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杜顺
阅读: 681 时间: 2011-06-13 18:01:00 1

  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教书

  ——记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大兴镇万福村小学教师杜顺

 

  杜顺,男,现年46岁,松原市长岭县大兴镇万福村小学教师。他1985年考上民办教师,1994年转为公办教师,曾担任过班主任、村小校长、科任教师。从教以来,杜顺同志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偏远的小山村,在乡村教育的最前沿,默默无闻,恪尽职守,勇斗病魔,无私奉献,并克服患病后的重重困难,坚持拄拐上课、坐轮椅上课,以朴实无华的实际行动,演绎了拳拳的人间大爱,装点了自己的绚丽人生,展现了人民教师的高大形象,赢得了各级领导、各界群众、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普遍敬重和一致赞誉,多次被授予市级师德标兵、县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了省“五·一”劳动奖章。

  身残志坚,勇斗病魔

  万福村小学是地处长岭西部大兴镇的一所村级小学,学校现有4名教师,3个教学班(隔年招生),33名学生,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杜顺是这块贫瘠盐碱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1964年2月5日,他出生在万福村万福屯一个普通农民家里;1984年7月,他在长岭七中高中毕业;1985年3月,他通过考试成为村小的一名民办教师;1994年1月,又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就在事业一帆风顺、人生大展宏图之际,厄运却悄悄降临在他身上。1994年3月的一天,杜顺同志在讲课时,突然感到右腿麻木并失去知觉,站立困难,他咬了咬牙,坚持把当天的课时教完。回家后,他右腿依然麻木。在妻子的劝说下,他来到长岭县医院做了检查,当时没有确诊,医生建议他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后来杜顺又先后到多家大医院诊治,都被误诊为风湿病。两年间求医问药,他花掉了3万多元钱,致使家庭债台高筑。当时他完全可以回家休养,但是,想到渴望知识的学生,想到人民教师的职责,他向领导和母亲淡化了病情,一瘸一拐地坚持在工作岗位上。1997年,他病情加重,无奈到省医大二院就诊,万没想到,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 胸椎和颈椎共有三处脊髓空洞,这在当时是被判死刑的绝症,一位权威专家说他最多还能活五年。面对死亡的临近,杜顺没有丝毫畏惧和犹豫,他深知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便毅然决然地回到万福村小学,回到了学生中间,开始了与死神的赛跑。他经常说:“我不可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能拓展生命的宽度。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教书,让生命富有意义!”

  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杜顺的行动日益艰难。2000年,他拄单拐上下班,1.5公里的路程,他要走一个小时,遇上雨雪天气,为防滑就拄洋叉上路。2002年,妻子买了摩托车送他上下班。2003年,他开始拄双拐讲课。2005年5月,他做了开颅手术和颈椎矫正术。2006年3月,他坐着三轮车返回校园,坐上轮椅又走进了课堂。十年间,他在雨雪天摔倒过无数次,仅三轮车在上班路上就翻过5次,拄双拐在教室摔倒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十几年的重病生活,使杜顺家生活异常困难,为了节省十几元钱的路费,他曾用一条腿骑着自行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买药,饿了啃两口自带的干粮,渴了捧过路边的积水,甚至还曾捡过西瓜皮啃着解渴。为了让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他曾带着不满十岁的儿子,赶着毛驴车,走村串屯用自家产的沙果换来18斤玉米。最贫困时,家里甚至找不到一盒火柴,他妻子翻箱倒柜地找了五、六分钟,才找到两根火柴,做熟了午饭。

  家庭的贫困已是难题,更难熬的是身体的痛楚。十年时间,杜顺都不能平躺着睡觉,只能左侧卧,这种姿势,使他的左胯逐渐腐烂流脓,形成“腐洞”,每天都要上两次药,从来就没有愈合过,流出的脓水常常透过衣裤沾在轮椅上。目前,他的下肢已完全瘫痪。病情恶化后,由于无法坐立,他就长期跪在炕上写教案,右胳膊肘关节磨破了皮,慢慢导致肘关节膜腐烂,严重时肘关节液竟淌出来,露出白花花的骨头。虽然如此,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学生的无比热爱,他依然忍着病痛工作在教学岗位上。患病以来,杜顺得到了工作在同一村小的妻子倪春香老师无微不至的细心照顾和默默支持。杜顺患病后,倪春香十几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丈夫的起居生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代价。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所有的累活、脏活都由她一人来干,背地里她也流过黯然神伤的泪水。但是,她从来没有过一丝一毫的怨言!杜顺总是说,倪老师不仅是贤妻良母,更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亲密战友。

