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钟南山
阅读: 421 时间: 2011-06-18 08:19:00 1
育人济世,德艺双馨铸师魂

  ——记广州医学院教授钟南山院士

 

     曾为“非典”斗士的他,年过七旬仍坚守在教学、科研和医疗的第一线,以“南山风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钟南山,男,74岁,中共党员,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白求恩奖章、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第四届普通高等学校名师奖、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教学名师、医学大家。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教学名师风范,强烈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前进的时代步伐。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满怀热情、充满抱负的他刚到英国,就毫无情面地被浇了一盆冷水,因为按照英国的法律,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承认,而当时他的导师弗兰克教授不了解中国,不信任他,原本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8个月做不出什么工作,就要自找出路。钟南山当时压力极大,他在日记中袒露了自己的心声“这不仅是个人工作没着落,达不到学习目的,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中国医生的形象,关系到祖国的声誉。”在钟南山心里,个人面子事小,祖国荣誉事大。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医生、为祖国争口气!留学期间,钟南山拼命工作,化压力为动力,先后取得了六项重要成果,完成了七篇学术论文,其中有四项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他的勤奋、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当他完成二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克教授一再盛情挽留,并开出优厚条件,希望他能留下来。但这些都没有打动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他礼貌的回答:“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回到珠江边,钟南山望着奔腾流逝的江水,心情激动不已……

  钟南山这段留学的掌故,他的学生都很清楚,因为钟老师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他对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界”这句话的体会,教育他们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钟南山对祖国的热爱,融化为对国家声誉的极端珍惜,体现在对国家声誉的高度维护上。他深知,祖国高于一切!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妖魔化中国,它们大肆喧嚷“中国是SARS国度”、“SARS是中国版切尔诺贝利核事件”、“SARS是中国人制造的用来搞恐怖袭击的秘密生化武器”、“中国政府不负责任,放任疫情蔓延”等不负责任的言论,极力扭曲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钟南山清楚地知道疫症的实际情况,知道我国政府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面对国外的扭曲、污蔑,他感到非常愤慨。他默默地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另一条战线:他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告诉人们一个SARS疫情中真实的中国。2003年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与会各国专家一致好评,引起美国传媒广泛关注。会后,美国主流媒体为此专门作了新闻报道,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与中国政府对待疫情开放、透明、合作的态度一致,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妖魔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之前,他的导师曾作过数据推理,但未能从实验方法中证实。钟南山决定迎难而上,他设计了一个关于一氧化碳对人体血液影响的实验。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

  他的研究成果最终证实了自己导师用数据推导方法得出的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氧气运输影响的演算公式,而且发现了导师推导公式的不完整性。后来,导师推荐他的研究成果到全英医学会上宣读,引起了轰动。正是凭着这股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尊重,一开始对钟南山并不重视的导师弗兰里教授,在钟南山归国时专门写信给中国驻英大使馆,称赞钟南山实事求是的品质和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如此。他坚信人类最终能战胜SARS,但他同时保持着科学者的清醒,坚持实事求是,秉承求真务实,甚至不顾权威,不畏权威。

  2月18日,有关权威机构传来消息,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衣原体,并建议对同类病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当天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对这一报告进行讨论。轮到钟南山发言时,他沉思良久,摇摇头说,大量的事实证明,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均不支持这个结论。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如果是衣原体感染,患者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且临床证明,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对非典病人均没有明显效果。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可能是致病的原因。经过他有理有据的论证,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会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你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丝毫不妥,都会影响院士声誉的。”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盛夏的一个周四晚上,钟南山看完专家门诊后,珠江两岸已经华灯初上。他顾不上吃饭,回到办公室就审改起学生的一份实验报告。很快他发现这份报告有多处马虎的地方,这种作风最不能原谅。于是,他一边修改圈点报告,一边等出去吃饭的学生回来。学生回来后,没有想到老师还在等他。钟南山谆谆教导学生: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然后一一指出报告中的疏漏之处,提出了一系列严谨的修改意见。这位学生既佩服又惭愧地低下了头。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钟南山教授五十多年如一日,以70多岁的高龄,仍在医疗、教学、科研一线上辛勤耕耘,传承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精神。多年来,他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更广阔的天空为目标,培育了无数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青年医师、学术骨干。他就像一名辛勤的苗圃园丁,不停地播种、培育……

