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阅读: 2336 时间: 2004-12-06 19:15:00 1

摘要:当今的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动力,而知识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教师传授,关键在于个人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如何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其终身受益,意义深远。

关键词:学习、学会、会学、教师、学生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知识的过程。以往传统的教学只是片面强调现成知识的传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以教育者自居,把学生摆在被教育的位置,采用“我(教师)讲你(学生)听”,片面强调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甚至否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会不等于会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配合,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知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知识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教师传授,关键在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学生会学习,会使其终身受益,意义深远。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生会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归纳为“四用四会法”即“学习要用耳、会听;用眼、会看;用手、会记;用脑、会思”。

一、教学生用耳、会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听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然而,有的学生听讲能力较差,听不出重点、难点,听不出条理、层次,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听了也白听,这样听课就没有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增强学生听的能力,要教学生如何会听。

1 听讲要注意听重音、缓处

一堂生动有趣的课,除了教学设计新颖,引人入胜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用语的表述上清晰、准确、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用语不能平板,要讲究语音的轻重缓急、阴阳顿挫。语句中的重音、缓处往往是教学的难点、重点,易于混淆的知识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注意听重音、缓处。如讲授休克是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征时,把重音放在“休克”和“综合征”上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体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综合病征。又如讲授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含义时,由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概念内容较多,教学中要注意放慢语速,在关键的地方稍作停顿:多系统功能衰竭是指在急性(停顿)疾病过程中,同时(停顿)或相继并发(停顿)一个以上系统(停顿)或(和)器官的急性(停顿)功能衰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本病的病因、病变速度和损害程度”。这样听讲,使学习的内容得以理解、消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2 听讲注意要听提示语

提示语在于提醒学生:下面的内容很重要,应专心听讲,及时理解。如“请同学们注意”、“疾病的本质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学会听提示语,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好,就能及时记录,理解所学到的内容。此外,还应教学生会听结论语,如“因此”、“综上所述”、“归根到底”等,掌握以上听的要领,会产生化难为易的效果。

二、 教学生用眼、会看

主要是指会看书、会自学。我们教的对象是中专生,她们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看书吸取知识的速度往往超过教师讲解吸取知识的速度。当然,在布置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中引导,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

1 带着目的、问题看书

看书首先得清楚看什么、为什么看、怎样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习题、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在看书的过程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如讲破伤风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引起破伤风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破伤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其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什么?(3)破伤风的护理措施是什么?(4)如何预防破伤风?这样从不同角度设问,学生看书针对性强、收效快。通过这种阅读锻炼,久而久之,我即使不写出阅读提纲,学生也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看的是什么)、思考问题(疾病的病因),解决问题(如何护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自学能力,又避免了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都是还能及时发生问题,及时补遗。

2 带着“错误”看书

学生的知识是在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中专生由于心理、生理的影响,观察问题往往是只看表面,以偏概全,看起书来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错误百出。因此让学生带着错误看书,能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纠正错误,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如我在讲授脱水病人的护理内容时,发现学生虽然了解脱水病人的治疗措施是输液治疗,但是对于如何输液,只是死记书中的条条框框,不加以理解。于是我提出命题“补液原则 ‘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尿畅补钾’是所有脱水病人必须遵循的原则。”结果,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此命题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我明确指出:此命题错误。学生甚为惊讶,希望老师解释,我却让学生认真阅读有关教材,从书上找答案。学生好奇心顿起,仔细看书,以这样的态度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自然能以发现错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纠正错误,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上述原则均是脱水病人的参考输液原则,不是必须遵循的。因为高渗性脱水的病人则应“先糖后盐”(先输葡萄糖溶液,后输无机盐溶液);大失血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则应“先胶后晶”(先补胶液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这样得来的知识,有免疫力,学生印象深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也较以往仔细、缜密,阅读能力、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 教学生用手、会记

教学生动手、会记,是指会记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足见笔记的重要性。但有许多学生不会记笔记,只是“死记”,老师讲什么,她就记什么,板书写多少,她就记多少,不分轻重主次。由于埋头苦记,课堂内容不能及时理解。死记笔记,到头来只好“硬背”,不能算是真正地掌握知识。记笔记不等于抄笔记。记笔记有一定的技巧,如果掌握得好,对学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教学生会记笔记。

1 明白笔记的内容

学生记笔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自己读书后的笔记,二是教师板书为主的笔记。不管何种方式,笔记的内容都应是课堂内容、教材的浓缩、精华,因此,记笔记要取其精、摘其要,切不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笔记的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1)概念、基本观点、结论;(2)与教材相关的补充内容;(3)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

2、掌握记笔记的方法

记笔记要注意区分条理主次。好的笔记应有骨有肉。骨:是指所学内容的提纲、框架,要有条理性。肉:是提学习内容而言。有的内容要着重掌握,有的只作一般要求,有的只要求识记,有的则不但要求识记,而且要能理解运用,从内容上说要有主次。记好笔记的方法就是一、搭好骨架,二、填充血肉。搭好骨架,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在阅读教材后自编提纲,或对照老师的板书作增减,注意把相关的知识点连成一线。填充血肉,就是指导学生记录学习内容,如基本观点、概念、结论,与教材相关的资料等,注意区分重点、难点,可用符号标识区分。

会记笔记,记好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日后复习、训练。

四、教学生用脑、会思

知识,只有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而不是单纯凭死记硬背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这说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学生学会思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学起于思,思凝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提问,不仅能把教学内容逐步展开,也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来直去,过于简单,没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须思考,张口就能答对、答清楚。这样提问来启发学生思维,就没有多大的效果和作用。因此,要真正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艺术,要找准问题,精选问题,组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到正确答案。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对于如何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古人说得好: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会学知识,能使其终身受益,也很有必要。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强了学习效果。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