  钟情教育,忘我工作

 

  杜顺同志深知要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此,从登上讲台那天起,他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刻苦钻研教育教学,汲取知识,吸收营养。他先后自学了《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等大量教育书籍,坐轮椅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的自学考试,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撰写的《人生的思考》、《对小学生品德教育方法的认识》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获奖。在教学中,他创造了尝试测试法、儿歌法、竞赛法、自我演示法、点击词汇法、口诀记忆法等教学方法,都取得了显著效果。杜顺同志的班级就是他的办公室,由于坐轮椅上写教案很困难,他就经常把教案拿回家去写。在家里写教案的姿势就像宗教徒一样,双腿跪在炕上,后背蹶着,右肘支在炕上,左手翻动教科书,他克服诸多不便,写的教案总是工工整整、富有新意。

  2005年,由于做了大手术,杜顺同志不得不辞去班主任工作,开始教四、五、六年级的自然课并兼任学校的实验员工作。面对学生不愿意写自然课作业的思想实际,他摸索总结了尝试测试法。把给学生留作业变成了让学生出题,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拿自己出的题去考别人,使学生由被提问变成了考别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作业的千篇一律,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到自己出的题被采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更浓,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积累了一个题库,他的教学方法在全镇得到推广。在全县农村小学自然实验教学考核中,他所教的班级总是名列第一,他因此多次获得了“教学特别贡献奖”。他当过村小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无论干哪一项工作,他本人和他管理的班级在全乡考核中都位居前列,他教过的学生也没有一个流失。他的工作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同行的一致认可和社会的普遍赞誉。

  杜顺同志工作起来十分忘我,从不肯因为病痛而放弃责任。2001年早春3月,轮到他值班,他谢绝了同事们的照顾,早早出了家门。初春的乡间路上冰雪交融,一半是泥水,一半是坚冰,他一瘸一拐的走着。突然拐杖一滑,他跌倒了,他知道自己又犯病了,就努力挣扎着起来,说不清经过多少次跌倒和爬起,终于来到了学校。看着他被冰茬扎坏的双手和一脸的斑斑血迹,看着他被雪水冻硬的棉衣棉裤,六旬的工友哭着说:“孩子,你不来又能咋地呀!”而他却说:“我要像正常人一样履行自己的责任。”

  2003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他奉命到邻近学校监考,临考前发现试卷少了一张。为了不影响学生考试,他立即骑上三轮摩托车,赶到5里外的万顺小学取试卷。行到半路,天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三轮摩托车一滑,他摔出了几米远。他努力用双手支起身体,连爬带滚的来到摩托车前,用脑袋支起摩托,用手搬下车梯,拉住车架站起来,再把双腿抬上车去。到万顺小学时,他已经下不了车,他大声喊出老师,用塑料布包好试卷,终于在考试前赶回了考场。看着这个泥人,在场的师生们都哭了,而他却说:“幸亏没有耽误学生考试!”

  身教胜于言传。杜顺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他自己也从未迟到过。他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也总是身体力行。一次带领班级学生去清除校园里的杂草,看到学生都躲着积水中的杂草,他就摇着轮椅来到其中,弯腰去拔草,一不小心从轮椅上摔了下来,他索性也不起来了,就坐在水中拔草。看到这种情形,学生们都自觉地跟着干了起来。他带领学生掏厕所,拄着拐杖走进粪池带头干,学生们看着他一身的粪便和满脸的汗水,没有一个喊脏喊累。他开着三轮车和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捡柴禾,自己够不到的就喊学生来捡,孩子们快乐的围着他。在他的教育感召下,他的学生都养成了意志坚定、自强不息、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质。

  大爱无疆,奉献有痕

 

