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素质
阅读: 1799 时间: 2006-01-09 13:48:00 1
    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人格有障碍,将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应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取得工作成效的主观因素之一。教师的劳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艰巨复杂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坚韧性与自制力。其中自制力是教师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抛弃什么的那种本事。”较强的自制力能使教师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其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并给学生以良好的心理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经常进行自我磨炼。
   (二)稳定的情绪
   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稳定的情绪和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英国学者戴维方塔纳认为,成功的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他情感上是成熟的,即其情感是比较稳定的。如果教师的情绪不稳定,不仅容易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败,而且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凡是出现大声斥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斥责是最原始的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良好的性格特征
   教师的性格特征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热情和富有同情心是教师个性特征中对教学具有重要影响的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教师的性格对处在性格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影响极大,这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因素。同时,教师优良的性格品质也能促使优秀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塑造自己的性格。
   (四)清晰的自我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有清晰的角色意识,经常意识到自己是个教师,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衡量自己,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并且意识到自己所充当的角色会遇到的冲突,及时进行调整和克服。这样就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失落感、相对剥夺感,使其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上一篇: 中学生的特点
下一篇: 教师的智能结构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