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学习革命 教学管理并重
——记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
到2011年,张德江教授已经在大学里任教31年了。从1984年开始,他历任吉林工学院自动化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自动化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00年8月开始任院长。2002年3月,学校更名,任长春工业大学校长。
虽然长期担任学校的各级行政职务,但是张德江教授作为一个教师,一直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每年都承担并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堂授课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难能可贵的是,他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努力教书育人,包括近十年来每年给全校新生作“学习与成才”报告、和学生座谈、创建并指导学生的《学习革命研究会》、参加并指导学生学风建设及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撰写《学习与成才》专著、发起并主讲《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以及指导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张德江教授主讲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所带领的自动化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他任负责人的长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他为专业负责人的长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
多年来,张德江教授致力于教书育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思想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出的建树,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教育部和吉林省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获得了多项成果。长期以来,张德江教授忠诚祖国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教师岗位,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先后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劳动模范。
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优秀
张德江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多年来讲授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微机控制技术、工厂电器控制设备、系统辩识与自适应控制、专业英语、可编程序控制器、专业工程概论、大学生学习指导等11门本科课程;随机控制理论、系统辩识与自适应控制、现代控制工程、微机原理、微机控制技术、最优控制、线性控制理论、专题讲座等8门研究生课程。他在承担多门课程讲授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指导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验、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无论是讲授课程,还是承担其它教学任务,他都认真负责,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和同事们的公认。他主讲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先后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而且是该校的第一门国家精品课,是国家精品课中的第一门《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精品课。
指导学生学习与成才,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000年以来,张德江教授每年为全校一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作“学习与成才”报告,因受场所座位的限制,每年都要讲5场左右,听报告的学生总计约3.6万人。他多次与校内外教师交流“如何做好一个大学教师”、“如何讲好一门课”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并在《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大学教学》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为教师编写“干亮丽的事业,度充实的人生”的小册子,发给全校教师人手一册;多次与辅导员交流,给他们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求之以精”的报告,和他们探讨做好学生工作的体会。他在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如何做好一个大学教师、如何教书育人的理念进行了梳理,在校内广为认可和流传。他在全校首开《大学生学习指导》全校公选课,并邀请5位教授加入到此课程中,组建了一个高层次的教学团队,对优化学生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张德江教授积多年教学与管理的体会及思考,撰写了《学习与成才——献给新世纪的大学生》一书,200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他还坚持参加学生的学风建设活动和课外科技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其它文化艺术活动,并通过现场讲话、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在每年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毕业典礼上,作为校长,他都向毕业生发表充满深情的希望与祝愿,对如何成人、成才、成功提出深刻的见解和论述,使毕业生们深受启发和激励,受益匪浅、印象深刻。
发起《学习革命》,倡导学习改革
张德江教授通过对当前学生学习状态的调研,提出了学生学习存在的五个“过多过少”的问题,即: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针对这些问题,他在校内组织发动了“学习的革命”,提出要革这五个“过多和过少”的命,创建了长春工业大学“学习革命研究会”,主持起草研究会章程,担任名誉会长并经常参加研究会的活动,多次为大学生作《学习革命》专题报告,参加座谈会。
多年来,他在每一轮课的课堂上都给与学生“学会学习”的激发与指导;在主编的教材《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主笔写入“关于创新学习的探讨”一节,将学习指导写入教材;应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介绍推动学习改革情况;多次参加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并在大会宣读论文,在此基础上被推选为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07年、2009年暑期在教育部高教司与全国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会协作组联合举办的全国“学会学习”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上作“大学生创新学习”的大会报告。
长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获得丰厚成果 在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张德江教授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先后完成了教育部与吉林省的研究课题8项,包括教育部“地方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地区性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按‘三结合、多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张德江教授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等报刊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69篇,并有多篇被他人引用,还出版了《学习与成才》等三本专著。主编《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5本教材。张德江教授的研究成果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等奖、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等12项奖励。 组织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张德江教授从1984年开始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9年开始任自动化系副主任,先后组织并开展了本教研室和本系的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1995年开始任吉林工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1996年组织了全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1997年组织了校内系级教学评估,1998年组织了专业调整。2000年开始任吉林工学院院长,当年在校内发起并组织了创新教育,2003年提出了“学习的革命”并在大学生中创建了“学习的革命研究会”,2009年在校内提出并组织了“激发教育”。多年来,通过承担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织了全校各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骨干开展研究与实践,推动了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其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地方工科院校教学协作组年会上和吉林省高校教学工作年会上通过大会发言和交流材料得以宣传和推广。 从2003年开始组织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评建”工作,坚持评建工作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为重点。2004年11月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核评估,并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获优秀等级。2006年应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邀请,分别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工作研讨会”和“2007年参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研讨班”上大会发言,介绍经验。 2007年,积极响应教育部组织的“质量工程”,寒假期间就开始组织研究“质量工程”方案,并提交常委会研究,决定4年内学校投入1200万元实施“质量工程”。总结了人才培养体系,归纳成9个子系统,全校的教师干部按9个子系统申报了268项课题,通过评审确定了174项,有800多人次参加,相当于全校的教师总数。这是该校建校以来第一次这么多的教师干部申报并承担这么多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国教育报以《实施质量工程应注重的若干问题》为题介绍了改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思路和做法。通过上述做法,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水平,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团队作用,注重科研促进教学 张德江教授十分注重发挥团队作用,注重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课题为平台,组织了由60余位教师、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组成的学科团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师生共融的合理的梯队结构,实现了教学科研的互动,取得了队伍建设、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多重效应,达到了出成果、出人才的好效果。张德江教授作为“检测与自动化装置”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主持创建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三个硕士点,作为负责人申报成功电气工程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自动化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教研室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在电气学院团队建设中发挥了带头与核心作用,通过提升团队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了良好的平台。他还创建了“长春工业大学节能技术研发中心”,任中心主任。在此基础上经吉林省科技厅评审批准创建了“吉林省工业节能科技创新中心”,任中心主任,下设电力节能、过程控制节能、工艺节能、能耗监测与优化四个研究室,近年来有一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中心的科研课题,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德江教授多年来在自动化领域完成科研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49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他通过把科研体会和成果引入课堂,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做到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