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中学的教育信息化“逆袭”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 郭立国
武龙中学地处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是一所农村薄弱校。2001年武龙乡撤并到弓棚镇后,我校由一所乡中变成了村中。所以2012年我当上校长时面临的状况是:校舍陈旧,办学条件差,师资薄弱,教师多为民师转正或接班的,没有一个本科毕业生,且平均年龄47岁以上。全校8个班,仅有200多名学生,还在不断外流,学校面临生存的困境。
为摆脱困境,我们创建乡村简易数字校园,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城乡差距,探索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新思路。经过三年的努力,武龙中学有了发达的网络环境,多媒体和简易录播系统配备所有教室,教师备课人人有电脑,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常态化,学习环境数字化,校园管理智能化,老教师也能上电子书包课,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数字终端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生源出现了回流。
武龙农村版数字校园学习环境是如何建成的?
缺钱咋干?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少花钱、买部件,学技术、自己建。设备不求高大上,好用就行。
一是解决边远农村“校校通”难题。当时农村带宽只有2M,根本满足不了“数字校园”的要求,经过研究琢磨,我把4条2M的宽带,用多WAN口路由器叠加成了8M的外网,前两年,5万元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只用了3200元就解决了。后来我们的故事感动了联通公司,免费接入了20M光纤。
二是建高标准校园网。虽本着省钱,该高标准的也不含糊,自己动手组建成了有线千兆到桌面,无线百兆全覆盖的校园网。
三是土洋结合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先攒钱买两套多媒体一体机,研究清楚它的配备,琢磨用土办法解决,用大屏液晶电视、电脑、HDMI线、班班通讲台分批组装,装成后对比缺少交互,就用飞鼠、手写板来解决,这样用着更方便,成本降了一半,一下就提前实现了班班多媒体的计划。现在加上局里调拨与奖励,全校已有18套多媒体,武装到理化生实验室,音美教室,网络教研室,影视播放厅,为打造全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了保障。
四是自建班班微格系统。在鼓励老师创新应用过程中,有的老师就和我开玩笑,说“校长你不是啥都能自己弄吗?那你能把我们的班级都装成微格教室吗?如能实现,到时你让咋改我们就咋改!”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用有识音功能的摄像头与班级电脑相连,培训学生来操作录下每节新课,存储到校本资源库,学校筛选后分类存储到生成性资源库中,贡献大的给予奖励。这有效解决了教师自听、自研、集研、边教边改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课后再学习,或探索翻转课堂等用。
五是自建微课录制室。老师们在电脑上录微课,经常出现别人的一句话,吱的一个开门声等,就毁了这段激情的独白。我就找了个安静的室,间隔出一个6平米小屋,内覆隔音板,装上了专业照明及录音设备,配了电脑、摄像机、高拍仪、平板电脑和可汗式手写板等,这样只用了几千元,就建起了集所有录制方式于一体的微课录制、微直播室。
如何让长期黑板加粉笔的农村老教师改变习惯?
当时,我校30位任课教师中有15位过50岁了,最年轻的也近40岁,多数都是在校上课,回家就要喂鸡喂猪干农活或抱孙子的,连鼠标都不会拿。如何让他们人人用、常态用、好好用呢?这可真难住我了,想了好多招。
校长领学。从我做起,带头学,当讲师亲自培训、陪用,要求“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懂点技术的先用带动学,大家分组合作学、互补结对子学,甚至学生教老师,学生倒逼着学,问老师:为啥咱班上课不用多媒体呀?你不会呀?老师不好意思不学。
激励促用。在解决教师对新装备怕用坏的问题上,我们土规定只要不用锤子砸用脚踢,正常用坏了不仅不罚,还要奖励,创新应用的更要奖,当时的奖品是自己单独使用一台电脑。
指导提升。从会用,到用好。我们多次邀请东北师大、省市电教馆的专家到校义务培训。手把手,教得细、讲得明白、学得卖力,效果很好。同时,我们也努力组织教师“走出去看看”,多次去东北师大蹭课磨课,教师受益匪浅。
环境有了,技术学了,资源如何解决?
一是组织教师注册使用国家和省教育资源服务云平台,共享优质资源;二是苦干感动东师理想公司,得到免费资助智能化云空间系统,集成学科软件工具、仿真实验、动画资源、评测管理等功能标准高且方便实用。三是把各类教育资源网址汇集起来做成导航,方便教师查找资源;四是校本资源、生成性资源,利用局域网共享功能,分类存储学校各类数字资源,存储教师备课、上课所需及课后生成的教案、课件、实录等资源,为教师自听、反思、集体教研,以及学生课后再学习时使用。这些资源很接地气,很实用。
在常态化应用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在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适应武龙中学的教改及教学模型。按照这样两个活化的流程图(一个教师转变用的,一个课堂教学用的)结合 “启智讲授型、互动协作型、自主探究型(智慧型)三种教学模式”,让教师们有抓手,更得心应手地转变方式,探索构建智慧课堂新模式。
面向未来,我们还要做什么?
不久前,我和网管员在讨论“互联网+”时,他问我:“我们把校务、德育、安全、后勤、信息交流、图书管理等都加上了,还咋加啊?”我说,理解狭隘,它是广义的,我们现在不仅要把互联网加法做实做透,还要探索物联网与教育的乘法与除法,从数字校园走向智慧校园,利用好我们新自建的智慧教室,让每个孩子都智慧起来,争取能孵化出现极客式(GEEK)的苗子,我们的智慧教育目标还很远,我们会在国家强力推进、高校理念引导、信息技术支撑下一直脚踏实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