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工作总结
阅读: 4573 时间: 2007-08-03 20:12:00 1
研究2002高考试题,指导高考复习
理科综合2002命题特点:
以能力测试为指导,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002年试卷结构的特点完全符合《考试说明》上的要求;试题的难度有梯度,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强调了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强调包括推理、实验推究、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查.

  1.分值分配:
①理、化、生三科间的分配。今年"理科综合"对三科的分值分配非常明确,这是前两年所没有的。其中物理占120分,化学占120分,生物占60分,完全符合高考大纲中三科的分值分配:4∶4∶2。我的理解,理、化、生三科的分值在高考试题中的分配必然影响高中学校对这三科教学时间的分配,而前两年试题中分值分配不很明确,结果造成了一些混乱。比如去年,很多地方的试题分析资料都认为化学在理科综合中占113分而生物占71分(实际上,根据后来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报告,化学占123分,生物占61分,符合理、化、生三科比例4∶4∶2的标准),从而增加生物的教学时间。今年试题明确地划分了分数比例,这对于中学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指导意义。

  ②试题样式。连续三年一贯的第一卷试题样式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理科综合的第一卷的题型就是单选且每小题6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③Ⅰ、Ⅱ卷分配。今年高考大纲对理科综合中Ⅰ、Ⅱ卷分值比例作了调整,降低了第Ⅰ卷的比例。但调整的具体情况又有不同:生物与去年保持一致,Ⅰ、Ⅱ卷各占其总分的50%;化学比去年略有降低,(去年Ⅰ卷占总分的49%,今年占总分的45%);而第Ⅰ卷的降分主要落实在物理上(去年Ⅰ卷占总分的48%而今年只占总分的30%)。看来综合科命题也离不开传统单科命题的影子(传统命题中化学第Ⅰ卷所占比例比物理要高)。

  2.题卷长度:总题量比去年减少了一个,其中:选择题少了4个,而填空和解答题增加了3个(理、化、生各增加了1个题)。试题阅读量和答案字数比去年都有减少,这样就增加了考生答题时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对充分准确地考察考生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3.学科间综合:①"流行的"学科间综合几乎没有。28题和29题看样子分别是生、化综合题和物、化综合题,但却可以截然分开,和去年与前年的理科综合相比,连所谓的"拼盘式综合"也没有。这只是从外观去看,事实上,这并不意味试题中没有"综合"

②学科间综合的新含义。如果我们仔细研究28题和29题,我们会得到很大的启发。一是内容安排的顺序:28题,化学在前生物在后;29题,物理在前化学在后。这个顺序正好是符合中学基础学科间的关系的,即学习和学好生物,必须要化学做基础;学习和学好化学,必须要物理做基础。并且若干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正是学习生物所不可缺少的;而很多初中物理和部分高中物理知识,又是学习化学所不可或缺的。二是中学学习的所有基础学科,都必然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和应用,即使在教材中也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化学中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没有物理知识做基础是无法深入认识的;很难想象不知道大气压强和连通器原理而能够搞清楚化学中众多的制气装置的原理;更不用说理想气态方程与阿佛加德罗定律、热学与反应热、电学与电化学了。挖掘教材内部各科知识间的应用与联系,是中学教师搞好教学的基本功,也是今年高考试题给我们中学教师搞好综合科"综合"教学的启示。

  4."开放型"试题:开放型试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具有答案不唯一,由考生做出选择和判断后作答的特点。这类题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同时又能让考生发挥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个性。2002年高考题给我们给出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开放型试题",即28题的Ⅰ、Ⅱ。Ⅰ是化学部分,由考生自己选择一种官能团填表,这就要求考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作出判断,选择作答;Ⅱ是生物部分,要求考生对题给信息及自己掌握的知识作出综合分析、判断后作答,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2003年高考试题再一次考查了气体压强对液体的作用----连续三年在实验考同一个知识点!!)

