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从教38年的苦与乐
——记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响水中学教师左相平
扎根山区教育38年,他成为山区教育改革的“领头雁”、贫困学生的“救星”、教师的楷模。
从一个14岁的边远山村的夜校扫盲教师起,左相平在云贵两省交界的海拔2300多米的贫困山区,从教38个春秋,先后教过12800多名学生,有300多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涌现出大批农村改革、生产的带头人。
他靠自学成才拿到本科文凭,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19篇获得国家、省级论文比赛一等奖。1998年,他是盘县唯一破格评为中学一级的乡镇中学教师;镇中学校长,盘县化学学科带头人。他先后被 六盘水市政府授予“五好职工”称号、荣获“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特别奖荣誉、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
他是山区教育改革的“领头雁”,贫困学生的“救星”,教师的楷模。他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国教育台、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等4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童子教书,播下一生从教的种子
他舍不得学生,喜欢讲台,离不开学校,放弃了三次改行的机会。1978年,保田乡政府让他去当工人,可他让给了别人,依旧当他的“孩子王”;1984年机构改革,民主区的领导找他谈话,要他到乡政府工作,可他婉言谢绝了;1998年被调去大山教辅站任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他又强烈要求回学校,回到讲台。
1959年出生的左相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5岁上了村里小学。3年后,成绩优异的他却因家中无人放牛,含泪离开了心爱的课堂。8岁辍学,每当放牛经过学校时,他都会张望老师和同学们。这个做了3年半放牛娃的孩子,上山时也不忘带着书本。11岁半那年,左相平的勤奋好学打动了父母,学校竟也破例允许坚持自学的小相平跳级读了5年级。1973年7月,左相平从盘南中学初中毕业,成为一个14岁的童子老师。他的任务是每天晚上为村里夜校的100多位农民学员扫盲。整整两年的700多个夜晚,除了节假日,左相平无论天晴下雨,每晚都要走三公里的夜路,从未间断过一次夜教课,而且不取分文报酬。14岁的老师教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要教得生动活泼有趣。左相平除了教识字,也教唱歌跳舞,他自编的舞蹈《大寨亚克西》、小品《不识字的悲剧》,在全区的文艺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在他两年的辛勤努力下,鹅毛寨村有103名青壮年农民学员,摘掉了文盲帽子,增强了农业生产技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教育的意义真不小啊,在他心中播下了长大一定要当老师的种子。
教书是左相平最崇拜的职业。他说想教书,教好书,就要做一个有水平的老师。1975年,上寨村在破庙里办起了上寨小学,16岁的左相平被聘为月薪10元的正式民办教师,实现了他儿时的夙愿。小学是一座破庙,墙壁柱子东倒西歪,站在教室里看天看地,晴天黄灰蒙蒙,雨天泥塘烂烂。开学的头一天,他请了几个学生家长一起清洁小庙,在柱子上挂起了用木板拼做的小黑板,木板搭在石头上做桌凳。他的教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庙里教书的四年,是复式教学。左相平尝尽了瞎子牵瞎子的苦头,他认识到,教书要有水平,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他于是刻苦自学,1979年参加升学考试,成为周边几十里村寨惟一被盘县特区师范录取的考生。一时间,左相平成了乡亲们教育孩子勤奋学习的典范。1985年,他考上六盘水师专生化专业,攻读三年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1995年,左相平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这些刻苦求学深造,为他当一名优秀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要让山区孩子都读书,不让一个学生辍学 他的学生没有一个因贫困而辍学。“要让山区孩子都读书,不让一个学生辍学”。这是他一生的追求。 1981年师范毕业后,左相平被分配到云贵两省交界的高山峡谷地区——高山乡小学任教,这里离县城100多华里,农民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靠天吃水。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八个班,只有113名学生。 左相平步行上百公里家访发现,山一家水一家的寨子,不是没有适龄儿童,而是家长不让孩子读书。即便来读书的,农忙季节也缺课太多。左相平上课时,常有家长跑到教室里,把儿子拉回去放牛。他幼时遭遇的一幕,就在自己的眼皮下重演,这深深刺痛了左相平的心。 1982年,他当上高山小学校长,办校的重任落在身上。他利用周末和假期,带上手电筒翻山越岭到十多个村寨家访。各寨之间来回要走几小时,每次只能到一寨。每到一处,找村干部商量,开群众会,与家长谈心,给孩子义务补课。有一次,他去大坑家访,夜间回来,在山林里迷了路,由于天冷,不敢睡和坐,就在一块大石板上走来走去,直到天亮才回学校。他针对老百姓说的“知识当不得饭吃”,他就现身说法,“没有知识就是吃不上好饭,就一辈子受穷!”经过他20多天夜间走村串寨,苦口婆心的动员,有56个农忙季节流失的学生回到了学校,尤其是13名长期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他们后来都走出了大山,有的做了教师,有的当了医生,有的成了政府工作人员。 在高山小学教书时,左相平既是老师,又是家长。除了上课,他要为住校的学生煮饭、理发、上山打柴……学校一年有半年缺水,他还帮年幼的学生到3公里远的小海子洗衣服。在左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里,学出了一流的成绩。 左相平千方百计帮助特困生解决就读困难。如他联系广东的一位记者,资助4个孤儿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业。他多次为贫困生捐款。有一个学生因父亲生病、去世欠下大笔债,执意外出打工挣钱还债、孝顺母亲。左相平硬是把已背起棉被离校回家、走在路上的他拉回学校。从此,左相平每学期资助他400元,直到他考上贵州师范大学,这个学生特地写信给老师不要再给他寄钱时为止,后来这个学生回到盘县当了一名中学教师。经他多方奔走,有1093名贫困学生,每年每人能得到1000元的贫困生活补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