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作者: 吴梅仙
阅读: 3939 时间: 2004-10-07 23:05:00 1
 
福建省仙游县坝下学区中心小学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改革数学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而课堂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遵循儿童的心理性和认识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时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由单一集中思维向多向发散思维转化,增强思维品质、发展智能。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爱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探索动机,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达到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只有学生对思维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动手、动脑,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为激发学生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兴趣,教学开始让学生准备好一个是3 的倍数的多位数,一个不是3的倍数的多位数,然后用来"考"老师,他们每说一个数,老师都很快地说出能不能被3整除,眼见老师判断得又对又快,学生就产生了疑问,这说明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能被3整除的数与该数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的关系,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
  二、注重参与,促进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思维积极活跃。如教学"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先让学生看、摸各种长方体模型和实物,接着引导学生对着自己糊好的长方体,动手动口数长方体的面和棱的数量,度量长方体的棱长,最后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个长方体。通过学生这一系列的看、摸、弄、糊、数、画,使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活泼、有趣,同时对所学的几何知识既形象又深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思维与语言训练也是紧密结合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借助语言的作用,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地升华。如应用题教学中可借助分析图,引导学生有条理地从逆、顺两种推理思维方向加以叙述,还要让他们将思维的过程用严密和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优劣主要由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来决定的。
  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速度,它表现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反应灵敏,接触实质快,学习时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的"台阶"少,"跨度"大,思维效率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对四则运算式题要求学生能口算的要口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运算,(1)开展"接力赛",就是对某些文字题或应用题,采取第一个同学读题目,第二个同学口算列式,第三个同学口算结果。(3)笔算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做的题目多,做完一定数量的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4)判断正误比赛,教师出一定数量的正误题,看谁判断的准确、迅速。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善于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路与方法,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进一步学习时,有较好的迁移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培养思维灵活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_______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4/5,_______?要求学生补充不同的条件和问题,编成不同的分数应用题,再解答。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能使学生随着题目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思路,确定相应的解法,既摆脱偏见,又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能从数学的感知材料中揭示数与形的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如:
(1)一部机器,甲队单独装8天完成,乙队单独装6天完成,甲、乙两队合装几天完成?
  (2)从甲站到乙站,客车要行8小时,货车要行6小时,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
  (3)一个空水池,单开甲管8分注满,单开乙管6分注满,同时开甲、乙两管几分钟可以注满?
  这组练习题中各小题内容不同,但每小题数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通过变化同类结构的非本质特征,来突出应用题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自觉地将应用题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分开来。自觉摆脱情节表现的干扰,迅速抓住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独立性即创造性,指的是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独立地探求新的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能够运用一般的逻辑方法和思维形式,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有意识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考过程。思维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对某个问题,有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无论什么作业,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为了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进行多种解法的练习。如: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要用多少天?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解就用几种,比一比谁的解法多。集体订正时,表扬了解法又多又巧的同学。这样,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宽了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狠抓学生自编应用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间的相依关系。有时看图编题,有时根据算式编题,有时补充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等等。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狠抓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这一条主线。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