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桂希恩
阅读: 972 时间: 2011-06-18 08:13:00 1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记武汉大学桂希恩教授

 

     他在艾滋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桂希恩,男,1937年7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60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家,武汉大学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主任,卫生部艾滋病治疗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0多年来,桂希恩致力于地方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他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不畏艰难,忘我工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武汉大学师德标兵、湖北省十佳道德楷模、湖北省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首届全国十大医德楷模、200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艾滋病防治国际奖项--贝利·马丁奖、全球医疗英雄(美国《时代》周刊)、白求恩奖章、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2010年11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桂希恩教授“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

  执着追求 勇担使命

  大学毕业后,桂希恩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自愿赴青海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工作,16年后返回武汉。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和宗旨,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创下湖北省乃至我国医疗界的众多“第一”。他第一个证实我省存在组织胞浆菌病;发现了我省第一例马内菲青霉菌病;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基因工程干扰素的医生,为了了解基因工程干扰素的副作用,他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将第一针扎在自己身上;针对我省血吸虫病局部流行的现实,他深入疫区开创了以医学干预和生活干预为核心的综合防治工程,为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指引了方向;他潜心于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研究,利用中美合作项目,改进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他凭着一个医生的良知和高度的责任心,冲破层层阻力,发现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村。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数十次到艾滋病高发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他的奔走呼吁和宣传号召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中国“艾滋病第一村”变成了“艾滋病关爱第一村”。

  桂希恩站在本专业研究前沿,善于提出新课题,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他有6项研究课题获得国家和省市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对艾滋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且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庚型肝炎病毒(HGV)的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病毒(HIV)相似。桂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艾滋病的高发区HIV感染者常合并HCV、HGV感染;他对这几种病毒重叠感染时的相互影响的探讨研究,对今后制定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桂希恩关于艾滋病经血传播及母婴传播的调查研究,对国家制定加强血站建设、预防母婴传播及“四免一关怀”等艾滋病防治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疫情的控制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始终将自己的科研与社会的需要和病人的需求紧密结合。艾滋病传播流行初期,他采集第一手的流行病学资料;由于缺乏有效的艾滋病治疗方法,他致力于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并成功地将部分省市的母婴传播率由38%下降到5%;为了帮助农民建筑工人预防艾滋病,他和世界银行一起开展了“十漫高速公路艾滋病宣传教育”项目。为了让更多的人更清楚地认识艾滋病并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了帮助人们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桂教授倾心尽力撰写科普书籍和文章,其中《我所知道的艾滋病》获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他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并作出杰出贡献,2005年桂希恩教授被授予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桂教授深受学生们的崇敬与爱戴。他风趣幽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深深吸引学生,往往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围着他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开。桂希恩多年来一直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1989年起成为研究生导师。他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他是学校最早使用幻灯机、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老师,通过尸体解剖进行传染病直观教学在学校是绝无仅有的。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他将艾滋病患者带进课堂,并且将自己每一年到疫区调查的病例和材料与学生分享。他经常告诫学生,我国的传染病主要集中在农村,作为一名传染科的医生,不到农村一线去,是学不到真正的传染病知识的。他经常带领青年医生和学生到农村、到传染病防治第一线进行疫情调研与医疗实践,将传染病的调查研究与临床教学相结合,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研究课题《传染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桂教授连续十年带领本科生到湖北的血吸虫疫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在与村民联欢时,平易近人的桂教授还欢快地跳起俄罗斯舞蹈。近几年,桂教授又带领学生们奔赴艾滋病高发区开展“青春红丝带”——防治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行动,为艾滋病人送医送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他带领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疫区采集血样,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为了学生的安全,每次血样的采集都由他亲手完成。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和优秀的教师,工作认真和治学严谨是桂教授的一贯作风,“可能”、“大概”、“好像”这类含糊不清的词在具体工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要是不清楚,查证所有的资料也要弄个水落石出。无论是自己的还是研究生的文章,从文章的结构、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词句的使用等等,他都会反复推敲、修改,学生们也把这位严师称作“最难对付的老师”。

  桂希恩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他关于医德、师德的言传身教,积淀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至精至诚的大医情怀感染、感动并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学生们深情地说:“桂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执着追求的精神,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一种献身医学永不言悔的奉献精神。和桂老师到疫区进行社会实践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桂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化了我们。”

  2004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桂希恩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3月,武汉大学党委作出向桂希恩同志学习的决定,在桂希恩教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时任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向全校师生发出号召,“要像桂希恩那样为学、为人、为事、为医、为师,要像桂希恩那样求真、求实、求新、求美、求善!”省卫生厅、教育厅也组织开展了向桂希恩教授学习的活动。

 

  乐于清贫 甘于奉献  

  桂希恩心系患者,胸怀百姓疾苦,用圣洁的爱心医治和抚慰饱受病痛折磨的灵魂。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为了消除人们的恐艾心理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为了证明正常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为艾滋病病人争取生存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2001年5月,桂希恩将5位艾滋病病人接到家中,五天的时间里与他们同吃同住。

  有一次,桂希恩去看望一名艾滋病病人,病人已被折磨得瘦骨嶙峋,腰部、腹部和背部出现大片带状疱疹,疼痛使他发出阵阵凄厉的哭喊。当桂希恩得知病人没有止痛药后,他立即骑上病人家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赶往村医务所。60多岁的桂希恩在崎岖的田埂上往返40多分钟,将买回的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

