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实验探究题(一)(力学实验)
【实验1】测量固体的密度
1. 小明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金属块的密度:
第1题图
(1)该实验的原理为________(用物理量公式表示).
(2)测量金属块质量前,将天平游码归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
(3)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把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可知金属块的质量是________ g.
(4)将金属块用细线系住并放入盛有40 mL水的量筒中,液面上升后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是________cm3,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___g/cm3.
(5)若在此实验中先测体积,再测质量,测得金属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举一反三】
【变式】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其中有50 g的砝码有磨损,则测量结果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仍然准确”).
(6)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尝试用另一种方法测量该金属块的密度,如图丁所示,请将小明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A: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为G;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C:金属块的密度表达式为ρ金=________(用G、F、ρ水表示).
2. (2019广东省卷)学校创新实验小组欲测量某矿石的密度,而该矿石形状不规则,无法放入量筒,故选用水、烧杯、天平(带砝码和镊子)、细线、铁架台等器材进行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第2题图
(1)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的________处,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将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入天平的左盘,先估计烧杯和水的质量,然后用______往天平的右盘________(选填“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试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这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在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3)如图乙所示,用细线系住矿石,悬挂在铁架台上,让矿石浸没在水中,细线和矿石都没有与烧杯接触,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总和为144 g,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m3.(ρ水= 1.0×103 kg/m3)
(4)如图丙所示,矿石下沉到烧杯底部,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总和为174 g,则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举一反三】
【变式】实验小组又设计出一种不用量筒的测量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为m;但在用量筒测量体积时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于是小华找来了一个溢水杯和一个小烧杯,按照以下步骤继续进行测量.
①用天平测出小烧杯的质量 m1;
②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将矿石块放入溢水杯中,使溢出的水流入小烧杯中,然后用天平测出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 m2;
③则矿石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__(用测量量表示,水的密度已知为ρ水).
3. 某实验小组想测出一金属螺母的密度,发现桌面上只有一架托盘天平(但没有砝码),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量筒,细绳和水.该组同学经讨论,设计如下步骤进行测量.
第3题图
(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游码归“0”后,发现指针左偏,如图甲所示,则应把平衡螺母向________移动,直到天平平衡.
(2)如图乙所示,将两个相同的空烧杯放在天平上,调平,先把金属螺母轻轻放置于左边烧杯中,再向右边烧杯慢慢加水,直到天平再次平衡;此时金属螺母与烧杯中水的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相等.
(3)先把图乙中右烧杯的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丙所示,水的体积是________cm3,再按图丁所示,用细绳绑住金属螺母并放入量筒内,记下量筒中水和金属螺母的总体积,则金属螺母的体积为________cm3.则金属螺母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4)实验小组用如图戊的方法也测出了螺母的密度:
第3题图戊
①细线两端各系一个完全相同的空塑料瓶,细线的右端再系上螺母,向左瓶中逐渐加水至V1时装置恰好平衡.
②接着用排水法测螺母的体积V2.
③螺母的密度是________(用测量量表示,水的密度已知为ρ水).
【举一反三】
【变式】该小组另一同学不用天平但增加一个能放入量筒的小玻璃杯,也测量出该螺母的密度.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变式题图
①如图a所示,把小玻璃杯轻轻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使之漂浮在水面上,待水面静止后,水面对应的刻度线为V1.
②如图b所示,把螺母放入小玻璃杯中漂浮,待水面静止后,水面对应的刻度值为V2.
③如图c所示,取出螺母,用一根细线(不吸水)将螺母绑好慢慢放入量筒使其沉底,待水面静止后,水面对应的刻度值为V3,则螺母的体积为________,螺母的密度为________.(用V1、V2、V3和ρ水表示)
【实验2】测量液体的密度
4. (2019凉山州)在做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第4题图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8 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为________g,食用油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食用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食用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m2.则食用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举一反三】
【变式】小明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炒菜,于是想测量家中的食用油的密度,他找来了家中的电子秤和干净的铁块,用如下的方法也测出了食用油的密度.
