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西医科大学校长黄光武教授
从一名赤脚医生,到鼻咽癌研究的学术权威、教学名师、大学校长,他在医学教育事业上不懈探索。
黄光武,1949年9月生,中共党员。日本琉球大学医学博士。现任广西医科大学校长、耳鼻喉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被评为广西优秀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3年至今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14篇被国际知名杂志引用。1989年“耳蜗血管纹实验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耳鼻咽喉腔内检查”录像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评比三等奖;2003年和2007年分别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06年主持完成的《广西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主持完成的《地方医学院校面向东南亚培养留学生特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2009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第三届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学会常委,中华鼻咽癌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无喉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西分会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广西医学》、《广西科学》、《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厚德励志,自强不息
或许天生与医有缘,当黄光武还在钦州一中上学时,就总爱往卫生室跑。一来二往,他和校医成了朋友,不时可以翻看一些医学书籍,有时也给校医打打下手。校医见他心善人灵,又教给他一些用药、配药和处理伤口的基础知识。时间长了,校医有时因事不在,干脆让黄光武顶班。黄光武为此得了个“校医仔”的绰号,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将来做个医生,天天为群众治病的愿望。
1969年,黄光武到钦州沙埠公社下南山大队插队,幸运地被选去学习做“赤脚医生”,凭着对医学的天赋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他很快掌握了不少医学基本知识。回来后,在大队的支持下,他建起了一个卫生院,凭着年轻力壮和满腔热情,为病人出诊随叫随到,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
1972年,黄光武经严格考核进入广西医学院,成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那年,他留校分配到了耳鼻咽喉科。在做助教的半年时间里,他成功地完成了100多例扁桃体切除手术,还尝试了其他一些鼻、咽手术。从此,他踏上了耳鼻喉医学教研之路。
1978年,黄光武通过广西第二批出国留学人员的考试,并于1981年到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学习。两年的留学生活,黄光武学到了不少治疗梅尼埃病的先进技术,但回乡后他仍然日思夜想的是如何攻克危害广西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最大疾病——恶性肿瘤,特别是鼻咽癌,更好地为家乡人民服务。1986年,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黄光武终于得以赴日与日本琉球大学医学部耳鼻咽喉部签订以鼻咽癌为主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协作研究意向书。
次年,黄光武作为广西医科大学首席代表与他们共同研究开展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蛋白分解酶及血液的研究。在合作期间的第一年,他第一次证实了鼻咽癌肿瘤组织含有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提前3年完成协作计划。在学成归国之际,他的导师小杉忠诚教授慷慨地送给他价值400万日元的实验设备。利用这套设备,黄光武在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了鼻咽癌血液研究室。
1995年,黄光武获得琉球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为人师表,辛勤育人
黄光武教授在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从医任教,至今已有35年高校教龄。他讲授的耳鼻咽喉科学,是学生们喜爱的课程之一,他连续两届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耳鼻咽喉科学由于腔洞多,解剖复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从80年代起他便和同事一道钻研教学改革,专门从日本购置了那时国内还很少的内窥镜,花费数年时间积累百余起病例,拍摄了800多分钟的诊疗录像。每当在医院值班遇到有价值的典型病例或特殊病例,他就马上与学校电教人员联系,然后用单车将病人载到学校电教室,制作完成了《耳鼻咽喉腔内检查》的录像教学片,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三等奖。到了90年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他与科室的同事又不失时机的搜集病例资料,制作教学幻灯片,以辅助教学,并不断完善,随后完成《耳鼻咽喉科检查法》CAI光盘并由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直接将临床积累的教学资料应用于临床教学,弥补了临床病例的不足,使耳鼻咽喉科的教学上了新的台阶。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些活生生的病例给了学生们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震撼,并教育了学生在耳鼻喉科的诊断过程中一定要非常认真、细致和全面。黄光武教授常常将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作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每年报考黄光武研究生的人数都非常多,不仅因为他卓越的研究水平、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异的指导能力,还因为他热爱学生、慷慨大度、甘为人梯、甘做桥梁的精神。黄光武教授推荐出国深造的优秀人才有数十人。通过多次出访和交流,黄光武大开眼界,学到不少国外医学教育、医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新知识,并应用于学校的科研、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日本等欧美国家有广泛的很好的交流合作。其中尤其值得提及的是2004年黄光武与诺贝尔奖策源地——瑞典著名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一起进行的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合作研究,获得国家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资助,他的博士生在该医学院开展的表遗传学甲基化研究参加香港2006年的Croucher基金国际研讨班,获得一致好评,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黄光武教授桃李满天下,他对学生要求严谨,不但传授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给学生传授严谨的科研方法和治学态度。他经常告诉学生要扎根在实验室,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基础实验,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做耳鼻咽喉学科发展前沿的开拓者。不少学生在校期间的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被评为优秀毕业研究生。他们毕业工作后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后,他既抓学生的教育,又抓教师的教育,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在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一直重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所培养的青年教师均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和考核,并指导其循序渐进参加科研工作,当科研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鼓励其申报科研课题,逐渐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为学科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所培养的青年教师均积极参与科研。他还鼓励与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境外学习。至今经他推荐到国外、境外学习的学生共23人,其中半数以上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学习,基本能达到每人带回一项新技术,开展一项新项目,优化了知识结构。不少的走上领导岗位成了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
