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为职教 呕心沥血育新人
——记山东省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级讲师于万成
于万成,男,1965年生,山东烟台牟平人,硕士,高级讲师,数控高级技师,国家级数控裁判员和省职业技能考评员。1986年本科毕业后任教于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2005年通过在职攻读获得天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调到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工作。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黄炎培首届杰出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职教先进个人、轻工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市先进教研组组长、教学能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曾多次获得“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并成立了“于万成特级教师工作室”。
25年的教学生涯,于老师一直奋斗在职教第一线,教书育人,兢兢业业,为学校乃至青岛职教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在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实验室和实训车间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在青岛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被《青岛早报》评为“学生老师一起教的特级教师”。
师德高尚,堪为育人楷模
于老师具有极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很强的敬业精神。他待人诚恳,团结同事,乐于助人,为人师表,深受师生爱戴。于老师热爱工作,乐于付出。同事称,他的工作状态可用“不会走、只会跑”来形容。学校实训基地车间建设期间,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双休日、节假日也极少休息,学校和基地地处偏远,每次加班他都要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于老师身患关节炎,那是他上大学时救落水儿童留下的。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为救一名落水儿童,他奋不顾身地跳入冰冷的海河,孩子得救了,而于万成从此落下了关节炎,每次犯病都从骨头缝里往外疼。为了使实训基地早日建成,他经常顶着疼痛工作,他热爱,他付出,除了坚持,还是坚持。他亲自设计建设方案,实施细则,查漏补缺,实训基地建设凝聚了他大量心血。
于老师关爱学生,满怀爱心。他常说:要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只鸟都唱歌!课堂上,他提出了快乐教学法,教学内容采取启发、点拨、讨论、学生实操、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等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厌学的学生,他从不放弃,主动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摸清学生需求的脉搏,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每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时,他总是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课堂的快乐,都能感悟到自己的潜力与进步。因而学生乐意上他的课,他的教学也赢得了学生、老师、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做班主任工作,他更是一颗真心对待学生。他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真情与学生们交流,不断鼓励他们,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除困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他把自己的衣服拿给贫困学生穿,用自己的工资援助没有饭费的学生。几年来,接受过他资助和帮助的困难学生累计有五十多人。他也曾多次组织、带领所在班级的学生为困难学生捐款。除了自己竭力资助,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贫困学生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为贫困学生找回自信。曾经,他班上一名学生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货车拖倒受伤,住进了医院。这名学生家境困难,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还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奶奶。受伤的他在医院里得不到亲人的照顾,又交不起住院费。母亲着急,奶奶心焦,学生沮丧失落,一度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于老师知道此事后,先是回家取钱给学生交了住院费,随后,发动班里的同学轮流陪护,他自己一有时间就往医院里跑,给这位学生送去可口的饭菜,与他倾心交流。学生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出院那天,面对手捧鲜花来接他出院的于老师,这位学生的泪水再也憋不住了,哽咽多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就像我的父亲”。如今,深受单位器重的他每每拜见于老师,总有这样的感慨:“于老师,您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给学生以关爱,以信任,帮助学生从逆境中走出来,顺利走向未来是他一直追求的。他对自己的学生好,对灾区的孩子也倾囊相助,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捐出了获得特级教师第一年的全部津贴。
于老师是如此热爱他的学生,对家人他总是有一份愧疚。于老师的妻子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几年间曾因病重多次入院治疗,而于老师竟没能抽出一天时间去陪护。每每思之,愧对之情溢于言表。孩子高考,他也没能陪着去一次考场。孩子高考正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筹备关键阶段,在自己的孩子最需要父亲鼓励的时候,他却把全部身心放在了学生的赛前训练上。每当提起这件事,他总感到很内疚。妻子对他的评价是:小家,是他“家”的一部分,但他的“家”,更多的是学生、学校、备课、教书。每听到这里,于老师总是憨憨的笑起来。他又能说什么呢?唯一的一句话就是:“我欠她娘儿俩的太多了,现在没有时间还她们,将来吧!”于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年迈老母亲住在老家,作为老师的他本来有寒暑假可以陪陪老人,可是因为每年寒假组织技能大赛培训,暑假组织青岛市的机械、机电类专业教师培训也不能如愿。每当提起,于老师总是愧疚地说:“在我扮演的角色中,我自认为教师的角色远比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角色要合格。”他说的是心里话,他是如此的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这是他钟爱一生的事业,他也以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点亮了学学多多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前进道路。
积极促进专业发展,甘作基地建设奠基人 从教25年中,于老师先后承担了十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所任教的每一门专业课程,他都是认真组织教案、备课和上课,不断研究新的教学和管理方法。1994年担任机械教研室主任后,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他先后开设了汽车维修、机械制造与控制、数控技术应用、机电等专业,组织并参与制定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专业要求,先后建立了设备维修实验室、汽车维修实验室、数控实验室以及CAD/CAM等多个实验室。2004年假期,他组织专业教师建立了数控实训中心和汽修实训中心,为教学和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场所,2005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视察基地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5年,于老师被教育部派遣到德国参加中职教师培训。作为出国领队和班长,他认真学习,用心体会。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数控教学改革,推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项目训练为主体的数控专业课程标准、计划和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实训基地的数控、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技能培训问题。 他积极参加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参与制定了实训基地车间布局方案;组织并完成了设备论证、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基地的试运行、运行等工作;先后协助领导起草了多份基地建设文件,制订了各车间教学培训计划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完成了基地各车间的运行工作,使基地教学培训工作步入正轨。 多年的超负荷工作,他积劳成疾,身患高血压、肝囊肿等多种疾病,可他从未因病而请过假。胆结石和关节炎经常让他寝食难安,但他忍着剧痛奔走在工作岗位上。有时,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流下,汗水打湿了衣服,疼得受不了就吃上几颗止痛片,仍然坚持在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线。实训基地正常运行后,他又把精力放在了车间,日夜忙碌。他就这样一直坚持着。由于操劳过度,他的头发一天天稀少,白发渐渐增多,以至于很多不熟悉他的人误以为他己年过六旬。他知道,学校的发展,基地的建设需要有人付出,他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