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界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学生择校,学校抢生源,和有着各方面优势的重点学校相比,普通中学的生存压力明显加大。面对资金投入困难重重,硬件建设举步维艰的现状,普通中学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普通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
有不少教师在提到不理想的教育教学成绩时,常常抱怨学生“基础差”、“脑子笨”,认为“朽木不可雕也”。不可否认,普通中学学生生源比重点中学要差得多,但入学成绩的差不完全等于智力水平的低,生源的不理想也不绝对预示着不能出理想的教育教学成绩。记得曾有两位教师有过如下争执:甲说自己的学生是别人“拣剩的种子”,毫无希望发芽;乙则认为“拣剩的种子也是种子,是种子就有发芽的希望”。应当说乙的观点是可取的,是啊,当我们提供给那些别人“拣剩的种子”以适宜的阳光、水土、养料和必要的养护的时候,何愁它们不能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呢?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差”,更多的应是指“学习困难”(根据“智力—成就差异”模式的定义,学习困难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事实上,学习困难在一些人的一生中都存在,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困难是可逆的,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可以加以改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教育和训练他们。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总是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表现的好坏,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学业成绩较差,因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极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他们不愿通过花费很多的时间、经受挫折、减少交友和游戏活动等手段去获取好成绩或老师的表扬。大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老师都有防御心理,甚至与教师的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防御心理使教师在他们身上的努力经常换来失望,也使很多教师失去耐心。反过来,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又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我无价值感和自卑心理,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这种情况在普通中学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势必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上加难。
其实,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它应该也有可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而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则是创造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中学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产生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而且使学生有归属感,体验到愉悦,从而热爱班级,热爱学校,也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此外,针对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业状况乃至智力水平与重点中学学生相比确有很大差距的现实,普通中学还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通常指的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这是狭义的概括)。目前,普通中学往往只重视抓智力的发展,却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对于智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一类学生,连抓学习都来不及,还抓什么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正由于自己的学生学习不好,就更需要注意发展和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因为非智力因素不仅能参与智力活动,使智力活动得以坚持下去,取得最后的成功,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补偿智力上的某些弱点。《潜确类书》载:“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这个家喻户晓的“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像李白那样具有高水平智力的人,也一定要有坚强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坚持学习,完成学业,何况是智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一类学生呢?
从学生的个人角度看,要有好的学业表现必须同时具备愿学、能学和会学三个条件,其中首要条件“愿学”对应的恰恰就是非智力因素中动机和兴趣。高尔基说得好:人的天赋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非智力因素诸如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等,乃是促使人们的“天赋”燃烧起来的“催化剂”。清人彭端淑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终于由资质鲁钝但勤奋努力的曾参传了下来。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在一所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学校里——即便是一所普通中学,一批具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的学生——即便是智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一类,也一定能把学习搞好,也一定有着远大的培养前途!
参考文献:
1、《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德育新论》,鲁洁、王逢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3、《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学业不良学生成因和对策的认知心理学思考》,徐月芽、唐继宏,《中国教育学刊》1997(4)
5、《学校心理辅导》,刘华山,安徽人民出版社
6、《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燕国材、朱永新、袁振国著,苏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