  他倡导学本领、学做人相统一的教育思想。钟南山坚持医学教育全程的德育教育,在理论教学中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在临床教学中,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的人文追求。他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有独立性、在工作上有创造性、对病人有责任心、对环境有适应性、在集体中有合群性”,成为“肯干、能干、善干、恒干”的医学人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研究工作和诊疗实践,让他们多提出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这些教育思想,被总结提炼为“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而经“南山风格”熏陶出来的学生,都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很多学生已成为医学院校、研究所、医院的业务骨干,挑起了学术和业务大梁,部分学生获得国家级、省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他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倒丁字型”模式。即学生、青年教师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在某个领域发展,成为拔尖的专才。在这培养模式下,一大批年轻人师相继成为学校各学科的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仅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就有5人成为广州市优秀专家。培养并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创新性学术团队,团队中大部分人为钟南山培养的学生,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4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十一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研究水平居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他坚持多学科融合的PBL教学法。钟南山自80年代末就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理论课堂和临床教学中,并在临床教学中倡导多专业、多学科融合的临床教学。20多年来,从无间断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指导本科实习生、研究生、进修及各级医师,大大提高其临床能力。

  他自主开发研制教学视频系统运用于临床教学。80年代末,钟南山结合国人身体特点自主开发研制了肺功能图片判别系统及纤维支气管镜视频教学系统,应用于教学工作,并在国内多个教学单位推广应用,广受好评。主持了广东省高校电教“五个一百工程”项目课题“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专题系列电视教材研究”的研究与应用,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他引领学术新风,追踪学科前沿,并将其导入教学中。他密切跟踪和掌握国际前沿医学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不断开阔学生视野。80年代初,钟南山从英国学成归国,率先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引入呼吸疾病的诊治中,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教学。在SARS未出现之前,钟南山院士已将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救治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在教学中提出这一新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后来,他们团队研制出新的通气面罩及开展无创通气方法,在2003年抗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编的《内科学》第七版全国统编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

  他注重课程建设,推进专业课程改革。钟南山是课程建设的倡导者和实际推动者。作为《内科学》的课程负责人,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加强课程建设。《内科学》课程2006年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1985年取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996年取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不管自己工作多忙,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导师,一直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毕业论文设计。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共31人、博士研究生30人,博士后4人。其中2人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很多毕业的研究生在各自单位成为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在国内外的科研单位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0年9月28日,广州医学院“南山班”正式开班!32名从400多名高分考生中挑选出来的“医学精英学子”,正式成为钟南山院士亲任“班主任”的“南山班”成员。钟南山院士在课堂上表示,培养“肯干、能干、善干、长干、恒干”的“五干”精神是他对青年人的期待。他认为,执着追求、永不满足是“肯干”的动力;汉语和本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外语、电脑、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功是“能干”应培养的能力;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是“善干”应具备的能力;锻炼身体,保持强健体魄是“长干”的基础;永不言败的精神是“恒干”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院士鼓励南山班同学们脚踏实地,艰苦努力,争取实现美好的未来。他希望学生有志气有追求,“少一点优越感,多一点责任感、紧迫感”。

  自己培养的学生不断成长,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钟南山最感欣慰的事了。这几年来,他欣喜地看到,所里的中青年挑起了学术和业务大梁。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他梦想越来越多的学生登上国际讲台,为国争光,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而自己作为一个园丁,在下面为他们培土、浇水、施肥……

  钟南山教学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上,他证实并发展了“隐匿型哮喘”的概念。他创建了运动隔肌功能测定法,研制了电脑化膈肌功能测定仪,探讨了无创通气恢复膈肌张力的途径。在慢阻肺及肺心病人营养状态及营养疗法方面,他制定了中国人的基础耗能校正公式,研制出符合中国慢阻肺病人营养需求的全营养素“优特力生”。首次证实了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早、中期就存在膈肌耐力减低,采用呼吸肌休息(非创伤性通气)疗法可使60%病人气促及跨膈压改善。近几年来,他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五、九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世界卫生组织协作课题多项。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包括《Natural》、《Science》、《Lancet》等国际权威刊物,著述有《哮喘—基础与临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等。其中主编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钟南山所领衔的我校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工作流动站。

  在钟南山看来,奉献是没有止境的。在荣誉面前,钟南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说:“我取得的这点成绩,要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党和人民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工作条件,我们应该珍惜,更加努力工作回报。”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