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带动教师的成长,而且可以极大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整体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而,课题研究一直被学校所重视,但是现在的课题研究却越来越走入误区。 误区一:重数量、轻成果 现在,很多学校都把本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层次,作为评定一所好学校的标志之一。为了提高学校的层次,学校领导往往会尽力争取省、市级,甚至国家级课题,课题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争取到课题后,学校会召开一个课题研究的开题大会,之后,领导们就不再过问了。至于课题研究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些成果有没有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这已不是学校领导所关心的了。 误区二:重形式、轻过程 “申请课题——课题招标——开题大会——结题大会”,这是现在很多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在整个程序里面,开题大会,轰轰烈烈,大小领导悉数到场,大讲特讲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而结题却是草草收场,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交出一份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就结束了。这里面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研究实践过程,以至于很多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都是短期内胡拼乱凑的结晶,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误区三:重演绎、轻实践 课题本身以假、大、空的纯理论性课题为多,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式,就是找资料,闭门造车,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最终形成研究的成果。而一些与教育教学联系很密切的实践性课题,却鲜有人研究。有一所中学,本身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硬件都不具备,却申请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市级课题,老师也没有网络教学的实践,最后,只能通过闭门造车,造出了一份结题报告。 误区四:重功利、轻实效 课题研究的功利性很强,参与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学校有面子;参与研究的老师,往往会把这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成为自己职务晋升的重要砝码,这已背离了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初衷。一方面,学校追求课题的数量,另外一方面,课题研究的周期性较短,参与研究的老师又局限在几个老师之内。这样的研究必然就带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这样的研究必然也是一种浮躁的研究,缺乏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误区,已经背离了研究的最初出发点,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地重新审视课题研究,理性地选择课题,在实践中探究、重视研究成果的实效性,这应该是我们所呼唤的真实的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