①用电子秤测出铁块的质量m1;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电子秤测出食用油和烧杯的总质量m2;
③用细线拴住铁块使其浸没在食用油中,铁块不接触烧杯,没有食用油从烧杯中溢出,再次测量,如图所示,电子秤的示数为m3,
④则食用油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 (已知铁的密度为ρ铁,且大于食用油的密度)
变式题图
5. 小华学完密度的知识后,想知道所喝饮料的密度,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5题图
(1)小华利用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测量饮料的密度过程如下:
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拨到______处,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的现象,他需向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接着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该操作情景如图乙所示,请指出其中的错误是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烧杯的质量如图丙所示:
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饮料,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为78.2 g;
③将烧杯中的饮料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饮料的体积如图丁所示,为________cm3;经过计算可知,该饮料的密度ρ液=________g/cm3;
④实验过程中,小华发现烧杯内壁沾有少量液体,这会导致测量出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经过仔细分析,只是改变了操作顺序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将操作顺序调整为________.
(2)一旁的小刚想,小华是分别测出饮料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密度计算公式算出饮料的密度,测量饮料的密度,有没有其它思路呢?经过认真思考,小刚设计了如下操作步骤:
①将一铁块用细线拴住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所受重力为G;
②将该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水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底和侧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
③将该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饮料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底和侧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
则饮料的密度ρ饮=__________(请用字母表示,且水的密度为ρ水).
【举一反三】
【变式】小亮也想进行测量,但是小华测量结束后不小心将天平损坏了,于是小亮找来了一个试管和记号笔,利用原来的量筒和水测出了饮料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将试管放入量筒的水中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V1;
②在试管内倒入适量的水,先在试管的水面处做好标记,然后将试管放入量筒内水中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V2;
③将试管内的水倒净,再向试管中倒入饮料至标记处,然后再将试管放入量筒内水中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V3;
④则饮料的体积为________,饮料的密度表达式为 ________(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6. 科技小组在实验室测量酸奶的密度.小明准备了量筒和天平.
第6题图
(1)他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观察指针的指示情况如图甲所示,小明未调零就测量牛奶的质量,则测量值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2)天平横梁调平衡后,在称物体的质量时,他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后,指针的指示情况如图乙所示,这时他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 g,接着他将酸奶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________ g.然后他打算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由于酸奶容易粘在筒壁上,会造成密度测量值误差太大;于是他找到了5 mL针筒(如图丁所示),用针筒抽取5 mL酸奶,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57.6 g;则酸奶的密度为________kg/m3.同组的小红观察发现,用针筒测量酸奶体积,还有一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组的小华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5 mL针筒的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这会导致测得的酸奶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于是,小华和小明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将此时抽满酸奶的针筒中的一部分酸奶返回烧杯,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3,记下此时剩下酸奶的体积为V,则酸奶密度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浮力相关实验
7. (2019河北)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已知ρ水=1.0×103 kg/m3,取g=10 N/kg)
丁
第7题图
(1)小明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圆柱体合金块慢慢浸入水中时,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弹簧测力计示数F示与合金块下表面所处深度h的关系图像(如图丁中①所示).实验过程中合金块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请在图丁中画出F浮随h变化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水的体积成________.
(2)将合金块分别浸没在水和某液体中(如图乙、丙所示),比较图甲、乙、丙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金块的密度为ρ合金=________g/cm3.
(4)若用此合金块制成一空心合金球,当合金球恰好能悬浮于图丙所示液体中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cm3.
8. 某中学的物理实验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下面是验证实验的操作过程.
