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总是从“导语”开始的。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计,形式要“新”,方法要“奇”,内容要“精”,设计要“巧”。
关键词:导语设计、“新”、“奇”、“精”、“巧”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总是从“导语”开始的。一段好的导语,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导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课要设计出好的导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要“新”
无论多么味美可口的菜肴,如果不间断地吃上十天半月,恐怕谁也受不了;即使再好看的电影,谁也不会天天去看。同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新颖别致的形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手段,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十二册《凸透镜》的引入:
讲述:请照过像的同学举手。
提问:谁知道相机是怎样把人像拍下来的吗?
讲述: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再如十一册《滑轮》的引入:
提问:
1、升旗时,为什么往下拉绳子,国旗却往上升呢?
2、是什么在起作用?
讲述:原来是固定在顶端的一个装置,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它是怎样起作用的。
这样设计导语,学生听起来有一种新鲜感。
二、方法要“奇”
好奇心是少年儿童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一个人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的。因此,课堂教学的导语,不仅要新,还要奇。出奇不意,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教学之中。例如十一册《轮轴》一课可以这样导入:
1、出示一把螺丝刀。
2、请一位个子较大的男同学和一位个子较小的女同学上来。
3、讲述:他们俩谁的力气大?如果让他们比赛,谁会输?
4、请男同学握住螺丝刀的刀杆一端,女同学握住螺丝刀的手柄一端,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动螺丝刀,直到其中一位同学手松动为止。结果是男同学输了,全班学生顿时目瞪口呆。
这样设计,学生都想尽快知道是怎么回事,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三、内容要“精”
所谓“导语”,即是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它必须紧扣教学内容,服从于教学内容,但它并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只能起引导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导语的设计一定要精,不宜繁杂冗长。如九册《蒸发》一课可以这样开始:
1、提问:
(1)黑板上有什么?
(用湿布在黑板上擦一片水迹)
(2)现在黑板上有什么?
2、讲述:请同学们观察这片水迹有什么变化。
3、提问:水跑到哪儿去了?
4、讲述: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水跑到哪儿去了。
又如九册《风》的导语设计:
1、提问:现在有风吗?
(出示一把扇子,朝前排的两位同学扇两下)
2、提问:现在有风吗?它是从哪儿来的?
3、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风是从哪儿来的。
像这样的导语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设计要“巧”
教师设计的导语,一定要巧,要有悬念,因为“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努力地去探索。如十一册《杠杆》的导语:“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仅凭人的力量可能把地球撬起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科学家为什么能把地球撬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样,学生一定想知道科学家怎样把地球撬起来。
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争取设计出“新”、“奇”、“精”、“巧”的导语,充分发挥导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种,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