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阅读: 4596 时间: 2008-05-03 12:44:00 1
提问是自然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是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载体,使教师能及时地调控课堂教学程序;在学生的学习中,提问还起着激发情趣、促进思维、发展语言、引导方向、复习巩固等重要作用。因此,提问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还存在着随随便便地“问几声”的现象,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无所谓”之感。笔者认为,自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易适度
    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回答不上来;难度太小,又起不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恰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能找到答案;不能好高骛远,超出了学生能力所能及的范围,使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边际。如教学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当“实验1”完成之后,教师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蜡烛熄灭后,杯子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
    2)现在杯子里的气体与刚罩上时杯子里的气体相比有没有变化?水进入杯子内,这能说明什么?(杯子里的气体减少,水占据了那一部分空间)
    3)杯子里的气体为什么减少?这说明燃烧与什么有关系?(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系,要用去一部分空气)
    如果此时教师再问:“用去的是什么样的气体呢?”就超出了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学生是怎么也不能回答的。
二、恰当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选择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时机把握不好,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应当在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发问;二是要注意知识方面。
    如第十册《氧气》一课中,证明氧气能支持燃烧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高度兴奋,实验完成之后急于思知道“为什么”,此时的心理正好让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乐于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进行对比前就开始提问,一定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问”中有“导”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时可能会出现思维方向上的错误,此时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辅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走上”正确的思路。如教学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完成了“观察2
后,教师提问:
    1
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倒入二氧化碳,蜡烛的火焰慢慢都熄灭了”的现象,说明什么?(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2
蜡烛为什么会低的先灭,高的后灭?
    这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就会出现思维方向的偏差,甚至部分学生还可能不知该如何去思考,此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辅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1低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说明二氧化碳首先充满了烧杯的什么部位?
    2它是从上面倒下去的,为什么不首先充满烧杯的上部呢?这说明什么?
    3在没倒二氧化碳时,烧杯里除蜡烛外,还有什么其它物体?
    4在烧杯里有空气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能进去占据烧杯的空间,这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会认识到二氧化碳像水一样把空气“挤”出烧杯而占据空间,引起由低到高蜡烛的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样设计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对每一个学科的要求,自然学科的教学也必须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针对少数优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势必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兼顾到中差生,给他们机会,激发他们的情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益。
    提问是一种艺术,教师要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明确教学要求,弄清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提认知水平,研究学生的学法,注意自然课的特点,才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