第8题图甲
(1)实验小组依次进行如图甲的实验操作,由图甲可知,铁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 N.排开水的重力为________ N.他们发现F浮> G排,造成这种情况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 实验时,溢水杯中的水没有加满
B. 实验前,空桶中残留有少量水
(2)实验小组通过讨论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其实验装置如图乙,他们将装满水的圆柱形溢水杯放在升降台C上,用升降台来调节溢水杯的高度.当逐渐调高升降台,发现随着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减小量始终等于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增加量,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题图
(3)已知铁块重力为2 N,溢水杯重力为1 N,底面积为25 cm2,当溢水杯加满水时,水的深度为10 cm,将铁块浸没在溢水杯水中时,此时溢水杯对水平升降台面压强为________Pa.
(4)实验小组又将铁块换成图丙的蜡块继续探究.如图丁所示,发现随着溢水杯升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成零,最终蜡块漂浮在水面上,实验小组若要得到物体漂浮时阿基米德原理依然成立,将获得的实验结论是图丙中弹簧测力B的示数应该为________ N.
9. 小林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想要验证“浮力大小的有关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
第9题图
(1)在一个盖有橡皮塞的小玻璃瓶下拴一块小石块,将它放在一圆桶内的水面上,静止时处于如图(a)所示的状态. 根据________知识可知,玻璃瓶和小石块的总重G与它们受到的浮力F浮之间的关系是F浮________G,在玻璃瓶上记下水面所在的位置M.
(2)用针筒往小玻璃瓶中注入一些水,再将它放入水中,它仍然浮在水面上,此时水面所在的位置在M点的________(选填“上”或“下”)方,玻璃瓶与小石块受到的浮力与原先相比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了. 这说明了,其它条件不变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________,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继续往玻璃瓶内注入适量的水,将它放在水中如图(b)所示的位置,它静止在图中的位置,然后将它移至图中更深的位置(石块未接触容器底),发现它也会处于静止状态,这一过程是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接着,往圆筒内倒入些浓盐水,发现玻璃瓶与小石块在盐水中向上运动,最终露出液面后,静止在液面上,这个现象说明了,其它条件不变时,液体的__________,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4)再往玻璃瓶内注入水,将它放入盐水中,让它沉在盐水中,如图(c)所示. 现将圆筒向右倾斜些,则细线________(选填“仍会”或“不会“)处于竖直位置.
【实验4】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0. (2019达州)小明按如下步骤完成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a. 如甲图所示,将木块A平放在长木板B上,缓缓地匀速拉动木块A,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并记录了其示数.
b. 如图乙所示,将毛巾固定在长木板B上,木块A平放在毛巾上,缓缓地匀速拉动木块A,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并记录了其示数.
c. 如图丙所示,将木块A平放在长木板B上,并在木块A上放一钩码,缓缓地匀速拉动木块A,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并记录了其示数.
第10题图
(1)该实验主要采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2)由________两图可知: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由甲乙两图可知:当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______(选填“大”或“小”).
【举一反三】
【变式一】小丽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面积有关,于是他在图甲的基础上,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成两部分并用其中一部分继续进行实验,测得的滑动摩擦力变小,由此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 你认为这种做法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二】小明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呢?他用甲图装置进行实验:先水平拉动物块做匀速运动,紧接着增大拉力使物块加速滑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 N.小明得到了“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 分析操作过程,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后小组交流讨论时发现:在实验中很难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于是小丽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实验中小丽发现:当F为3 N时,木块A相对于地面静止且长木板B刚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长木板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实验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1. (2019百色改编)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每小格均等长)、铁架台、刻度尺、细线和若干个重为1 N的钩码.
(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要将如图甲所示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适当往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
第11题图
(2)杠杆调节好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情景如图乙、丙、丁所示,以两边钩码的重力分别为动力F1和阻力F2,对应的力臂为L1和L2,由此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
A. 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B.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3)将如图丁所示杠杆两边的钩码各撤掉1个,则杠杆________(选填“保持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丙所示,将右侧钩码向右移动两小格,将左边钩码向左移动两小格,杠杆________(选填“左端翘起”“右端翘起”或“水平平衡”).
(4)如图戊所示,用细绳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F为________N;保持杠杆平衡,将细绳转到虚线位置时,拉力F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第11题图戊
12. (2019江西改编)如图所示,是小鹰和小华同学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小鹰和小华同学发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们应将左端的螺母向左调或将右端的螺母向________调.