  1990年的一天,一位重症肝炎的病人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经过抢救止血后近一周没解大便,出现了肝性脑病的症状。桂希恩赶紧戴上手套,冒着恶臭,一点一点地帮病人从肛门往外掏大便,近半个小时,掏出钢珠般的大便足有两千克。病人终于感到舒适了,桂希恩却全身是汗,差点虚脱。

  一年夏天,桂希恩扛着笨重的幻灯机、带着他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去乡村为农民讲课。他的腰痛旧疾发作了,尽管吃了止痛药,贴了药膏,但疼痛仍让桂教授无法弯腰,坐下和站起都十分困难。晚上,在一片露天空地上,桂教授忍着疼痛为村民放映幻灯,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耐心解答村民的提问。

  桂希恩带给病人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和物质的资助,还给予病人心灵的慰藉和人文的关怀。在湖北省艾滋病防治骨干培训班上他带头吃艾滋病病人种的西瓜,与病人握手、共用手机、将小病人抱在怀里,通过自己这些经意或不经意的细节,桂教授给艾滋病人以关爱,还艾滋病人以尊严。

  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桂希恩教授始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放在基层,他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他的足迹印在乡间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他经常深入农村宣传疾病防治知识,救治那些孤立无助的病患者,为他们送医送药,接济他们的生活。他说:“农民给了我们粮食,也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能用知识去帮助他们是我一生的安慰。”桂希恩曾数十次下河南,为500多名艾滋病高危人群做检测,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当得知当地政府缺乏资金,他便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钱寄过去,“希望他们能为艾滋病病人真正做些事情”。而他自己每次到河南住的都是最便宜的旅店,有时太晚了就寄宿在病人家里,碰上生活困难的病人他总要留下一点钱。凡是他接触过的艾滋病人,几乎都得到过他经济上的资助。老百姓从心底里感激、敬重这位宅心仁厚的好医生,将桂希恩称为“白求恩”。

  在老百姓心里,桂希恩有博大的爱心,有精湛的医术,他的名字被口口相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对病人十分慷慨的桂希恩,对自己却非常“吝啬”。2004年3月,两位曾在青海共事的老朋友专程到武汉看望桂希恩和夫人高秉兰教授,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两位知名的医学专家竟然居住在如此简陋的家:60年代的书柜、70年代的桌子,80年代的椅子,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25寸的彩电,房间没有任何装修。床头柜上一张放大的照片格外醒目,这是桂教授的全家福,照片上面足有几十人,各种肤色的人都有。桂教授的母亲是美国人,女儿也在美国工作,许多亲戚都在国外,按常理他的生活应是十分富足的,然而生性节俭的桂希恩对待自己却到了“苛刻”的地步。由于忙于工作,馒头、方便面成为夫妻俩的主要食物。每次去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报工作,为节省1.2元的车费,七八站路的距离桂希恩常常是骑自行车前往。

  桂教授有500多位艾滋病患者朋友。他还资助500多名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走进校园、接诊50多名患艾滋病的大学生。这些患者会定期找桂教授拿药,寻求下一步治疗方案,而更多的病人是向这位亲人般慈祥的长者倾诉心中的恐惧和苦闷。为了这些病人,一向低调、回避媒体的桂希恩也会四处奔走呼吁,争取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援助、支持,为艾滋病病人捐款捐药,而他自己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奖金也全部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桂教授的防艾行动感动了社会各界并赢得大力支持。2009年,香港“希望之友”教育基金会在中南医院设立“艾滋病孤儿爱心助学基金”,至今已资助112名艾滋病孤儿和艾滋病困难家庭学生,其中5名学生考上大学。

大医精诚 感动中国

  桂希恩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各级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了多项荣誉,其中包括:湖北省十佳道德楷模、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首届全国十大医德楷模、200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艾滋病防治国际奖项--贝利·马丁奖、白求恩奖章、五一劳动奖章等。

  2004年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桂希恩家中,看望这位防艾勇士。此后,桂希恩四次应温总理邀请赴河南、安徽、北京、四川等地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成为总理考察艾滋病工作的“顾问”。温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宣传桂希恩的事迹。2010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艾滋病的讨论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发言中盛赞桂教授,介绍他用爱心减轻病人痛苦的经验。

  桂希恩教授用生命求证科学,用爱心教育学生,用真情感动社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医生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担当起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中国防治艾滋病事业的发展。他是社会的楷模,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典范,是当代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染病防治史上一个将被永远铭记的名字!在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晚会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评述桂希恩:他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让温暖传递,他让爱心汇聚,直到更多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生命有着更博大的爱!

  2010年11月27日,湖北省政府在洪山礼堂举行隆重仪式,授予桂希恩教授“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省委书记、时任省长李鸿忠为桂希恩教授颁发荣誉证书并发表讲话,他说,桂希恩教授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防治与研究,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堪称德医双馨的楷模,令人敬仰。他号召全省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桂希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刻苦钻研、探索求知的科学态度,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

  身披绶带的桂希恩上台致答谢词。他说:“我能说的就是感到惭愧,我能做的就是更加勤奋地工作!”

  桂希恩属牛。他风趣地说: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如今,这位74岁的老人仍在勤奋地工作着。为了他关注的事业和他牵挂的病人,他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