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规律及其启示
阅读: 3328 时间: 2012-05-05 13:53:00 1

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一位名师需要具有以下特质:

首先是经师与人师。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即标示了两种教学境界的明显区别。

其次,他(她)能够教人以道义,包括理想之道义,信念之道义,思想之道义,修养之道义,生活之道义。

第三,他(她)能够教人以知识,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能够:   对过去具有诊断性;   对现实具有指导性;   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能够提出一些问题;   能够遗留一些问题。

第四,他(她)能够教人以智慧。一位伟大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W.W. 叶兹说,“教育不是把一只水桶注满,而是点燃一堆火焰。”智能表现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智能体现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之中。

第五,他(她)能够教人以发展。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自觉地激励学生形成生活的勇气、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优秀教师具有一些特质,即他(她)能够传授:   做人的本领;   生存的本领;   求知的本领;   发展的本领。

名师特指那些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

1 .名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终生学习者

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是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

2 .名师的标志在于人格完善、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业绩超群

而名师的责任在于,他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生,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 .名师是人师与经师的良好结合

我国东晋时期的学者袁宏在《后汉纪》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而《资治通鉴》指出,“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

人师近乎精神领袖,必须是身正、品正、行正、德正。

而经师近乎学术导游,必须是学深、学高、学精、学通。

4 .名师是有层次的

一个“经师”是可以成为名师的,但是,我们认为,名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再成长为“大师”。

5 .名师是有境界的

崇高师德是名师的基本条件,德能并重是稍高的要求,名师还应有教育智慧,进而走向师魂之境界。师德、师能、师智、师魂,是名师走向成长的四个台阶。

总之,名师是经师、能师、人师的融合体。

名师要走“学习 —— 实践 —— 研究”之路。不读论语,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成不了名师的,名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名师还要深入实践,因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名师还要善于研究,要走进教育科研,“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萧萧洒洒地浮起来”。教育科研,名师的发展之本。

名师的成长关键在“自我” 。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

名师要奉献、要求真、要创新。不仅在于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且在于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同时在于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

名师要不断超越自我:

  新的目标——超越自我的方向;

  新的学习——超越自我的基础;

  新的平台——超越自我的挑战;

  新的形式——超越自我的要求。

3 .特级教师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特级教师的学习过程

大量实践(特别是特级教师的个案)表明,特级教师的学习普遍具有如下共性规律:

按照原有经验与知识设计教案:

→反思,特别是对照理论,吸取集体智慧;

→按照新的认识设计教案;

→对照实践结果再次反思;

→按照学生行为调整教案。

2 )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

大量实践(特别是特级教师的个案)表明,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具有如下共性规律:

日常工作→发现问题→思考,解惑,知不足→学习→试验→总结→在日常工作发现新问题。

事实上,特级教师、名师都是实践出身。

3 )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专业意识;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反思的意识、能力、时间、空间。

因而, 名师应该是: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名师的产生,经个人努力奋斗,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教育行政部门评选、培养认定。正如上海学者顾泠沅教授所言:“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

具体说来,名师成长的行为机制包括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三个方面:

1 . 善于学习 —— 做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学习是人永无止境的需要,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而学习的两大特征,一是学习的产生,这是由学习者的经验而引起的;二是学习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行为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心理倾向的改变。

因而,名师的学习,通常是树立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精选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向书本学习——教师学习的主渠道。而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新理念)、专业知识、博览群书。

学习的结果就在于促使教师尽快成为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全面育人的合作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学校组织的维护者、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二是向同事学习 ——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向同事学习需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解剖自我,发现不足;了解他人,吸取精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创设氛围,共同成长。

三是向专家学习 —— 及时得到引领、点拨。特别地,专业引领是名师成长的催化剂、助力器。

四是向学生学习 —— 不容忽视的教师学习的新渠道。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使学生(教育对象)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这就需要抛弃陈旧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学习学生某些方面优秀的东西,丰富自我。同时,向学生学习本身给学生树立一个谦虚好学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 勤于反思 —— 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 ” 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3 .勇于实践 ——做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国际教师专业化理论中专门命题之一:教师即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的分水岭。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 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可能变成教育的能手。

实践表明,成为研究型教师起码要做到:树立科研意识;学习科研理论;掌握研究方法;精选科研内容;细化科研过程;提炼科研成果。

处理好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在工作中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在研究中工作。只有将两者融为一体,互相促进,才能消除搞科研而影响教学的旧理念。

总之,名师的成长、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人的天赋和努力,但也离不开校长的发现、培养、指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专家的引领、点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用、扶植。

我现在离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在本单位的工作较出色,教育效果逐渐越来越好,为学生所欢迎,但只为少数同仁熟知,缺少一定的名气和威望。

    跟几位名师的成长案例相比,我需要更多的学习、接受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通过主动参与科研、教研,并在研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创新,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使自己更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不断提高,并积极参加各项教科研活动,细于留心,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反思,与同仁交流,并撰写论文发表,使自己在同行里为人熟知,逐渐增加自己的名气和威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