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上的温润学者
——记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1965年参加工作,教过小学、中学,1982年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至今已在河南大学执教29年。现为河南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王立群教授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孜孜不倦地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他因材施教,育人无数。他致力于科研事业,成果卓著。他授课独到又不乏生动,将课堂移至“百家讲坛”,尽显河南大学教师的神韵。即便如此,他依然谦逊平和,以长者风范培养青年教师,以严师姿态教育众多学生,以宽厚之心处理师生关系,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因材施教,彰显师德,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
百年育人,可见师德之重要。王立群教授育人无数,从高中骨干教师、青年进修教师,到教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他一直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完美地将教学理念与课本知识融会于每一堂课。他长期坚持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探寻课堂教学新模式。面对层次稍低的学生,他深入浅出,洋洋洒洒;而对研究生则是一语中的,独到深刻。他深知教学是一项极其艰苦、极需认真的实践活动,每一节课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广泛地查阅资料、严谨地设计教案、生动地传授知识成为他“三点一线”的生活习惯。百川入海,水到渠成,日复一日的努力最终赢得了学生的青睐,学生中间流传着“王师超群”的说法,其多年来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均为优秀。
王立群教授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回忆:
那时,王老师给我们的形体印象很模糊,难忘的倒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王老师的课讲得很细密,很翔实,我喜欢这样的课。大三时我们有机会再次聆听王老师的课(“南北朝山水游记”选修课)。选修课是自由课,有的老师课上只有几个学生,但王老师的课堂却堂堂爆满(有很多旁听的)。王老师有个不改的习惯,就是每节课开始前总是要点名(名单是选修的正式名单),两次不到,就予以除名。因此,当我们听到那声字正腔圆的“除名”时,心里面都禁不住肃然起敬。“除名”这个细节,是王老师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
另一位曾经听过王立群教授辅导的自学考试课程的学生回忆道:
看到荧屏上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的王立群先生,不禁使我回想起当年在原郑州纺专某教室内聆听他讲课的情景。那时候,我参加工作不久,前途未卜,处于苦闷和彷徨的时期。业余时间我报考自学考试,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纺院的老干部辅导站上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即将开考之际,辅导站的老师十分欣喜地告诉大家:我们马上要请来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来给大家做最后的辅导了!让人感觉是机会非常难得、令人兴奋。我当时想,不就是请一个教授划划重点、过过课文吗,又能怎样?没想到,自从见到王立群教授,领略到他讲课的风采,我就被深深吸引,真是相见恨晚。
讲课时,王立群先生基本不看课本,看来这些书本他早已烂熟于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他随意地坐着,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你跟着他迅速融入到古人的世界里。他喜欢用一个历史故事引入课文内容,看似在扯闲篇,其实这些典故都与要学要记的东西息息相关。他没有学者的架子,也不卖弄学识,那些精彩的讲述完全是满腹经纶的自然流露,有时候讲到得意处,他也会联系现实,针砭时弊,但往往寥寥数语让人觉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我想,如果能在河南大学的课堂上,天天聆听王立群先生讲课,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希望有那么一天,我还能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坐在台下,再听王立群先生讲一次课。一个好的老师,确实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最近五年来,王立群教授指导硕士生18人,有8人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社科院攻读博士。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博士后5人,这些学生已经成长为各自单位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力量。
王立群教授对待学生严在学习上,厚在生活中。他以“态度严肃,科研认真,敢于创新”的标准要求研究生,告诫他们视野不能太狭隘,要有宏观的学术眼光。王立群教授对学生的学术和素质培养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中,他不再是严师姿态,而是热情资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思想上有困惑的学生,使学生健康成才,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王立群教授言传身教,无私奉献,堪为师德模范。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2008年,他生病住进北京阜外医院,先后做了两次心脏支架手术。住院期间,他仍牵挂着他的学生,当年的三名硕士生、两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病床前指导完成的。当年的某博士研究生仍清楚地记得这样一幕,他说:“得知王老师在阜外住院,我前去探望。到医院时,王老师刚刚完成4个多小时的手术,几句寒暄后,王老师接着询问论文的进展情况。我忘不了老师苍白的脸色、低沉而清晰的声音。这一幕,我一辈子也忘不掉。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加倍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指导与期望。这就是王老师的敬业精神,这就是王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力量。”出院之后,王立群教授又立即走上讲台,走进讲坛,继续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榜样的力量、无形的感召,带动着他的许多学生也确立了终身奉献教育的理念,兢兢业业,在各自的教学领域踏踏实实地工作。