培养人才,德育为先。黄光武教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教育,对医学生而言,德育尤其重要,他常说“科学求真,业务求精,艺术求美,道德求善,万事求实”,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医学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医学教育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且对病人有感情、有爱心、懂得关心病人、了解病人心理的新型人才。”黄光武喜欢书法,他经常给学生书送警句名言,鼓励他们“书山常走,学海常游”。
仁医丹心,悬壶济世 从做“赤脚医生”时起,黄光武就有了自己的从医原则,“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这个原则。他对于病人的疾苦非常同情,认为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是医生工作的首要任务。他说,鱼骨头卡在喉咙里,并不是多么复杂的病症,但是病人却很难受;另外如气管、食道异物等病症,对病人而言更是刻不容缓的,慢一步都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面对这些情况,做医生的必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快在手里。 黄光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些年做医生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值班看急诊,也经常帮同事们顶班。那时值夜班,除了有一顿夜餐吃之外,并没有多少加班费。不过他却乐在其中:有病人看急诊的时候,能帮病人迅速解除病痛,他觉得快乐;没有病人的时候,可以专心看书,他也觉得快乐;吃夜餐的时候,跟同事们聊聊天,交流经验,他更觉得是其乐融融。从日本留学回来后,黄光武仍然喜欢值班,不过却多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在值班的时候可以接触和积累更多的病例,为自己的专业研究和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科学资源。 以往在咽喉癌手术中的声门成形术,只考虑到呼吸的通畅,却没有考虑到发音的质量。黄光武就和同事们一起想办法,最终取得良好的呼吸和发音效果,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93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严谨,勇追一流 2006年,黄光武教授主编的《实用鼻咽癌临床诊疗学》出版了,厚厚的一本,图文并茂。2007年,他主持的“广西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至此他已经9次获得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但是将近花甲之年的黄光武却依然生机勃勃,毫无倦意。 如今,广西医科大学在鼻咽癌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他的带领下推广鼻咽癌普查,通过每年愈5万人普查,早期发现了一批鼻咽癌病人。经过20余年的研究将广西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构建了完整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防治体系,形成了一支由耳鼻喉头颈外科、放化疗、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等专家组成的防治队伍,实现了从肿瘤预防、诊断、治疗及并发症防治的一条龙诊治模式。同时,黄光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晚期鼻咽癌的高血小板数、高血小板聚集功能、高凝血纤溶及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的四高现象。系统地阐述鼻咽癌的浸润转移与瘤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蛋白水解酶及抑癌基因等的关系,提出了鼻咽癌浸润转移机制的凝血纤溶因素、酶化学作用及血管增生作用的理论。在国内外率先开展鼻咽癌放疗后耳鼻并发症的系列研究,阐明鼻咽癌放疗后耳鼻并发症发生规律及疾病类型,建立了系统性的鼻咽癌放疗后耳鼻并发症阶梯治疗方案。该课题组还研究了不同放疗模式的选择对不同病情的鼻咽癌病人治疗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最大限度节约社会医疗成本,明显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将广西鼻咽癌的防治率从47.7%提高到60%多,在多个方面保持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同步。这是让黄光武最为自豪的事情,但他并没有满足,他谈到:只要世界上有新的技术,我都要去学习、应用、改良。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较早地进行了甲基化研究并取得成效,黄光武很快就派人学了过来,并加以改良。所以当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前去瑞典求学这项技术的时候,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胡立夫教授就告诉他们:“其实你们不用跑那么老远到欧洲来,只要去中国的广西医科大学就行,他们这方面的技术已经超过我们了。”该课题组目前科研项目包括有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20余项课题。黄光武教授所在耳鼻咽喉科以及科研团队多次得到表彰,耳鼻咽喉科成为广西重点学科,是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人才小高地的二级学科之一。最近,黄光武教授的鼻咽癌团队承担了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课题(由美、瑞典和中国联合完成)和国家973的子课题,站到了鼻咽癌研究的前缘。 治学兴校,管理兴学 然而,黄光武更看重的是,在全国22所医科大学向国务院学位办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激烈竞争中,广西医科大学脱颖而出,成为国务院批复耳鼻咽喉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两所医科大学之一。他不止一次自豪地说,广西医科大学作为广西重点建设的大学及关系医学教育的龙头,取得了广西医学教育的多个第一。然而,学校发展无止境,科学发展不能停步。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广西医科大学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实施“12345”发展战略,争当科教兴桂排头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等各方面建设。2009年,学校获得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实现了广西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还获得了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实现了学校科技专项课题零的突破。 “天高云淡”——是黄光武教授办公室里悬挂的一幅书法作品,只有在不断辛勤耕耘培养医学人才,攀登科学高峰、追求人生境界的路途上,才能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