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州医学院教授钟南山院士
曾为“非典”斗士的他,年过七旬仍坚守在教学、科研和医疗的第一线,以“南山风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钟南山,男,74岁,中共党员,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白求恩奖章、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第四届普通高等学校名师奖、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教学名师、医学大家。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教学名师风范,强烈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前进的时代步伐。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满怀热情、充满抱负的他刚到英国,就毫无情面地被浇了一盆冷水,因为按照英国的法律,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承认,而当时他的导师弗兰克教授不了解中国,不信任他,原本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8个月做不出什么工作,就要自找出路。钟南山当时压力极大,他在日记中袒露了自己的心声“这不仅是个人工作没着落,达不到学习目的,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中国医生的形象,关系到祖国的声誉。”在钟南山心里,个人面子事小,祖国荣誉事大。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医生、为祖国争口气!留学期间,钟南山拼命工作,化压力为动力,先后取得了六项重要成果,完成了七篇学术论文,其中有四项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他的勤奋、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当他完成二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克教授一再盛情挽留,并开出优厚条件,希望他能留下来。但这些都没有打动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他礼貌的回答:“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回到珠江边,钟南山望着奔腾流逝的江水,心情激动不已……
钟南山这段留学的掌故,他的学生都很清楚,因为钟老师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他对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界”这句话的体会,教育他们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钟南山对祖国的热爱,融化为对国家声誉的极端珍惜,体现在对国家声誉的高度维护上。他深知,祖国高于一切!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妖魔化中国,它们大肆喧嚷“中国是SARS国度”、“SARS是中国版切尔诺贝利核事件”、“SARS是中国人制造的用来搞恐怖袭击的秘密生化武器”、“中国政府不负责任,放任疫情蔓延”等不负责任的言论,极力扭曲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钟南山清楚地知道疫症的实际情况,知道我国政府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面对国外的扭曲、污蔑,他感到非常愤慨。他默默地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另一条战线:他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告诉人们一个SARS疫情中真实的中国。2003年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与会各国专家一致好评,引起美国传媒广泛关注。会后,美国主流媒体为此专门作了新闻报道,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与中国政府对待疫情开放、透明、合作的态度一致,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妖魔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之前,他的导师曾作过数据推理,但未能从实验方法中证实。钟南山决定迎难而上,他设计了一个关于一氧化碳对人体血液影响的实验。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 他的研究成果最终证实了自己导师用数据推导方法得出的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氧气运输影响的演算公式,而且发现了导师推导公式的不完整性。后来,导师推荐他的研究成果到全英医学会上宣读,引起了轰动。正是凭着这股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尊重,一开始对钟南山并不重视的导师弗兰里教授,在钟南山归国时专门写信给中国驻英大使馆,称赞钟南山实事求是的品质和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如此。他坚信人类最终能战胜SARS,但他同时保持着科学者的清醒,坚持实事求是,秉承求真务实,甚至不顾权威,不畏权威。 2月18日,有关权威机构传来消息,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衣原体,并建议对同类病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当天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对这一报告进行讨论。轮到钟南山发言时,他沉思良久,摇摇头说,大量的事实证明,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均不支持这个结论。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如果是衣原体感染,患者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且临床证明,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对非典病人均没有明显效果。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可能是致病的原因。经过他有理有据的论证,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会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你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丝毫不妥,都会影响院士声誉的。”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盛夏的一个周四晚上,钟南山看完专家门诊后,珠江两岸已经华灯初上。他顾不上吃饭,回到办公室就审改起学生的一份实验报告。很快他发现这份报告有多处马虎的地方,这种作风最不能原谅。于是,他一边修改圈点报告,一边等出去吃饭的学生回来。学生回来后,没有想到老师还在等他。钟南山谆谆教导学生: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然后一一指出报告中的疏漏之处,提出了一系列严谨的修改意见。这位学生既佩服又惭愧地低下了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