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汉大学桂希恩教授
他在艾滋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桂希恩,男,1937年7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60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家,武汉大学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主任,卫生部艾滋病治疗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0多年来,桂希恩致力于地方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他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不畏艰难,忘我工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武汉大学师德标兵、湖北省十佳道德楷模、湖北省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首届全国十大医德楷模、200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艾滋病防治国际奖项--贝利·马丁奖、全球医疗英雄(美国《时代》周刊)、白求恩奖章、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2010年11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桂希恩教授“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
执着追求 勇担使命
大学毕业后,桂希恩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自愿赴青海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工作,16年后返回武汉。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和宗旨,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创下湖北省乃至我国医疗界的众多“第一”。他第一个证实我省存在组织胞浆菌病;发现了我省第一例马内菲青霉菌病;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基因工程干扰素的医生,为了了解基因工程干扰素的副作用,他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将第一针扎在自己身上;针对我省血吸虫病局部流行的现实,他深入疫区开创了以医学干预和生活干预为核心的综合防治工程,为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指引了方向;他潜心于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研究,利用中美合作项目,改进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他凭着一个医生的良知和高度的责任心,冲破层层阻力,发现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村。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数十次到艾滋病高发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他的奔走呼吁和宣传号召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中国“艾滋病第一村”变成了“艾滋病关爱第一村”。
桂希恩站在本专业研究前沿,善于提出新课题,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他有6项研究课题获得国家和省市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对艾滋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且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庚型肝炎病毒(HGV)的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病毒(HIV)相似。桂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艾滋病的高发区HIV感染者常合并HCV、HGV感染;他对这几种病毒重叠感染时的相互影响的探讨研究,对今后制定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桂希恩关于艾滋病经血传播及母婴传播的调查研究,对国家制定加强血站建设、预防母婴传播及“四免一关怀”等艾滋病防治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疫情的控制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始终将自己的科研与社会的需要和病人的需求紧密结合。艾滋病传播流行初期,他采集第一手的流行病学资料;由于缺乏有效的艾滋病治疗方法,他致力于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并成功地将部分省市的母婴传播率由38%下降到5%;为了帮助农民建筑工人预防艾滋病,他和世界银行一起开展了“十漫高速公路艾滋病宣传教育”项目。为了让更多的人更清楚地认识艾滋病并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了帮助人们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桂教授倾心尽力撰写科普书籍和文章,其中《我所知道的艾滋病》获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他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并作出杰出贡献,2005年桂希恩教授被授予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桂教授深受学生们的崇敬与爱戴。他风趣幽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深深吸引学生,往往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围着他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开。桂希恩多年来一直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1989年起成为研究生导师。他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他是学校最早使用幻灯机、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老师,通过尸体解剖进行传染病直观教学在学校是绝无仅有的。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他将艾滋病患者带进课堂,并且将自己每一年到疫区调查的病例和材料与学生分享。他经常告诫学生,我国的传染病主要集中在农村,作为一名传染科的医生,不到农村一线去,是学不到真正的传染病知识的。他经常带领青年医生和学生到农村、到传染病防治第一线进行疫情调研与医疗实践,将传染病的调查研究与临床教学相结合,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研究课题《传染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桂教授连续十年带领本科生到湖北的血吸虫疫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在与村民联欢时,平易近人的桂教授还欢快地跳起俄罗斯舞蹈。近几年,桂教授又带领学生们奔赴艾滋病高发区开展“青春红丝带”——防治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行动,为艾滋病人送医送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他带领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疫区采集血样,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为了学生的安全,每次血样的采集都由他亲手完成。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和优秀的教师,工作认真和治学严谨是桂教授的一贯作风,“可能”、“大概”、“好像”这类含糊不清的词在具体工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要是不清楚,查证所有的资料也要弄个水落石出。无论是自己的还是研究生的文章,从文章的结构、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词句的使用等等,他都会反复推敲、修改,学生们也把这位严师称作“最难对付的老师”。 桂希恩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他关于医德、师德的言传身教,积淀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至精至诚的大医情怀感染、感动并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学生们深情地说:“桂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执着追求的精神,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一种献身医学永不言悔的奉献精神。和桂老师到疫区进行社会实践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桂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化了我们。” 2004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桂希恩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3月,武汉大学党委作出向桂希恩同志学习的决定,在桂希恩教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时任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向全校师生发出号召,“要像桂希恩那样为学、为人、为事、为医、为师,要像桂希恩那样求真、求实、求新、求美、求善!”省卫生厅、教育厅也组织开展了向桂希恩教授学习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