刻苦钻研,教研结合,勇于创新,科研结硕果 没有研究的课堂是肤浅的,没有课堂的研究是残缺的。这是王立群的教育理念。王立群教授说:“对一个大学老师而言,只讲别人的看法,没有自己的观点是一种耻辱。只有科研才能使课堂变得深刻。”因此,他教学科研双管齐下,教研相长,硕果累累。 王立群教授的《文选》研究、《史记》研究和山水游记研究在本专业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在同行学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三个领域的前沿水平。他的《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山水游记的通史著作,一些重要观点已被吸收编入大学中文通用教材;他的《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则代表了目前《文选》研究的最新水平。 王立群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河南大学重点项目各一项。出版专业学术研究专著五部、编著大学专业教材两部、学术随笔一部、《王立群读史记》系列普及性读物五部。近年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其中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 王立群教授多次荣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河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担任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 王立群教授始终认为教学与研究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教研相长,不可分割。研究是体,教学是用。体用结合,体用一致,才能使教学呈现良性循环。只有在国内学术界获得重要一席,才能在课堂上讲出高水平的课程。这是他的教研理念,也是他的教研实践。 百家讲坛,温润之魅,世博论坛,展河南容光 王立群教授授课独到,生动精彩,慢条斯理,纲举目张,他把讲课视为艺术,将课堂移到“百家讲坛”,让课堂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尽显河南大学教师神韵,为河南教育争光添彩。 2008年,由南方人物周刊举办的年度“中国魅力50人”评选中,王立群教授被评为具有“温润之魅”学者。“中国魅力50人”评选覆盖政界、商界、娱乐、体育界、学者、传媒、民间等领域,囊括每年最热门、最流行、最焦点的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给王立群的入选理由是:“王立群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他通过‘海选’登上《百家讲坛》,在耳顺之年一夜成名,在他慢条斯理的讲述中,观众有了帝王将相奔来眼底、历史浮沉涌上心头的体验。他让《史记》这部‘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普及到了寻常百姓的家里。”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王立群作为火炬手,在七朝古都的开封进行第一棒火炬传递。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王立群受邀在上海图书馆解读河南馆主题“国之中,城之源”。此外,王立群教授多次参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政协组织的赴美、赴台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尽显河南大学风采,为宣传河南的时代风貌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立群教授把讲堂搬进百家讲坛,走进社会,真正实现了大学没有围墙,他因此成为公众心目当中博闻强识的知名学者。借助平台力量,他热心公益事业,关注社会民生,以史为鉴,开坛论道,将教书育人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他因此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突出代表。 一位经常聆听王立群教授讲座的网友如此说:我们的“初见”是在2005年。那时他正在讲汉代名人吕后的故事。说实在的,我对此也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喜欢他的形象:歪斜的左半边脸,鼓起的两个眼袋,歪牙歪嘴,还长了一对“招风耳”,实在是不漂亮。那时虽然已经有了小规模的“群众”队伍,但我从未想过要去崇拜他。后来,这位听众如是说道:在他那里,历史被剥去了虚假的外壳,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做到这一切,不仅需要感于面对正史的勇气,更需要有学术的良心与良知。这是我欣赏他的又一方面。也就是在这时,我成为了一名“群众”,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群众”队伍中。他,王立群,是一个真实的,学术的主讲人。 长者风范,谦和热情,提携后学,建教学梯队 王立群教授生活中谦逊平和,作为一名在高校执教近三十年的老教师,他关注学院的师资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以长者风范培养青年教师。 王立群教授热情指导青年教师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他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熟悉大学的教学与研究,让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张亚军博士、卢宁博士、赵奉蓉博士后、王宏林博士后、元鹏飞博士后多次在校级、省级教学质量检查中获得优异成绩,多次荣获河南大学年度优秀教学奖,成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中的主讲教师和骨干力量。卢宁博士获2003年河南大学年度优秀教学奖;张亚军博士在2005年度期中教学检查中获得优异成绩,并被选拔为河南省优质课程主讲教师。 在王立群教授的带动下,河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气氛融洽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在国内教学与科研领域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王立群教授将教学与研究做得相得益彰,将做人与育人巧妙融合,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和尊敬,也因此受到了诸多表彰: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8年荣获第二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名誉优秀专家,2009年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国家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