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南省五指山中学教师潘成秋
20年前,她毅然离开富庶的家乡,到海南水满乡支教;20年后,爱人去世,有机会回浙江执教的她又一选择了边疆。
潘成秋老师是浙江绍兴人,1963年8月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绍兴师范英语专科学校,分配到浙江绍兴城关中学当英语教师。1989年3月,她偶然从一张报纸上(已记不清报纸的名称)看到海南省通什市(现改名为五指山市)紧缺教师的报道,毅然作出到海南支教的决定,于是动员当教师的丈夫和她一起来海南。当时,双方父母和兄长都竭力反对,坚决不同意。最疼爱她的母亲骂道:“你疯了,追求什么人生理想,你若去海南,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她的学校领导和同事也百般阻拦,婉言相劝,闹到最后,他们夫妻俩人,都拿不出户口本、毕业证、工作证及所有的档案关系。尽管如此,也动摇不了她到海南支教的决心。他们夫妻俩一起离开了生养自己的美丽的绍兴城,离别了曾经并肩战斗多年的同事,离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千里迢迢来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支教,开始了坎坷和艰辛的海南教师之旅……
初来乍到,人生地疏,潘老师凭着对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热爱,执著于爱生如子的那份情缘,和丈夫一起到五指山市教育局,表明来意,陈述心愿,并主动请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当教师。也许是他们的精神打动了局领导,很快,她与丈夫作为代课教师(代课费每月150元)被安排到五指山市最边远、最偏僻、最贫困的水满乡水满中学任教。
水满乡离市区40多公里,这里,山高路险,交通闭塞,人迹稀少,文化教育落后。水满中学坐落在水满乡南面的一座山脚下,占地面积不足40亩,是一所初级中学,在校生不足300人,全是黎族、苗族学生。低矮的教室、破旧的住房,着实令人心酸。他们报到那天,校长惊奇地说:“你们是我见到来这里的岛外第一人,不用说岛外了,本岛人都不会来这里的。难得,真难得!”校长安排潘老师和她丈夫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破瓦房里,没有厕所,没有厨房。潘老师问校长:“水龙头在哪?”校长说:“水龙头有,但没有水。我们这里喝的是储存的雨水。”她又问校长:“有煤气灶吗?”他说:“我们用石头垒一个灶,烧柴火。”她再问:“上哪买菜买米?”校长说:“我先送你点米吧,菜得自己种。这里没有卖菜卖米的。”当天晚上,潘老师躺在用几块木板架起的床上,环顾自己这个新“家”,四面剥落的墙壁,开着“天窗”的屋顶,想起浙江自己那温馨漂亮的小家,比起城关中学优越的工作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她想到自己来这里受苦不要紧,还把丈夫也带来了,想着想着,屋外不时传来鸟兽的怪声,她依偎在丈夫的怀里,哭了……
然而潘老师并不退缩,义无反顾,无悔无怨,一路风雨兼程,走过了二十一个春秋,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五指山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1990年9月,潘老师在水满中学担任初一(1)班班主任。学生平时都是讲少数民族语言,虽会说普通话,但他们都不愿说,更何况学英语。尽管潘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但学生不念、不背、不出声,真是急死她了。师生不能沟通,这种课怎么能教下去?针对这种情况,潘老师有意识的去接近孩子们,跟他们讲自己的经历,聊家乡有趣的故事,把家乡寄来的土特产分给这些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渐渐的,他们不再与老师疏远了,还时不时的带来自家种的水果,悄悄的塞给潘老师。她珍惜刚刚萌生的师生情,趁热打铁,每天都送一位学生回家,为的是家访。看到学生又脏又破的家,连个板凳都没有,她的眼眶湿润了,想到学生们把舍不得吃的水果给了自己,这是一份多么重的厚礼呀,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教他们呢?从此,潘老师更执著更投入了,教学生们做人,教他们学好知识,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还每月从少得可怜的代课费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支持他们读完初中。
潘老师在水满中学任教五年,当了四年的班主任,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而且她带的班,没有一个学生中途辍学,创造了这所学校的历史之最。
