不合格,如何去教育学生?也许是因为以往对师德方面的规定比较模糊,因此重庆市教委不甘心,将师德考核具体化,其目的想必是将中小学教师打造成道德的楷模。

不过,在我看来,将师德考核具体化,却不是件好事。而师德让学生评价,同样不是件好事。弄不好,会使师生的关系搞得紧张,更会形成一种形式。

师德其实是很难考核的。即便是重庆市制度了很具体的考试标准,但具体实施起来,也是很难的。比如说,讽刺挖苦学生,如何判断? 什么是讽刺挖苦?怎样界定是挖苦?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教师挖苦学生,有时是一种策略,是为了激励学生。因为有的学生是需要用挖苦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如果教师是为了此目的,你难道能说这位教师师德不合格吗?再说,接受家长贵重赠品,也很判断。多少价格才是贵重?又如何取证?

更难以操作的是学生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学生有能力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吗?他们自己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对于善恶的理解还不透彻。如果要评价,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喜欢的教师分数打得高一些,不喜欢的或是批评自己较多的,分数打得低一些。现在的学生往往多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们也很难完全理智的去评价教师。他们也知道,如果给教师的分数打得太低,最终吃亏的是自己。可以想见,这样的考核最终会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就完事了。

老实说,现在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太重了。起早摸黑,还要接受这样那样的考核和检查。我以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都应该是合格的。他们心理想的还是想要将学生教得好一些。即便是教师中害群之马,想要通过师德考核将其原形显露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教师是需要一个自由空间,对教师进行适当的考核是需要的。可在师德考核上太具体,却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反而会使教师陷入一种为考核而考核的作秀之中。考核的东西多了,做假的东西也就会多了。而教师的师德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会越来越低。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