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教育对象发生一定的变化。教育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以一般的物质世界作为活动对象,而是以物质世界中的人作为活动对象的。而人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又必然结合成相互联系的社会。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致力于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培养、塑造、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通过对一代又一代人的培养,造就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
(一)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教育目的的双重性表现在教育既有内在目的又有外在目的,或者说,教育既有直接目的又有间接目的。
1.教育的内在目的
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教育者带有一定的主体目的性,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去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促进其变化发展的。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变化发展既是主体教育者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原因,又是主体教育者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在教育活动开始或开展之前就已存在于教育者头脑之中,并且通过教育活动可实现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变化发展的意图称之为教育的内在目的。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变化发展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结果,因此,也可以将它称作教育的直接目的,而这种目的又是指向受教育者个体的,因此,还可以称之为教育的个体目的。
2.教育的外在目的
虽然教育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它只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与世隔绝。教育将永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其目的也必然而且必须反映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人们绝不仅仅是为教育而教育的,必定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教育就是人类社会为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而创造的一种自觉产物,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在教育目的上有最为鲜明的体现,任何教育,都要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为一定的社会需要所制约并为一定的社会目的服务。我们把这种旨在通过教育来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及一定的思想意识来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社会变化发展的意图称为教育的外在目的。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是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各种人才而实现的,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是教育活动的间接结果,因此,教育的外在目的也可称作教育的间接目的。而这种目的又是指向社会的,因而还可以称之为教育的社会目的。
(二)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局限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康德以及近现代的很多教育社会学家。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前者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曾具有反宗教、反封建专制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的进步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二者都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都犯了机械的、片面认识事物的错误。他们都只是看到了个体与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别与对立,而没有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同一和统一,导致了对确定教育目的依据的片面认识。以这种片面的认识来指导教育实践必然产生一定的危害。单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不考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制定的教育目的,势必要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单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而不顾个体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而制定的教育目的,则极易破坏教育的因材施教与生动活泼,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摧残。
在关于教育、个体、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上,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有片面性。真正达到历史、辩证、唯物高度的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从而为我们确立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前提。
1.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互制约性。
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制约。这种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惟一能动因素,毫无疑问,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动力能量,社会系统中每个人的动力作用及其强度决定着该社会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水平及强度。离开个体发展,社会发展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个体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物质文明包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包括着构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中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的发展一道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只要分析一下社会中人的发展程度,就可以知道该社会发展的水平。
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发展向个体发展提出客观要求,使个体发展成为必然和必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虽然反映个体发展的需要,但由个体发展需要集中而成的社会发展需要一旦形成,就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个体发展的需要。个体的发展需要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内部的发展需要后就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动因。社会发展要求其成员怎样,其成员就会有怎样的发展需要和怎样的发展结果。
其次,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个体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社会发展不仅向个体发展提出客观要求,使个体发展成为必然和必要,而且还为个体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个体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离开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个体发展就根本不可能得到实现。因而在有限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下,“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这就说明,要消灭那种牺牲大多数个人的发展以满足少数个人发展的垄断权,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必须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完善作为前提。
再次,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体发展的性质、内容和程度。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不同,使个体发展在性质和内容上就有所差别;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所提供的条件的多少,制约着个体发展程度或水平的高低。在制约个体发展的诸多社会因素中,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最根本,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最直接,生产力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都是通过生产关系的中介而实现的。
2.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一致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其后果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一致。从上面有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一方面,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有赖于个体发展,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条件,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律它和它律的双向互动作用。这种双向互动作用的结果,必然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一致。
马克思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中,认识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客观地存在着辩证统一性,并进一步地联系到教育,认识到了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及教育所受的来自个体与社会的制约性,并对教育对个体发展及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能起作用的条件及程度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并把个体与社会共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认为,教育只有既从个体发展需要出发,又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才能既促进个体发展又促进社会发展,使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否则,单从个体出发或单从社会出发,都只能走到其良好愿望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