1994年3月,潘老师调到红山中学任教。这时,她的丈夫刚转为正式教师,被任命为红山中学校长。红山中学是五指山市的一所薄弱学校,为支持丈夫工作,她主动担任初二年级的班主任。第一次和学生见面,潘老师问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好吗?”学生茫然,没有回答。她想,这些孩子,多么需要有人来引导呀!于是,潘老师制定了详细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寻找一切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1995年“六一”儿童节,五指山市举行全市中小学舞蹈比赛。学生找到她说:“以前全市举行这类比赛,咱们学校都弃权,老师你能不能带我们试一试?”潘老师觉得这是一个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好机会,毅然决定组队参赛。于是,她找来一位小学舞蹈老师当指导。比赛那天,潘老师借服装,帮化妆,送学生们上舞台。学生们用淳朴欢快的舞姿,演出了山区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赢得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评奖结果揭晓,红山中学荣获第二名,同学们激动得跳起来,和潘老师拥抱成一团,高呼:“我,真棒!”这次比赛对同学们真的震动很大,潘老师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努力去争取更多更高的荣誉。在潘老师的耐心诱导下,同学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开始努力学习了。
工作刚刚起色,潘老师的丈夫却因操劳过度病倒了,住进了省第二人民医院。医院离红山中学二十余公里,她一边要照顾患病的丈夫,又要照顾六岁的孩子,还不能耽误那些正在准备参加中考的学生。潘老师每天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奔波,虽精疲力尽,却从未误过一节课。那一年,她任教的班级中考成绩总平均分名列全市乡镇中学之首,创了该校历届中考的最好成绩。
2002年9月,潘老师被借调到五指山中学任教,她担任了初二(6)班班主任。这是全校出名的差班,她一上任就遇到了挑战:这个班有不少汉族学生,其家长多是做生意的,学生的零花钱多,逃学上网现象严重;教室里,学生们发型奇异,着装奇异;上课时有的睡觉,有的看课外书,有的玩手指头,有的传纸条,有的故意唱反调,有的把脚架在课桌上。面对这些孩子,潘老师先从家访入手,开始了每天下班后的家访。班上有个男生,经常逃课上网吧,家访中,潘老师不但不告状,还夸了他的许多长处,乐得孩子送她出门时一个劲地说:“您太够意思了,从明天起我再也不去网吧了。”潘老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周记本,可以用英语,也可以用汉语写周记,每到周五,她都收上周记本,利用双休日认真评阅每本周记。潘老师用幽默、动情的评语使学生兴奋不已,渐渐地,学生们向她敞开心扉,检讨自己的不是。她用诚心和行动感化了学生,他们再也不随意旷课,每天几乎全勤,原来的不良习惯也已改掉。这个班的班风明显好转了。
在学校,经常有很多学生围着潘老师,动情地说:“潘老师,您真好!我们真想叫你一声妈妈呀!”从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中,她感受到爱从末有过的幸福,会心地笑了。
1995年11月,潘老师的父亲病逝,恶噩传来,她犹如五雷轰顶,一下子瘫倒在地。潘老师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是父亲最疼爱的最小的孩子。这时候,她带着生不能孝敬父亲的愧疚,死后也要陪送父亲一程的歉意,恨不得一下子飞到父亲身边,可是,此时,她大病初愈,身体极度虚弱,若回家,丈夫必定同行,而红山中学的工作刚有起色,怎么能耽误呢?她自己带的毕业班谁来管?英语课谁来上?想到这,她咬破嘴唇,横下心对家人撒了个谎:“女儿因病未愈,不能承受旅途之苦。”却暗暗在心里哭喊着:“爸爸,请原谅女儿的不孝,待来世再补偿吧!”
2005年3月20日,是潘老师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人生最大的不幸降临到她身上。年仅46岁的丈夫因病医治无效,撒手而去,那一刻,潘老师觉得天都塌了。亲人赶到海口,教育局和学校的领导也赶到海口,处理后事。在追悼会上,她欲哭无泪,神情恍惚,丈夫就这样独自走了,扔下孤儿寡母在异地他乡,怎么办啊!她捧着丈夫的骨灰回到了家乡——浙江绍兴。在家乡,她整日以泪洗面。家里人不忍心让潘老师再度赴琼,千里迢迢,孤身生活,不忍心让她回到那伤心的地方,便为她寻找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也准备把她的孩子接回绍兴读书。然而此时的她已与五指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已与山区的孩子结下了难于割舍的爱!一个月后,她在母亲的陪伴下,又回到五指山,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她真正的“家”。
2005年9月,潘老师又回到了班主任岗位,带的是初一年级的一个差班,并一直带到初三。她三年的心血没有白流,班级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了先进文明班。2009年9月,潘老师任教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英语,并当一个班的班主任。面对新的教学内容,看着那一张张渴求知识的面孔,她深感任重而道远,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更多了,要做的事更多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潘老师确实曾失去许多美好,曾经历不少艰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她曾获得通什市十佳班主任、五指山市优秀教师、海南省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是2010年度中国教育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
她一路走来,一路模索,全身心投入自己深爱的教育事业,向新的目标冲刺,含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