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本文在对新课程改革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教育信息化从资源、学校教育活动、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对新课
程改革产生的作用与支撑的形式,借以说明教育信息化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化;支撑—
[中图分类号]C,434 [文献标识码]A
一、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
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源于一个研究报
告。在上个世纪末,教科文组织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
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对21世纪的教育发展
提出了新的定义,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
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
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
存”。这个报告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完成的,是对过去
教育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未来教育的充分论述,它得到
了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
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世界性的课程改革由此展开。
1.新课改是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需要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能
够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与保障,但同时也要求
教育要为其培养适合的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劳
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备
信息技术素养、具有创新能力并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
知识劳动者,是当前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势必带来人才全球化的竞争,一个国家人
才的实力将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其经济发展实力,直
至影响其军事、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新的课程
改革,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教育发
展的必然。
2.:新课改是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总量的迅速增加,使
得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从学校学习中获得所有的知
识,也不可能利用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支撑其一生工
作、生活的需要。为使学习者获得后续发展的能力,学
习者在学校学习中获得支持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的
能力、方法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
3.新课改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是
使知识、能力与素质平衡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
才的教育,是使学习者个性得到发展的教育,是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但传统的教育体系不能够满足
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
革,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新课改的内容
这次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涉及
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是一次全面的更
新与变革。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
这次改革的几个主要的内容(见表1),新课程改革几
乎涉及到了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推
进中,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整个
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在长期传统教育中已经形
成的固有的思想、观念、技能与教育教学理论,现在需
要进行重大的变革,对教师来讲,是一次革命。学生学
习方式能不能成功转变,是这次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
因素之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新
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保障条件。
表1
内 容 |
传统基础教育 |
新课改的基础教育 |
课程功能 |
.注重知识传授 .精英教育,升学教育 |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教育 .是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提高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 |
课程结构 |
.学科本位,,课程门类多,知识相对独立 .不注重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封闭办学 .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
●减少了课程门类 .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进行课程间的整合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
课程内容 |
.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 .强调课程内容的严密逻辑性 ·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没有严密的关系 .知识本位,体系结构注重知识的传授 .强调学科中心观 |
.强调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密切联系 .在构建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实践能力的培训 ●注重新知识、概念建立在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基础上 .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支撑终身学习 .打破学科中心组织教材的思想 |
学生学 习方式 |
.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 .以掌握系统严密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学习 .被动的学习 .灌输式的学习 .死记硬背的学习 .关注学习结果 |
.强调学生自主与探索性的学习 .强调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强调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强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注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
‘ 评 价 |
.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片面评价 .竞争性评价 .淘汰性评价 .教育者的单方面评价 |
.发展性评价 .多元化评价 .系统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
课程管理 |
.国家集中管理 |
●实行国家、地方、学杆‘级课程管Ig |
二、教育信息化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对于教育信息化,专家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与
说明,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教育
系统的基本要素,它将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各要素之
间进行相互作用,以引起系统中各部分功能的变化,
最终走向新的平衡的总称。从外在表象上看,它是大
量信息技术设备及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从内在本质上
讲,它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方式、教学方
式、教学内容体系、学校管理模式等发生根本的变化,
以达到在信息化环境中的新平衡。教育信息化对教育
系统各方面的影响与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之间存在密
切的关系,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将对新课程改革提供强
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一)教育信息化对新课程改革提供资源环境的
支撑
从教材的概念向教学资源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
改革中必须认真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传统教学
中,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围绕书本在进行,能够支撑教
育教学活动的材料基本被限制在书本、教参、练习册
的范畴内,教育资源的占用非常有限。新课程改革从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
革的要求,像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对学习资源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大量、优秀、科学、有效的教育
资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将受到极大影响。教
育信息化从教育资源上对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撑,其具体表现为: ’
1.教学环境的多样化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在于对教
学环境的影响,在原有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以计算机
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
立与使用。从语言实验室、课程专用教室、多功能教
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
改变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会有更多具有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学
校,进入课堂。教学环境正在从单调的传统环境向多
样化的方向发展。
2。教材的多媒体化
对于教材,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它,一是呈现
