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我校是一所刚刚成立的普通高中,学校的生源是中考的三类毕业生(有极少量二类毕业生)、还招收择优后的“线下生”,学生进校时的人平均分一般比高一档次学校底10分左右,并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为了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我校从1999年起在第一届高一年级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课题实验研究,探索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以达到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 符合人的个别差异
一方面,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95%的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分层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克服教学中的“一刀切”,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教人,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思想,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方面 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的要求,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3. 分层次教学符合教育最优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要求、不同教法和提供不同的教学辅导材料去帮助他们,是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达到成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4. 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需要自主的学习,是自己主动的接受知识,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分层次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辅导下愉快的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加上教师鼓励竞争,并及时表扬和调整目标要求,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以笔者所授的九九级两个普通班自然分组(新生由校教导处按中考成绩均分为六个普通班),其中高一(5)班为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高二(6)班为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两个班学生入学处的成绩经统计检验差异不明显。(附表一)
Ⅰ九九秋学期入学两周后的质量检测成绩
|
样本含量 n |
平均分 x |
标准差 Sx |
统计检验 t值 |
概率 p |
九九高一(5) 实验班 九九高一(6) 对照班 |
56 54 |
68.27 68.43 |
10.08 9.93 |
1.716 |
p>0.05 差异不明显 |
四、实验时间
九九年九月——二○○一年四月
五、实验实施
1. 学生分层。高一 化学课开始,我并没有立即启动新课,而是利用两周时间复习初中化学内容。一方面为高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这个时机以不同的方式来发觉同学们能力上的差异,基础上的不同,再结合中考化学成绩,将全班同学按基础、能力的差异,分为A(好)B(中)C(差)三个隐性层次,各层次设小组长一名。当然本着不伤害同学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得人格,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的原则,我们实行隐性、动态分层。所谓隐性,即分层结果只有教师知道,不向班级公布;所谓动态,即据某同学的努力程度,将其所在的层次发生相应调整。
2. 教学目标分层。A层: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并能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上进步明显。B层:使学生掌握化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能正确在现所学内容,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思考,成绩较好。C层:使学生基本掌握化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课后及时复习,遇到疑难,及时询问,让其学有所获。
3. 分层教学基本模式
为了便于操作,便于教师把握运用,并借鉴〈高中化学测练〉(舟山中学化学组编)一书,在适当删改的基础上加以使用,我们设计的下列教学基本模式:
分层施教→分层练习→个别辅导→评价分层
以上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和不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指导学生学习。
4. 分层施教
(1)精心备课设计分层教案。教师备课,立足“双基”,低起点教学,按照大纲和教材体系,分ABC三个层次,分步到位。(2)授课过程中,要及时地有层次地引导提问,恰倒好处,恰如其分地提问会有画龙点睛之效。回忆复习学过的内容,以及简单基础性知识可由C层次回答,使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难度大的问题可由中等生来回答。而向综合运用题、能力训练题先由B层次学生回答,再由A层次学生评价,或先由A层次学生回答,再由B层次学生评价,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指出成功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如〈油脂〉一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什么叫皂化反应?(C层)②简述肥皂的制取过程及肥皂的去污原理?(B层)③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试论科学洗衣(A层)。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具有层次性,还富有实际运用性,不仅注重基础,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层次地布置作业。适当的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使每个同学都有够一够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作业的布置不能统一标准,对于差层(C层),让他们在复习,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作些巩固双基的练习,如课本后的全部习题,切实过好书本关,对于中等生(B层),不仅要过好书本关,还要求他们做些选作练习,如《测练》上的B卷中的部分习题。对于优等生(A层),在强化双基的同时,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宽能力的培养,适当补充些技巧性试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4)分层辅导。C层的学生,根据致差的原因,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夜自修时间,帮助他们克服,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B层学生的辅导,则是针对他们学习上的疑难点,予以启发点拨,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A层学生的悟性较高,对于他们的辅导,主要是以“谈心讨论式”来培养他们的学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5)分合结合,分层考核。考核是检验教学成功的一种手段,教学中按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适时组织考核。而对C层次学生的考核又是我们考核的重点对象,考核的形式多样,或以抽样提问式,或以笔试式,或以动手实验式,或以交谈式考核,考核的内容以双基为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新的分层,B层学生的考核则以基础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A层学生的考核,不仅注重基础,更侧重能力,这样进行考核,体现个性,更能保护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找到各自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而期中(终)又让所有学生参加统一考试,当然,命题时应注意到试题的梯度,成绩的正态分布性,既体现“双基”,又有“拔高”,既体现个性,又能进行统一的教学质量分析,对所有学生都有促进和鼓舞作用。(6)开展第二课堂。根据教师引导及自愿的原则,组织化学板报小组、化学竞赛辅导小组、小化工小组及环保调查小组等,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相信学生,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实践,不怕失败,加强引导,自我总结,区别对待,体现分层。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一年半是实验,实验班的同学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学化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参与讨论实验的意识普遍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普遍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明显好于对照班。(附表Ⅱ、表Ⅲ)
表Ⅱ二○○○年六月期终考试质量检测统计表
|
样本含量 n |
平均分 x |
标准差 Sx |
统计检验 t值 |
概率P |
九九高一(5)班 实验班 九九高一(6)班 对比班 |
56
54 |
75.43 71.78 |
10.27 8.66 |
2.304 |
0.01<P<0.05 差异显著 |
表Ⅲ二○○一年四月其中考试质量检验统计表
|
样本含量 n |
平均分 x |
标准差 Sx |
统计检验 t值 |
概率P |
九九高一(5)班 实验班 九九高一(6)班 对比班 |
56
54 |
70.23 65.15 |
8.43 7.36 |
2.532 |
0.01<P<0.05 差异显著 |
另外, 在二○○一年浙江省高中化学竞赛舟山赛区竞赛中,我校九九级学生在竞赛中所取得成绩在B组中获得优异成绩,一等奖、二等奖获奖人数及获奖总人数均位居首位,而获奖同学中有8人来自实验班。
实验证明,“分层次教学”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分层要求,分层辅导是关键。作为教师,对于所有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特
别是对C层学生,一定要树立智力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并重的思想,一定要在辅导知识的同时让其感受到教师无私的爱,保证他们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2) 必要的考核是手段。考核是对前一阶段教学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发现前一阶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面“镜子”。但考核的次数要适度,要求要严格命题规范,难度要适中,试卷分析要透彻,考核后要及时总结讲评。
(3)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跳出来,特别是要从“题海”中跳出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塑造学生的品德,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范杰著
2.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第二册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第5期,30-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