  推测命题趋势,指导高考复习
1、正确理解"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在命题设置上,要尊重中学教学大纲,但是不能超纲;不拘泥于大纲,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在试题设计上,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会增加应用型试题和能力型试题。
3、试题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当前我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而化学应用试题的信息来源一定要真实可靠。
4、试题以单学科知识和能力为主导,增加综合测试能力。后者力争要打破传统观念,向跨学科能力过渡。
5、在试题的布局上,要有利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利于考生更好的发挥。
6、随着高考人数的增加,试题难度会适度降低,但是仍然会保持高考的选拔功能。
收集高考阅卷信息,指导高考复习
在2002年试题中,由于考生书写不规范导致失分的现象较多。比如第24题,有不少学生吃亏于没有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因而得分不高。还有20分的实验题,有2.02%的考生得0分,平均分也只有10分,原因之一就是语言不规范。

  复习要点
1、加强基础教学
每年高考试题的题型虽然变化莫测,但仍注重基础方面的知识。而有不少学校宁可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涉足题海战术,却忽略了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得不偿失。

  2、规范化教学势在必行
在2002年的试题中,有机结构式、元素间成键的位置如何连接,往往有许多学生出现错误,结果得0分。再如化学方程式中,按规定凡是书写不规范(大、小写不分)、元素符号写成中文(不按题目要求答题)、未配平等均计0分。许多基本的化学反应条件、化学专业用语中出现了错别字,严重影响了得分,不少同学因此得0分。这些情况应该引起考生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严格按指定的位置答题。今年有部分考生答错位置,文不对题,结果得0分。
3、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目前在我省的中学中,按教学大纲开足实验课的很少,而开设计性实验的学校更少,造成不少学生是在黑板上、试卷上"写"实验。

  近年来,实验考试题的比重逐渐增加,分值也较高。而考生在实验题上的得分普遍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动手少,对实验中各设置的功能缺少认识,分析问题思辨的能力差,同时缺乏准确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在准备明年的高考中,一定要注重实验教学。

  4、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复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运用,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化学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注意逻辑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等方面的修养。在2002年的阅卷中,就看到有学生把气体"排出"写成"追出去"、"赶出去"等不规范用语。

  谨防四大复习误区
2002年的高考试题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以单学科为主,没有过分强调综合科目的测试。但在复习中,全国部分地区的中学出现了这样一种不好的倾向:过早地进行跨学科交叉渗透,过分强调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过分迷信名师名校模拟试题,反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造成高考失误。

  误区一:过早进行跨学科交叉渗透,忽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有些教师、考生和家长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存在恐慌和忧虑心理,认为综合科目的满分为300分,每小题分值很高,于是就把目光放在"X"上,过早进行跨学科交叉渗透,有的家长要求考生一进入高三就做跨学科交叉渗透的题目,有的学校在高三上学期就进行综合科目的模拟测试。这造成有些考生由于未打好扎实的基础,忽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从而严重影响考生的身心健康。

  误区二:过分强调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近两年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试题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试题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立意命题。由于总复习时间紧,就集中精力分析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而忽视了全面打好基础,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误区三:过分迷信已实施"3+X"地区"名师"的讲课和名校的经验,忽视从本校教学实际出发。
误区四:过分强调大量使用已实施"3+X"高考改革方案的外省名校试题进行强化训练,聘请名校名师猜题押题,突击训练"活题"、"难题",扰乱了教学计划。

  纵观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测试目标及测试内容,可以概括为基础性、综合性、多元性等多种基本要求,其中基础性最重要。
学习研究《高考说明》 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了2003年理科综合考试的《考试说明》,与往年相比在考试性质、形式、命题指导思想等都没有什么变化,呈现继续保持稳定、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态势。但由于高考日期提前一个月,所以考试的范围相对缩小,但这与题量的多少、难易程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因为,考试时间仍然是150分钟,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仍要保持"必要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一、部分要求有改动
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中,
"2002年考试目标"改为"能力要求",仍然强调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前四种能力要求没有改动,但在分析综合能力部分新加了第一条:"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化学计算,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

  另外,理科综合考试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分数比例,由2002年的40%和60%分别调整为45%和55%。
二、化学学科"考试范围"更改50余处 、
2003年化学学科"考试范围"与 2002年相比有以下一些更改。
1.部分要求降低。由"理解"或"掌握"层次降低为"了解"层次的有13处。
2.少数要求提高。由"了解"层次提升为"理解"层次的有3处: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电解原理;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化学学科的"考试范围"中,"理解"与"掌握"层次的知识点共50处;"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内容,要求各部分知识都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4.其他改动的部分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看,删减的内容均为新教材没有的内容,增加的内容均为新教材需要掌握的内容,多为联系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特别关注。
三、"题型示例"和"样卷"也有改动
2002年《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的"题型"示例"编入选择题41题,非选择题44题;
2003年"题型示例"编入选择题53题,增加了12个题,非选择题49题,增加了5个题。新增选的化学题多数是2002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
2001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总分300分,其中选择题占144分,非选择题占156分;
2002年高考试题分数比例为选择题120分、非选择题180分;2002年《考试说明》理科综合没有提供样卷,2003年《高考说明》理科综合考试样卷共34题,比2002年高考题多了4个题,其中选择题22题占132分,非选择题12题占168分。可见;选择题占分比例在减少。

