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
内容提要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本文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对化学教学中优化学生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途径进行粗浅的归纳。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动机 兴趣 情感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识过程有直接制约作用,它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一种内驱力,在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不断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会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动机、兴趣、情感三个方面论述化学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一、学习动机的优化
动机, 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护已引起的活动并导使该种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历程。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化学教学中优化学习动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根据学生需求, 转化学习动机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斯多德)。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成绩差的学生特别贪玩,玩游戏机、踢足球、看卡通片等等,并都具有较高水平,这正是他们求的是“玩”知,造成了文化课学习的困难。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镁带燃烧的耀眼白光、酸碱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等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在教学中还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 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亲切感,例如:讲“钠”时联系碱在生活中应用;讲“有机物”时联系化妆品由来;讲“氯”时联系水质污染与净化等。讲“酯”时联系在菜烧同时加入酒和醋后得更香等,来说明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感受到学习化学是一种需要的过程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及时进行反馈, 激发学习动机
国外研究者发现, 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是提高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H.A.西蒙在《认知心理学》中指出的:“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及时地、经常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实验的成败,以及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成效等。在教学中,一是要把好书面检查关,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并作好相应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错误实例、好的典型、特殊思路、简练解法等,在讲评中要针对学生学习状况,给予中肯的意见和恰当的鼓励。二是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第一时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程度及知识缺陷所在,并及时肯定取得的成绩和纠正存在的错误。三是要适时进行个别交谈,利用学生来问问题、下班辅导、课余与学生相遇等时机,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及进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
3、创设各种条件, 强化学习动机
化学是介于理解和记忆之间的一门课程,记忆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其中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物质符号、性质等都不是凭想象或推导出来的,必须花费精力去记忆才能掌握,这是很多学生不太喜欢的。心理学实验证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竞赛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 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获取优秀成绩。在化学教学中,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用语竞赛、化学智力竞赛、实验操作竞赛、化学游戏竞赛等活动, 有意识地“挑起”男生与女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兴趣的优化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优化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有:
1、利用学科特点,引起学习兴趣
实验是化学学科一个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呈现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如讲硝酸盐在高温下的强氧化性质时,可增做“木炭跳舞”的实验(给一支装有硝酸盐的大试管加热至熔化后,将一小块木条投入试管,木条随即跳动);讲授磷的知识可做几个“粉笔炸弹”,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大增。在教学中还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的目标上,捕捉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结合现象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如在演示氯化氢溶解性实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烧瓶.当滴管挤出少量水进入烧瓶时,美丽的红色“喷泉”即刻形成,学生欢呼雀跃,情绪高涨.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设问:“红色的‘喷泉’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将氯化氢换成氯气,行不行?”“产生‘喷泉’有哪些条件?”等等,这样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层次的思考。
2、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面对难理解和消化的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在教学中不及时化解这些难点,就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利用顺口溜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化合价、物质的溶解性等难记忆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贴切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概念、化学平衡的特征等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电脑多媒体来模拟有关化学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等知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就可以不断化解教学的难点,并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教学机智, 增强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干扰学习的现象,注意根据具体情况求“新”求“变”,可以转移学习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如刚上完足球课的学生比较疲惫,精神不集中,而课文正好讲到硫元素可变化合价的氧化性、还原性.那么可以这样进行描述:硫元素具有4种常见化合价:S-2,S0,S+4,S+6,就好比是一支足球队的守门员、后卫、前卫、前锋.“守门员”S-2处于队伍末端,不能再向后“退”了,化合价只能升高,也就是只具有还原性,但正如守门员通常不会攻入对方禁区那样,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其化合价很少会升到+6价,一般只变为S0,这样可转移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大量事实表明,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使他们自己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他们本身的潜能,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化学课外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动手做实验,可以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如用天然鲜花制酸碱指示剂,用废旧物品制一个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雪花膏、废电池中提取MnO2,石膏模型,粉笔制作等。此外,进行化学讲座,观看化学科普影片、参观化工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情感可加速智力活动的进行。情感既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有:
1、热爱学生, 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教育实践表明,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情感的人。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在教学中要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给于热情鼓励和及时肯定表扬,不要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去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感。
2 提供教学素材, 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教学素材,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积极的情感。如在讲碳酸钙时,可以把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借咏物抒发其视死如归,坚持操守的诗歌《咏石灰》引入,“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把烧石灰的过程完整地、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CaCO3、CaO、Ca(OH)2、CaCO3这一系列化学变化中深刻寓意的那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气节,对学生能起到深深地教育和鼓舞作用。再如,通过化学史教育,可以激起学生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历史责任感,通过科学家介绍,可以培养学生质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证,合作献身精神和科学态度。
3、,开展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良好心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但可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总之,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发展和化学专业成绩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化学教学中, 应该注意探索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关系,使学生既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又形成良好学习动机、兴趣和情感。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马加乐. 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杨先昌,廖可珍, 施志毅. 化学教育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