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师生关系更可取
来源: 转载 作者: 不详
阅读: 2708 时间: 2013-07-12 14:28:00 61

常看到一些探究师生关系的文章,言必曰爱,或是对贫困生事无巨细的关怀,或是对问题生春风化雨的教导,或是对优等生响鼓重锤的激励……总之,写的都是在爱的阳光下,师生关系亲密无间,教学天地姹紫嫣红。

  而回想起自己,从教快20年了,学生教了一茬又一茬,和每批学生的关系也都非常融洽,可我始终找不到和他们成为朋友的感觉。我常为此懊恼、愧疚,总认为是自己做得还不够,致使学生不愿把自己当成朋友。今天读到茅卫东老师的《师生何必成为朋友》一文,顿觉眼前一亮,心里一震,多年来让自己耿耿于怀的事情就在这一刻突然释怀了。是呀,师生间能成为朋友固然是好事,不能成为朋友也不必如此自责,保持正常的师生关系有何不好呢?

  话至此,想起身边一件事:我校刚分来的一个毕业生,年龄和学生相仿。该教师经常和一些学生一块玩,互相送礼物、请吃饭,甚至以姐弟或姐妹相称,可谓“与学生打成一片”。而到最后和她作对的恰恰就是这些经常和她一块玩的学生。可见教师和学生太过亲近未必是好事。

  “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实在没必要拿什么朋友关系来比附师生关系。”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一个实事求是的对师生关系的理性的、科学的定位。日常工作中,教师除了要有爱,更要有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要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要有通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情智两全的人的意识。人生的某个阶段,爱的力量或许可以创造某方面的奇迹,而在其他阶段,理性的力量则更有利于校正人生的航向,激发生命的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即使师生成为朋友是一种美好境界,也不必成为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确实,师生间“能不能”成为朋友,“应不应”成为朋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互相尊重!“尊重学生和与学生成为朋友两者间的距离是非常大的”。教师只要在精神和人格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遵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教育活动就能得以正常开展。如果我们的教育必须靠“朋友”这种私人关系才能得以很好地开展,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在这个强调法治、强调规则的社会里,建立专业的、理性的师生关系是不是更合理、更科学?用专业素养去引领学生是不是更应该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点赞是一种美德
6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 唐正 发表于:2016-04-29 20:41:31

    评论内容:青年教师从教误区之一就是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是说不能与学生亲近,而是作为青年教师必须有度,过左过右都不好。师道尊严是有道理的,站上讲台是老师,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必须掌控课堂。课后可以适度亲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水平,让学生敬畏你。

  • 王凯 发表于:2015-05-24 21:10:55

    评论内容:老师与学生能不能成为朋友,应不应该成为朋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互相尊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经历都有自己的性格,凡事莫强求。我认为师生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不好管理。学生对你有一点淡淡的敬畏感这是最佳的状态。

    共 2 条
  • 1
  • 跳至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