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自然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 以学为主 保护积极性
素质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它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注重“知识、兴趣、能力、德育”全方位目的的教学,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只注重调动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作用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智力、能力及情感素质的目的。现就自然课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设计精巧的导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一段好的导语,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使学生站到主动地位,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教师出示一只空杯,装满水后用一张纸盖上,然后提问:“如果把杯子倒过来,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会脱口而出:“水会流出来!”这时教师把杯子倒过来,纸仍然贴在杯口,一滴水也没有流出来。此时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使水没有流出来呢?”这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迫不及待地希望尽快找到答案,很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但在导语的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精”“巧”,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二、在“学”字上下功夫,以学生为主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但要研究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怎样“学”。如设计《溶解》一课的教学过程,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理解溶解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检验哪些常见物体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溶解,最后让学生说出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水能溶解一些物体的性质。这个过程基本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如何“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过程,这是每一个学科都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探索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也才有可能主动地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第三,教师必须要去了解自己的学生,对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做到了如指掌,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为本班学生所接受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循规蹈矩地做几个实验,然后归纳出结论。在学生的尝试过程中,必然会有错误,有失败。这时,教师绝不能对学生横加指责,或讥笑讽刺,而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积极性加以保护,充分肯定成绩,耐心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再去实验,从而最后取得成功。例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先分给每组学生一小块同样大小的冰糖和冷水、热水、小锤及一支竹筷,让各组同时开始实验,看哪一组最先使冰糖在水中溶解。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可能只把冰糖放入冷水中,有的小组可能把冰糖放入热水中,有的小组可能把冰糖研成碎末,教师不要去指点学生该怎么做,让学生做了以后再来讨论,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直到学生找到把冰糖“研成碎末”、“用热水”、“搅拌”三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还使学生有了成功感,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了兴趣和信心。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和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学”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