  杜顺同志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爱心,惠及学生,感动家长,感染同事。患病之后,他拄拐行走,开着三轮车上下班,坐着轮椅讲课,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邻居梁芳芝老大娘劝杜顺说:“你都病成这样了,在家病休算了!”可杜顺却坚决地说:“我上班和学生在一起心情舒畅,在家呆着,非把我憋死不可!”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他一刻闲不着,总是魂系校园,心念学生。病情严重的时候,他就做科任老师,病情一有好转,他就做班主任。

  杜顺同志认为,师爱是一种圣洁而高尚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必须发自内心,从一点一滴开始,从一言一行做起,爱学生就要爱护学生的心灵和人格,这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十几年来,因为疾病缠身,杜顺尽管家徒四壁,但对学生却毫不吝啬。他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到了冬天,他把自己劈好的木材从家拉到学校,早早地来到班级给学生生炉取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每个学生自身实际状况,给他们设定预期目标,只要学生实现这个目标,就给他们发奖品鼓励,这一做法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他得到的奖金近2000元,虽然经济拮据,他也没用这些钱来买药,更没用来改善伙食,而是全部用在了给学生买书、卷子和奖品上。杜顺说:“我需要钱,不是一般的需要,但孩子们更需要精神食粮和物质鼓励。当我看到学生有了进步,就觉得真的很幸福。”杜顺教过一个叫高伟的学生,母亲去世,父亲拉扯三个孩子过苦日子,家里一贫如洗。1998年春天的一场大雪后,高伟和姐姐光着脚踏着20多公分的雪花从前院往后院抬水。杜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回家就和妻子一起找出了一堆棉衣棉鞋送给了高伟一家。十年前,杜顺班里有个孩子叫高旭,他家兄妹四人,穷得吃不上饭,春天撸榆树钱煮玉米糊糊充饥。高旭从小懂事好学,一张纸当四张纸写字,先用铅笔写反正面,再用钢笔写反正面。杜顺不但给高旭买学习用品,而且还给他买一年四季换用的衣物。目前,高旭正在河北医科大学读书。他心怀感恩地说,一定好好学医,将来给老师治病!

  现在,杜顺的班级共有13名学生,在这13名乡村孩子的身上,倾注了他无私而崇高的师爱。肖春泽同学原先是一名差生,父母外出打工,他在姥姥家就学,由于贪玩,成绩较差。去年3月杜顺当班主任以来,经常耐心细致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把肖春泽带回家里做作业,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引导他发奋读书,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亲其师,信其道。杜顺真挚的爱心,激发了肖春泽刻苦学习的热情,学习成绩从未及格的他,2009年期末语文和数学都过了90分。

  杜顺同志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成为“乡村名师”。他坚持免费为学生辅导,村里的百姓劝他办补习班挣点医药费,他总是笑着拒绝,他家成了一个无偿的“课后辅导学校”,村里的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农忙季节家长到地里干活的时候,总是来找他辅导,总是到他家做作业,杜顺的家成了名符其实的“托管班”。

  杜顺同志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怀,鼓舞教育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连续两个学期,中心校都组织教师去万福小学听他的课、看他的教案,号召广大教职员工对照他的先进事迹查不足、找差距,一位老师这样说道:“他像一把精确的尺子,量出我们工作中的差距;他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他像一根标杆,为我们树立起工作的目标。”另一位老师在学习体会中写到:“没看到你,我觉得自己做了很多,看到你,我只能感到脸红;没看到你,觉得自己从未晚来早走过,看到了你,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迟到早退’。”杜顺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为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长岭县实验小学给他捐款1万元,一些企业家和个体老板也纷纷捐款,当时他说什么也不要,最终仍无法拒绝这些善款,对这些钱,杜顺分文未动。他说,他现在没有外债,和爱人工资加起来,两人每月能挣3000多元,足够用了。他会暂时代为保管,适当的机会,会把这些钱捐献给急需用钱的人。

  杜顺同志至今仍然挺着病躯,继续发挥着他的光和热。他常说,工作是他的生命,如果他的血液里没有学生,他的心脏就不会跳动。他决心为壮丽的教育事业和心爱的学生奉献毕生精力、贡献更多智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