符号,二是承载介质。符号决定着信息的呈现方式(视
频、图像、文本等),介质决定着教材的表现形式(录像
带、VCD、CD-ROM、电子文本等)。最重要的不是表现
形式,而是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例如:对于三峡大坝
的建设过程,可以用一部电视专题片来表现它,并能
够以录像带、VCD、网络服务器等形式来承载它,也可
以用文字来描述它,并能够以纸张、光盘、磁盘等形式
承载它。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教育媒体不断
进入教育领域,在纸介教材的基础上,视频、电子文
本、互动教学课件、虚拟实验环境等进人学生的学习
过程,进入教师的教学过程,教材已经从单一的纸介
教材向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也许我们用教学资源或
教学信息来替代或重新解释教材的概念更确切,传统
的教材概念正在被赋予新意。
3。资源全球化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不断扩充与丰
富,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例如:在马可波罗网站上(www.marcopolo-educa-
tion.org),可以查阅到大量国外教育改革的资料,获取
大量的支持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包括资料性
资源、工具性资源等,差不多涉及到中小学各学科教
学的全部内容。
教育资源获取范围的迅速扩展。对教育者而言,
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传播范围能够走出学校,走
出国界;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活动不再被限制在一
个学校、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学习者能够获得的学习
资源变得更丰富。
(二)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学活动的支撑
新课改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现教师
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的变革,要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
环境建设与发展,对新课程改革从信息交流、教学模
式、教学方法诸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实现了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应用,使学校中单纯的人—人
交互,向着人一人、人一机、人一机一人交互的综合交
互环境发展。e-Mail、BBS、BLOG等各种交互平台环
境,为教学活动的扩展提供了通道与手段。例如:从甲
骨文(Oracle)公司在中国支持的一项远程合作学习的
实验结果来看,交互与合作已经跨越了校界、省界与
国界,对参与该项目的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产生了巨
大影响。
2。引发教学模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
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育信息化带来了一些能
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行为的新
型教学模式。基于主题网站的教学、基于WEBquest的
教学、基于交互工具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网络资
源的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得到发展,使教学活动
更加多样化,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特
征,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展开教学活动。
3.促进学习工具的变革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够使学
生通过自身的行为来验证、探究、分析所学习知识技
能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在传统教学中,利用物理、化
学、生物等实验环境来完成这一任务,但是,许多学习
内容在实验中无法实现或受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多媒
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学习工具的变化,虚拟
实验室(如电子线路虚拟实验平台)、工具教学软件
(如几何画板)、基于WEB的交互学习工具(如虚拟人
体、研究性学习平台)等,形成了与传统学习工具的有
机结合,它们更能够实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或难以实
现的事件,更有利于学习者探究、验证事物发展变化
的规律与本质。
(三)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支撑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教改的重点内容。学
习方式要向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等能够支撑学校后学
习、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达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
培养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环
境在教育功能的实现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它在学生学
习方式的变革中起到了中坚作用,促进了学生由被动
接收知识到主动学习的发展。
1,信息化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撑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
是以何种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确是一个难点,根据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几
类:专题性研究性学习、研究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研
究性学习、探究与验证相融合的研究性学习。从研究
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可采用研究小组合
作形式、学生独立研究形式、任务分组研究与群体合
作完成形式。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对研究性学习提供
良好环境。
资源支撑: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很少会
有原创性的研究,基本上是依靠大量信息资源开展研
究活动。因特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
供了大量的资料环境,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
资料来源。
交流协作环境支撑:网络交互平台或交流环境,
对跨班组、跨学校、跨地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
理想的平台。 如BLOG网络日志,它能够给学习者提
供一个广泛互动交流与协作的环境;Wiki网络异步合
著环境,它能使学习者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与作品;
BBS、可视聊天等网络交流环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
了协作交流与讨论的空间。 ·
多媒体研究性学习工具支撑:多媒体教学软件能
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直接的第一手资源,相关的计算
机工具软件(如几何画板、一些网络交互小程序等),
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小程序、互动软件,为研究
性学习提供了交互研究的环境或对象。
2.信息化环境对自主探索学习的支撑
自主探索既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是学生为
更高阶段学习及终身学习作准备应该具备的一种能
力。信息化环境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提供理
想的环境,信息化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空
间与知识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背
景、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查阅、收集、
整理、推理,独立思考或借助他人的帮助完成对问题
的理解及知识和意义的建构。
3.信息化环境对互动合作学习的支撑
交流与合作是一个人的事业得以发展与成功的
重要因素。信息化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丁升双刊父
互的场所。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仅在本班、本校,它能
够使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能够建立一种良
好的合作关系。例如:在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我
们构建了一个Blog、BBS与信息发布结合的平台配合
项目的培训工作。但现在我们发现,众多教师在培训
结束返回学校后,利用这一平台正在进行经验交流、
问题求助等各方面的网上合作,他们讨论的内容远远
超越了培训的内容,涉及到新课程改革、学科知识等
各个方面。
4.信息化环境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支撑
在新课标中,综合活动课、多学科的综合课(如科
学)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掌握与运用多学科知
识的能力,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表述得十分明
确。综合课程的学习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有
相当多的教学案例是进行社会调查,但对于当前学校
教育来讲,大规模地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不易多做。而
信息化教学环境正好为这一种形式的学习提供了舞
台。它能够为多学科学习,或综合课程学习提供资源、
环境、方法等方面的支撑。
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彩的舞台,对
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与变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
开展,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提供了保障。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必然伴随教师教学
行为的变化,同样,没有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教
学行为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行为也不可能
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技术融人新课改,正在从教学
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交流与协作等方面对
新课改提供支撑,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Z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M).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Z].
[4]Glenn R.Jones.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