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成
2.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1~2 B.20~40 C.60~70 D.70~80
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4.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5.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缩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D.试误法
6.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避免失败的倾向
c.避免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7.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8.以卜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A.教师指导 B.认知结构 c.媒体 D.学习材料特性
9.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
A.奥苏贝尔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10.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1.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2.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学习是( )。
A.信号学 B.规则学习 c.辨别学D.言语学习
13.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好是令其( )。
A.产生成就感 B.观察榜样 c.相信自己 D.认识自己
14.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贝尔 D.贾德
15.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被称为(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B.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2.B_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一般只能保持20~40秒钟。
3.B.新学习的信息对回忆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倒摄抑制。见学习精要中倒摄抑制的定义。
4.c.我们可以采用组块的方式来增加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
5.c.见学习精要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中的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6.B_个体成就动机包含两种成分,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7.C.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此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8.B_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不是客观因素,其他的都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
9.A.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0.D.柯尔伯格根据道德两难故事来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11.B.常模参照测验是通过测量团队的平均值,按照个体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来最终决定成绩的。
12.c.加涅按照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学习分成八类,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故比概念学习低一层次的应该是辨别学习。
13.c.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积极去实施这一活动。
14.D.1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
15.A.效度是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正确测量了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而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
16.B.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性,表现为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
17.A.高中阶段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最擅长理解记忆。
18.D.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故认知的最高目标是评价。
19.A.桑代克等人认为当两种情景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由此提出了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20.A.一般来说,将学习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二、填空题
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2.弗拉维尔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3.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4.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5.算法式策略
6.顺向负迁移7.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8.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9.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三、简答题
1.健康是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正确的自我意识;②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具有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⑤情绪正常、乐观、稳定;⑥人格结构稳定协调。
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2)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3)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
3.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此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