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具有生产性功能
阅读: 1799 时间: 2006-01-08 16:13:00 1
     教育具有生产性功能,这是众所周知的现代教育所具备的特征。教育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教育具有使劳动力增值的功能
   人的劳动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具有生物学的属性,因为任何劳动能力都要以一定生命体为其载体。但是,人的劳动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就其决定的方面来说,还是得自于社会。一般说来,它借助于下述两方面的途径,一是社会劳动的实践;二是社会的教育与培养。从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历史来看,处于生产力的不同阶段中,上述两种途径对劳动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人既是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劳动者,又是天然的劳动工具本身,这时,劳动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劳动力的增值主要表现为体力的发展与增强,这个增值过程主要是自然成长的过程,也是实际劳动锻炼的结果。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标志着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的产生。这时,劳动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劳动力的增值主要表现为农业和手工业技艺的掌握和提高。这个过程是子承父业方式的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之积累过程。工业革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成为工业的实践。劳动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劳动力的增值开始要依靠教育对知识的传授。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增值的量。当然,在这里也并不排除实践中经验的增长对劳动力增值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中,劳动者的能力不再取决于体力。技艺,即使是知识也不仅仅取决于它的量的多少,更主要是它转化为智力的有效度之高低。通过教育,既掌握知识,又开发智力,这已成为当代劳动力增值的必经之途。
   综上所述,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劳动力增值的历史,就是一部教育功能不断扩大和增强的历史。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当前,对教育这方面功能的估量,已进入经济学的计量领域,人们开始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和公式,力图以确切的数字来表明教育功能的“能量”。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的理论及教育收益率的计算方法等等都是如此,这说明教育的劳动力增值功能既已为历史,也为科学所证实。
   教育的劳动力增值功能具有它的特点:
   1.长效性
   通过教育所提高的人的劳动能力,所增加的劳动力的“值”,具有长期的效用。首先,由教育所投入于人的“资源”(知识、能力等等),不像在人体内投入的物质资源那样,它们不会在一次或数次使用中消耗殆尽,它们不是以“用掉了,就没有”的方式消费掉的,这种资源,这种增值的“量”对人来说是“用掉了,仍存在”,可谓是“用之不尽”的。更应该看到的是,这种资源的消费过程,还经常是一种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劳动力在劳动活动中使用教育所赋予它的知识能力时,往往可以生产出新的知识、新的能力,使劳动力获得增值。其次,教育尤其是当代教育不仅传人以知识,而且赋人以能力。人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可以使劳动力在劳动活动中具有不断自我增值的可能。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授人以“金钥匙”,携有这把金钥匙的人就可以长期享有教育的增值功能。最后,随着终身教育出现,劳动力的增值不仅一次受惠于教育,而且能终身受惠于教育。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知识有了迅速增长,它的增长速度与时间的指数函数成正比。科技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都面临着这种加速增长与加速陈旧的挑战,美国巴托尔研究所曾研究人的年龄变化与技术能力和时代技术发展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时代技术发展的速度已超过人的技术能力提高的速度。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如不继续学习提高,那就不再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它说明,当代劳动力的增值需要不断通过教育发展能力而实现。随着终身教育的出现,教育与劳动实践逐渐融合为一体。人的劳动力增值更将终身受益于教育。不仅受益于已获得的教育,而且受益于正在接受的教育和将要多次接受的教育。教育对劳动力增值的长效性功能更具有其现实的基础。
   2.高效性
   教育的劳动力增值功能还具有高效性的特征。教育使沉睡于人体内的潜能得以激活,可以成倍,成百倍,成千万倍地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力的增值功能是与其他那些投入于人体的消费资料所不可比拟的。现有的研究证明: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就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一个熟练工人进修一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现代脑生理等科学的研究说明,人具有无限潜能,人类各种能力发展的历史,以及个体智能的发展史,也都以历史的事实证实了这点。教育以这种无限的潜能为其对象,它自身也就具有了使劳动力无限增值的可能。如果在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则它在劳动力增值中所起的作用往往就不是简单的数字可以表明的了。当然我们应当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劳动力增值功能总是有限的。但是,从教育和劳动力增值的整个历史看,它是无限的。科学证明如今已被发掘的人的潜能尚是微乎其微的,教育在人类劳动力无限增值的长河中还只是驶出了它的一小步。
   (二)教育具有使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
   科学(指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于生产力诸种实体因素之中(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知识是不断增值的,这种增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知识的生命载体(人脑)向物的载体(书籍资料、技术装备等),又从物的载体向生命载体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它首先载负于人脑这种生命体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各种非生命的物质载体,作为知识的结晶而出现,它对知识的传播、继承以及物化为现实的征服自然的力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从生命载体向物的载体的运动,知识不可能发展,不能实现其增值,但是如果仅只是这种单向的知识运动,知识也不能发展和增值。知识还必须不断地从物的载体向生命载体运动。惟有这样,载之于物的“死”的知识才能不断地被激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新的知识才可能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人是知识的生命源泉,没有人对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增值也就无法实现。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促使知识的物的载体向生命载体运动的过程。它将形之于物的结晶于书籍资料和技术装备等等中的人类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这种“文明的呼吸”中去获取丰富的知识,占有创造新知识的资源。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的过程,它为知识创造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当代的知识增值没有教育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科学越来越表现为首要的一环。当代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如果不能首先在科学理论上把问题搞清楚,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是异常困难的。这种“技术科学化”的倾向日益要求科学的发展走在技术发展的前面,而科学先行的发展绝不是单凭经验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基础,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人。教育已成为科学知识增值中必不可少的中介。
   当代教育在科学知识增值中的参与作用不仅表现在教育过程的终点,而且还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之中。这也就是说,不仅通过所培养的人去实现这种增值,而且科学知识的增值已与教育过程凝为一体。当代,产生和发展了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它们往往以高等学校为中心,如在美国的旧金山形成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无线电电子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区,在洛杉矶形成了以加州工学院为中心的航空、宇航工业区。这种三结合体制一方面可以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另一方面又直接参与了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上的新发明,以及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当前在我国,这种三结合体制也正在建立和发展中,学校也更多地直接参与到科技的发现发明中去。教育科学增值更为直接与明显。
   (三)教育具有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劳动力、科学知识等个别因素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整个生产力系统的推动上。生产力系统包括了各种实体与非实体的因素,其中实体因素有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非实体因素则包括了科技、信息、管理等等。由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科学知识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入性,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形成的劳动力增值、科学知识的增值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诸种因素的发展。劳动者是劳动资料和部分劳动对象的创造者和加工者,一切先进的生产工具和非天然的劳动对象,都是由劳动者创造和开发的。只有教育提高劳动者水平,才可能使其他生产力要素得到发展。其他非实体因素如信息、管理等也同样需要相应的劳动者来掌握和驾驶。它们的使用与发展同样也取决于人。至于科学知识渗透到当代生产力的诸因素之中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
   教育对生产力的全面促进作用,不仅在于它能够对生产力诸因素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它对生产力系统内部的主要矛盾的推动。生产力系统内部的诸种矛盾中其主要的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制约着生产力内部的其他各种矛盾运动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这一对主要矛盾中,劳动者又构成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益发明显和突出。劳动者越来越摆脱了“为物所用”的地位,而成为“物为我用”的主人。劳动者是一切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和源泉,培养人的教育必然成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教育生产性功能的分析足以说明:发展经济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居于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是科学的结论。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