总的看来,强调单学科内的综合,削弱跨学科综合试题。
四、落实教学与高考复习的措施
根据近两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理科综合考试化学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试题特点、试卷分析、试卷评价及2003年《考试说明》的变动,对2003年化学高考备考复习落实了以下措施:

  1.明确命题原则,复习要有针对性。
近两年高考命题强调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中学化学教学要求培养的学科能力。既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高等学校新生素质的提高。2002年命题"以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所确定的知识范围命题,考知识重能力,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考查,以选拔出基础知识牢固、学习能力强、素质好、潜力大、有一定创新意识的新生",不但要让学习能力。

  复习过程中,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夯实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仍是高考备考的重点,抓基本知识就是要抓好化学课本知识。据分析,1999年和2002年高考试题中直接来源于课本的知识,考生的通过率反而较低。这就提醒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反思训练的方法。课本中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包括:结构化学,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氢键,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化学平衡,反应速度,酸碱电离学说,酸碱滴定,配平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电解电池原理,离子方程式,气体,溶液,检测,混合气体组成,混合固体组成,离子共存,
pH和[H+]的概念与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判断,有机异构现象,化学反应类型,综合实验,常见探究性及过量反应物讨论的化学计算等。

  2.重点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
(1)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像2001年高考题中的第
13题,2002年的第8题等。
(2)学好重要元素及化合物的特殊性质。单质及化合物的典型性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热点。像判断一定环境下的离子存在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通过某些实验现象确定混合物的成分或纯净物的名称等,也是高考试卷中的传统题。这类题涉及到化合物的性质较多,知识面也较广,涵盖了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试题,通常可以全面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3)提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化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实验题是每年高考的必然内容,约占化学内容的20%。重点要关注装置连接、气密性的检查、电解原理、气体干燥及除杂原理、混合物的分离、一定浓度的溶液的配制及与气体物质性质相关的实验。像2003年理科《考试说明》P289起的第18、19、20、
21、22、26题等实验题答案中的文字叙述,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准确描述。
(4)认真研究图像、图表、框图、装置图、流程图给出的情境类试题。这类题目涉及面广,综合能力也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有利于考查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及定势思维和求异思维;有利于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也是每年的必考题目。

  《高考说明》在"考试内容"的(四)"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中强调"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在第五种能力要求中再次强调"图表和数据"的重要性,应引起我们广大教师和考生的密切关注,注意这方面的系统总结和典型训练。像《考试说明》P282起的第5、6、
12、15题,,P298第32题的坐标图像,P326的第27题都应很好地研究。
(5)注重信息给予题。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输入渠道多种多样的新形式,每年高考都有信息题。这类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思维的迁移和发散。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学会通过某一特定信息,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并能用某一信息去解与此有关的问题,然后重组信息解决问题。像2001年高考题中的第26题;2002年的第11、15、23题等。

  (6)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每年都占化学内容的15%左右。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包扩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结构式,同分异构、同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典型基团、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水解、酯化、消去等重要反应规律,高分子化合物的水解、酯化等典型反应,应在备考中关注。

  (7)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仍是高考的热点、重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中的两类最重的反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乃至大学化学内容之中涉及到生活、生产、科技的多个方面,这类题通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氧化剂、还原剂、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顺序,方程式配平、离子反应、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有关定量计算,尤其要"掌握重要氧化剂(MnO4-、Cr2O72-、
XO3-、H2O2、Fe3+、X2等)、还原剂(S2-、 I-、Fe2+、H2S、金属单质等)之间的常见反应"。
(8)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近几年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考生答题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的"不够":
"①审题不够仔细;②书写不够规范;③基础不够扎实;④思维不够灵敏;⑤表达不够清楚;⑥实验不够重视"。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及复习过程中应有的放矢地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能力涉及到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等,它不是仅仅靠多做题、做难题就能奏效的。而应该是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不要把大量的精力、时间花费在题海战和难题战方面,要精选例题,透彻分析,引导探究,注重方法。尤其注重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要争取准确无误,会做的题争取不失分,文字表达要规范简要,能切中要点。注重训练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另外,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应认真研究,尤其是一些典型题目,更应慎重对待。
总之,备考中注重方法,抓好三基培养能力,相信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