(2)实验中,两位同学在杠杆的左右两侧加挂钩码,如图乙所示,如果两人决定只改变左侧钩码的位置,则向________移动,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改变钩码的个数及位置,并进行多次实验.实验后,两位同学将所得的数据分析处理,最终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若小华在P点改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杠杆,待杠杆水平平衡后,小华将弹簧测力计向左倾斜拉动,并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选项选择,填合适的选填符号)
第12题图
A. 便于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
B. 便于提供不同方向的拉力
C. 便于正确认识力臂
D. 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实验6】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3. (2019湘潭)如图甲所示,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ρ盐水>ρ水)
甲 乙
第13题图
(1)实验中,将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转换为用U形管两侧液面的________来表示.
(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U形管中的液体最好用________(选填“有色”或“无色”)的.
(3)将探头放在图乙所示液体内部的A、B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hB>hA,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________的增加而增大.
(4)将探头放在图乙所示液体内部等深的B、C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hC____hB(选填“<”“=”或“>”),这是为了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________的关系.
(5)由以上实验可知图乙所示液体内部A、B、C、D四个位置压强最大的是________位置.
14. 为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如图甲所示,小华将透明塑料瓶底部剪去,蒙上橡皮膜并扎紧.
第14题图
(1)将瓶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如乙图所示,说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强;将瓶向下压,橡皮膜内凹的程度变大,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
(2)接着将某液体缓慢倒入瓶中,当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仍向内凹,如丙图所示,说明倒入液体的密度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水的密度;
(3)将甲图中装置倒置,然后在瓶口紧密连接一根无色透明胶管,并灌注红墨水,如丁图所示.使胶管内液面高于橡皮膜,将塑料瓶蒙橡皮膜的一端朝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
(4)使装置保持丁图所示位置不变,在橡皮膜上戳个洞,会有部分液体从洞口流出,最后稳定时,塑料瓶和胶管里的液面相平,此时塑料瓶与胶管构成一个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ρ= (2)左 (3)71.4 (4)20 3.57 (5)偏大
(6)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它浸没在水中并保持静止 ρ水
【重难设问举一反三】变式 偏大
2. (1)零刻度线 (2)镊子 从大到小 124 (3)2×10-5 (4)2.5×103
【重难设问举一反三】变式 ρ水
3. (1)右 (2)质量 (3)60 20 3×103 (4) ρ水
【重难设问举一反三】变式 V3-V1 ρ水
4. (1)左 (2)33.2 0.83×103 (3)偏大 (4)ρ水
【重难设问举一反三】变式 ρ铁
5. (1)零刻度线 左 ①砝码与物体放颠倒了 用手拿取砝码 ③40 1.1 ④大 ②③① (2)ρ水
【重难设问举一反三】变式 V2-V1 ρ水
6. (1)小 (2)向右移动标尺上的游码 (3)63 1.08×103 针筒的分度值比量筒小,测量体积更精确 (4)偏小 ρ酸奶= 或ρ酸奶=
.
7. (1)先增大后不变 如答图所示 正比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3)4 (4)400
第7题答图
8. (1)0.5 0.4 A (2)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 (3)1 400
(4)0.8
9. (1)二力平衡 = (2)上 增大 越大 (3)物体浸没的深度 密度越大 (4)仍会
10. (1)控制变量法 (2)甲丙 (3)大 (4)不需要 1.8
【重难设问举一反三】
变式一 错误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没有控制压力不变,应将截掉的部分叠放在物块上)
变式二 不正确 物块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1. (1)右 (2)F1L1=F2L2 B (3)左端下沉 (4)1 变大
【重难设问举一反三】变式 左端翘起
12. (1)左 (2)右 (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ABC
13. (1)高度差 (2)有色 (3)深度 (4)> 密度 (5)D
14. (1)深度 (2)小于 (3)压强 (4)连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