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新解 | |
屈超耘 “父母官”这个称谓在中国已经很久很久了。虽然它的来历史无明证,但从北宋大诗人王禹偁的《谪居感事》诗中“万家呼父母”,和他在该诗“自注”的“民间呼县令为父母官”看,最早当在五代末、宋初。之后,代复一代不绝于耳,小说、戏剧里更是多见。《水浒传》第14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说的是刘唐被县里的都头雷横捉住,送到晁盖庄上,雷对晁说:“我们把索子缚绑了,本待便解去县里见官,一者忒早些,二者也叫保正(保长)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虽然《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时的作品,但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也可作北宋那时百姓把县令确实叫“父母官”的佐证。日将月递,到了新中国诞生后,不知是叫顺了口、成了习惯还是咋的,虽然许多旧称呼都废弃不用了,“父母官”却是仍旧挂在人们口中。到了今天,不但县长这一级领导人被称为“父母官”,甚至连省市级的头儿也被囊括在内。 为什么要把县令称“父母官”?传统的说法是,他们是离老百姓最近的管理者,是老百姓的父亲母亲,自然老百姓就是他们的儿子女儿了。到了新中国诞生,官员被称为“人民的勤务员”,是公仆,故再呼其为父母,就有把其本质歪曲之嫌。于是,前几年不少地方报纸对此展开了讨论。参与者大部分认为,此叫法是封建糟粕,不妥。可也有人认为,还是约定俗成的好,叫父母还有点爱的意思在内。我自己是持中的态度,一方面承认它是封建味很浓的产物,有严重的“牧民”情结,可其中的爱意也是存在的———世界上谁不爱自己的儿女?当官的能把管辖区的群众当儿女看待,有什么不好?既然叫顺了口,也就没有必要再改,因为大家都知道是咋一回事嘛! 几年时间过去了,近来接触了一些典籍,使我对“父母官”有了新的解释。《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叫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个“官”字,并非专门是对官员讲的,它是个多义字,还指人身上的器官、官能。如按此义,“父母官”的意思就全变了。从前说的那个是百姓父亲母亲的官儿,却是给父母亲思考、办事的角色。呵,这一颠倒可不得了,从百姓的父母变成替父母辈操劳事务的人物了,差距可以说是天上地下。 新解还有另一层理由,“父母官”是给父母亲思考、料理他们衣食的官儿,仍然出于《孟子》一书。其“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百姓、国家、君主的关系上,百姓是尊贵的。既然君主都比百姓轻,那一个小小的县令,自然就轻得多了。这么说来,他是老百姓的儿女,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于是,作为给父母亲思考衣食的“父母官”,在“心之官则思”下边的两句话就更值得玩味了:第一句“思则得之”,是说当官的对父母亲的事要用心思考,用心思考了才能得到父母的拥护与爱戴;第二句,“不思则不得也”,是说倘若你不去思考父母亲的大事,服务的不到位,就得不到父母亲大人的拥护与爱戴了。这么看,这“父母官”可实在不好当,他肩负的责任大着哪! 最后,我还想多说几句。相比而言,中国古代的语言,相对还是很纯正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之风甚盛,语言称谓上端出端入,很少有味上味,只是越往后,越来越走了样。“父母官”的主体颠倒,就是个典型例子。到明代,因为朱元璋要搞君主独裁,下令删改《孟子》,于是他签令颂发的所谓纯板《孟子》,便没有了“民为贵,君为轻”的话。故尔,明朝的小说、戏剧里,为老百姓当父母的“父母官”就特别的多,“父母官”的架子与威风也特别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