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陈清华
阅读: 737 时间: 2011-06-18 08:04:00 1

  要让孩子们走出深山 我必须坚守深山

  ——记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滁洲上坳小学教师陈清华

 

     他先后两次主动申请到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甚至当时还不通电的深山小学教学点里教书育人,19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教育。

 

      陈清华,男,46岁,中共党员,遂川县大汾镇滁洲上坳小学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陈清华老师工作的学校——上坳小学,是一个初级小学教学点,位于罗霄山脉群山万岭深处,海拔700多米。滁洲距离县城75公里;从滁洲到上坳小学,有30多里,不通公路,只能步行,而且几乎全是上坡路。即使是年轻人空手步行,也要走3个多小时,还走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1992年以来,陈清华先后在两个条件极为艰苦的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当时还不通电的深山小学教学点里教书育人,19年如一日,穿行在罗霄山脉的群山万岭之中。在山区人民生活还相对贫困的时候,他苦口婆心,把失学的孩子动员到学校上学;在适龄儿童入学率随着经济的发展连年上升的时候,他又以突出的教学成绩,让学生升入高小,升入初中,完成国家义务教育,走出深山,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成长。2004年和2005年,陈清华分别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陈清华原本有一份在当地居民看来很不错的职业。1987年高中毕业后,他在遂川西部山区条件最好的大汾镇中学任教务干事。妻子古陆英则在大汾圩镇开了一家服装店,兼做裁缝,生意红火,当时月收入就超过700元。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盖起了新楼房,日子过得甜甜美美。

  1992年,陈清华听说离县城75公里的滁洲中心学校缺教师,便主动申请到该校任教。工作一年后,陈清华很快就适应了各方面的工作。有一天他和校长到教学点检查开学工作,发现原来的老师因不甘艰苦和寂寞竟不辞而别。下秋教学点30多名学生面临失学。于是他又申请到下秋教学点工作。每天天刚亮他就得起床烧火煮饭,并为学生准备一天的茶水,上午上完课紧接着又为学生煮中饭,下午放学还要护送学生走过危险路段,然后做好晚饭天就黑了。那时还不通电,只有一盏煤油灯伴着他吃饭、备课、改作业直到深夜。由于一人一校事务繁杂,为了省时间,经常吃点霉豆腐或干菜下饭,有时干菜吃完了就伴点盐水下饭。有一次被村里70多岁的老支部书记碰见了,老支书的心里呀,揪心似的痛!此后,老支书和村民们经常步行十几里为陈老师送菜。谈到村民对他的关心,陈清华至今记忆犹新,觉得难以回报。通过他的艰苦努力,陈清华到下秋教学点的当年,该教学点的统考成绩破天荒地名列全乡第一。

 

  由于陈清华一次次朝离家越来越远的穷山沟里走,很难照顾家庭和年幼的女儿,妻子本来就对他离开家门口走到离家六七十里的深山教学点很不满意,怒气越来越大。为了不让家庭影响工作,1994年,他反复劝说妻子放弃服装生意,带着女儿来到下秋教学点,把家安进了大山深处。从此,古陆英和丈夫相伴相随,同甘共苦,每月领150元的代课工资(现在600元),用她特有的女性的细心和爱心关爱着山里的孩子们,成为陈清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1996年,陈清华调入路程更远、山势更高的上坳小学。这里学生和住宿生更多,照顾住宿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为了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夫妻俩不得不充当起教师、家长、保姆和工友的全部角色。想方设法照顾好那些年龄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热心为寄宿生做好一日三餐和通校生的中饭,备好热水、茶水,为寄宿的孩子洗衣、晒被、查夜、盖被,而且还要教三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复式班)的全部课程。

  山区小学不通公路,19年来,无论寒冬酷暑,陈清华每年都要在山路上徒步往返多次,将所需生活和学习用品,用一根扁担挑上山来,累计达数万斤。为了不让山里孩子辍学,劝学便成了陈清华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村100多户人家,分布在方圆40平方公里的20多条沟垅山谷之间。为了劝说农家让孩子们都去上学,保证已经上学的孩子不辍学,每年,陈清华都要到全村各户登门拜访好几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坳村适龄儿童入校率年年达100%,多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目前,上坳小学共有学生50人,三个年级,两个班,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12岁,住校学生38人。其中4岁的孩子4个,5岁的5个,6岁的5个。这些学龄前儿童都是因父母要外出打工,再三要求陈老师接收。他们知道陈老师是个有爱心、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把孩子托付给他,比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还放心。

