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本文提出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对目前提出的素质教育而言,其灵魂应该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 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意图、途径、方法等活动过程。 鉴于目前中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体现21世纪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 ,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 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同时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还与发达国家存在的 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的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论首先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思维活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课堂成为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角色对换,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
另外在课堂上和实验中,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使学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教学中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还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想: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成小球?闪亮的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直至小球消失?反应后滴入酚酞指示剂,水溶液为什么会显红色?通过不断地引导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然后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现象的本质,总结钠与水反应可用五个字概括。即:
浮--轻(ρ=0.97g·cm-3,比水轻,浮在水面)
球--熔(熔点97.81℃,钠与水反应放热将钠熔化成液态并呈球状)
游--气(放出H2,推着小球游动直至消失)
响--烈(反应剧烈,有嘶嘶叫声,有时还会爆炸)
红--碱(生成碱,滴入酚酞,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钠与水反应是钠原子和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
2Na+2H2O=2Na++2OH-+H2↑
在以上实验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除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实验现象、思考、讨论、理论分析等)。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结论的发现权通过实验、引导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以解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能实事求是地坦成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对教师的“教”质疑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高二化学“苯的硝化反应”实验中,教材提出“在一个大试管里,先加入1.5mL浓硝酸和2mL浓硫酸”,这两种酸显然不是同时加入试管,那么其先后顺序是什么?结合本人“巧问质疑,重视双基、着眼能力”的教学风格,通过提问、设问、反问、启发等形式,让学生思考初中化学中浓硫酸稀释的操作及原理,不仅解决了这一实验操作的实际步骤问题,而且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推理、比较与鉴别、联系与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学创新知识,搞清原来的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用质疑的态度上课。学会平心静气地讨论和据理力争,千方百计地动脑筋,从不同角度,通过各种途径去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锻炼了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通过质疑、辩论、释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连“书上的答案”也敢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 议,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追求 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其创造潜能的机会和条件。
新型的化学教师,其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勇于改革,构建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并善于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最近报道,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公共卫生系,在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资助下,开设环境健康课程,每年定期对教师及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如室内空气质量,家庭化学,食品安全,水的质量等许多实际问题,并称此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法 。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那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 。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等。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 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 、新方法,归纳有关规律,将知识总结成系统化和网络化,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
(2)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和教具、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 究,促进学生想像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相对独立地探索 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举一反三、触 类旁通的能力,由已知推知未知的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引入计算机辅助 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 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更高目标是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条件,通过实验,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有较好的内容和较好的实践效果,更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写成小论文,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焕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也可以专门构建化学活动课,如精选科普读物和化学杂志,组织学生阅读,举办科学讲座、参观化工厂、观看科技影 视片,以扩大学生视野,感觉日新月异的化学发展和化学新成就。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多让学生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理解间接经验,两者只有互相联系,才能有更可靠的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