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考试
阅读: 1715 时间: 2007-02-12 08:46:00 1

 

 

  指按照系统的科学组织程序,具有统一标准,并对误差作严格控制的考试,即对考试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标准化,使之能客观而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真实水平的考试。标准化考试通常有以下4项要求:

  1.测量工具即试卷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的命题计划,编制出大量高质量的试题,这些试题都经过多次试测和筛选,难度和区分度符合要求,并搭配成多份等价的试卷,这些试卷都具有符合要求的信度和效度。这样一方面按照科学要求,实现了试卷组成的最优化,另一方面,对于使用标准试卷的不同次考试,成绩有了可比性。

  2.考试过程的标准化。在命题的同时,编制出考试条件(考场编制,答卷时间,对考生所作的说明,考生答题方法等)和实施过程的说明书,要求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组织考试工作。这样一方面有效控制了考试实施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干扰,另一方面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考试,又具备了相同的考试条件,具有了可比性。

  3.评分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和给分办法进行评分。标准化考试除个别主观性试题外,一般都采用阅卷机评分。

  4.分数的解释和使用的标准化。将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并提供用作比较的分数标准——“常模”和“目标”。分数常模,就是对大规模的同类考生,使用标准化试卷,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标准化的考试过程)进行测试,所得到的考试分数的平均值。分数目标,就是按照教学目标规定的可通过的最低标准。实际上它也是根据能够被人们承认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人员的平均水平制定的。

  标准化考试的优点是:考试的各个环节,对于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而测试的结果准确可靠;不同次考试的标准、实施程序、测试条件都是相同的,它们的分数就具有可比性;对于经常举行的大规模考试来说,减少了重复劳动,较为经济。这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广泛推行标准化考试的重要原因。

  标准化试卷的编制,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考试目的。在编制试卷前,首先要明确考试目的,即明确考什么,考什么人和为什么考。

  2.制定考试大纲。在明确考试目的后,就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具体规定考试的内容及各部分的比例、考试的方式(如开卷、闭卷、操作等)、方法(如组织、评分、计分等)、考试的类型(如选择、简答、综合等)、考题的多少、相对的重点及考试的时间等。

  3.拟定编题计划。编题计划,实际就是设计试卷的蓝图,通常是列出一张双向细目表,指出试卷所测量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对每一种知识和能力的相对重视程度。知识指的是某一学科的各个课题,能力是指通过教学在认识行为上要达到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把学习的认识活动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次,根据我国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了解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发展3个层次。

  4.编写和审定题目。命题前先要搜集有关资料作为命题的依据。资料要丰富齐全,具有普遍性,要以大纲和教材为题目来源,编写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目的内容范围要与考试计划所列的双向细目表一致。

  (2)题目的数量要比最后所需的多几倍,以备筛选和编制复本。

  (3)题目的难度必须符合考试目的的需要。

  (4)题目的说明必须清楚明白。

  (5)题目试测。目的是对初步筛选出的试题性质优劣作出客观鉴定,以便发现题目质量方面的问题。测试要有代表性,而且人数不能太少。

  (6)题目分析。指对题目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题目的难度、区分度。

  5.拼配题目成试卷。总的编排原则是由易到难,形成梯度,以免考生在难题上耽搁太多时间而影响解答后面问题。最后可有少数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测考生的最高水平。如果同一份试卷中包含不同性质的材料或不同形式的题目,则要把属于同一内容或同样形式的题目编排在一起,便于作答和记分。

  6.搜集效度和信度资料。试卷在试测和正式使用过程中,要对它在不同情况下测量的有效性和可信性作出评价。严格说来,没有效度、信度证据的试卷是不能使用的。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