  为了让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陈老师严格落实课程标准,一人担当多面手,开齐了所有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陈老师因陋就简,自制了几十件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具。看到住校学生带来的菜都是些干菜,容易导致学生营养不良,陈清华夫妇俩便在校舍旁边开辟菜园,每星期为30多个学生免费供应几餐蔬菜。县教育局送来了彩电、卫星接收器及影碟机,晚饭后,陈老师就组织住宿生一起看动画片、看新闻、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在观看过程中,陈老师还不时进行点评,让孩子们在“看”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陈清华把学生视同亲生子女,时刻把学生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怕学生着凉生病,半夜,他要起来给学生盖被子。陈老师夫妇的房间就在楼上两个女学生寝室隔壁,楼下两个房间住男学生。夫妻俩每晚都要起来几次为学生盖被子或抱学龄前儿童起来拉尿,往往一个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谈到这里,陈清华叹了一声:“由于长期精力透支,睡眠不足,我已经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有时晚上学生一吵,就整夜睡不着,我觉得自己的脑子快要废掉了。”笔者听了,禁不住鼻子阵阵发酸。碰上哪个学生头痛脑热,他更是坐卧不安,用自己备好的常用药给学生喂药治疗,如果不见成效,便四处寻医问药,或背着学生步行十多里,将学生送回家。住宿生中几乎每天都有孩子尿床,陈老师的爱人古陆英几乎每天都要给孩子洗尿湿的裤子。每到晴天,操场上总是晒着几竹篙孩子们的衣物和床单,阴雨天就用火笼烘干。笔者到学校采访时,对几个正在吃饭的一年级小朋友说:“你们会尿床吗?”孩子们便互相揭发,有一个女孩子指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说:“他天天尿床”。小男孩又指着另外一个孩子说:“他也会”。

  1998年寒冬的一天深夜,一年级学生小曾突发急病,不省人事,陈老师立即背起病孩,冒着刺骨的寒风连夜送往医院。由于夜黑心急,他险些跌落山涧绝壁。病孩转危为安,陈老师却冻成重感冒。

  19年来,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陈清华割舍了许多人间的亲情和孝道。当年岳母、岳父去世,唯一的内弟患精神病两次住院,内弟媳不堪家庭重负而去世,因山里信息不通,他都远在深山学校而未能回家,没有尽到应尽的孝心和责任。等他放假回家时,亲人的坟墓上已是芳草萋萋,岳父家中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妻子抱着他痛哭流涕。为此,陈清华至今内心都倍感愧疚。

  陈清华在深山小学工作了19年,许多人认为他工作有成绩,事迹感人心,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该“出山”了。县里领导考虑陈老师长期扎根深山,又取得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业绩,多次与他商量,调他到县城的小学执教。但陈清华总是以自己对山区小学的情况比较熟悉,换了别人孩子们会不适应为由,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有人问陈清华:别人是想尽办法向山外走,而你则是一站比一站远地往艰苦的深山里钻,这是为什么?陈老师发自肺腑地对我说:“山区的孩子需要我。面对家长的热情,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孩子的命运、家庭的命运;面对孩子们求知的渴望,我怎么能不坚守下去呢?家长们对我这么好,我也要感恩呀!走出深山是每个孩子的愿望,我是党员,是一名教师,有责任让孩子们能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今生做不了大事,就认真地做好平凡的小事,也算不枉此生吧!跟我们这里的山区老俵相比,跟哪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革命牺牲的先烈相比,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也很满足。”

  村支部叶书记说,2006年,陈老师刚从南昌学习回来,本来教育局打算把他留在中心校。村民们听说后,就要我和村长去乡政府和学校,要求把陈老师调回上坳小学。就这样,陈老师在中心学校板凳还没坐热,就又回到了村民们希望他回来的、也是他魂牵梦绕执着奉献的大山深处。如今很多教学点的学生越来越少,而陈清华所在的上坳小学教学点的学生却越来越多。

  陈清华对山区人民的热爱之情,恪尽职守的责任之心,赢得了山村群众的充分信任。有些家长把还不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寄托在陈清华所在的上坳小学,放心地去外面打工,陈清华则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生活,悉心教育他们成长。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通过教育、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看到全村农民运用文化科技知识发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时候,陈清华就感到十分欣慰。

  陈清华的一日普通工作,19年如一日的不普通经历,使青年教师深受感动。对于因慕名而来的县城的青年教师,陈清华这样说:“作为一名山村教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能仅仅停留学习上,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本职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育人意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教育好山区的孩子,让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称心。”斗转星移,陈清华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深山中的孩子。虽然已近中年,他的青春活力有增无减。在众多荣誉面前,陈清华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陈清华老师“弃小家为大家”,把爱心撒满大山的高尚风格,令人敬仰,赢得了山区群众的交口称赞。他以自己的切实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