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地址:321004 浙江师范大学77信箱
联系方法:0579-2282091(h),0579-2282562(o);13566997717
讲座提纲:
第一部分 教育科学研究概说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要素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部分 教育科学研究细说
一、确定研究领域,陈述研究题目;
二、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说;
三、撰写开题报告,设计研究方案;
四、收集相关数据,检验研究假说;
五、整理研究数据,撰写研究论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提纲
田学红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金华,321004
通讯地址:321004 浙江师范大学77信箱
联系方法:0579-2282091(h),0579-2282562(o);13566997717
讲座提纲:
第一部分 教育科学研究概说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要素
科学研究的3个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科学事实、科学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3个基本要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事实、教育科学方法
3要素之间的关系:
理论是统帅、是核心、是终极目的;方法是关键,通过研究方法寻找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关系,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事实是基础,事实是形成理论的基础,理论必须符合、解释事实;科学研究就是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多次来回中升华的。
理论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方法只有运用在理论的形成、证实中才有价值。
心理紧张概念的由来。
小白鼠逃避电击实验。
将小白鼠铁笼子中,铁笼子通电;
阶段1的实验
实验组1:5次/分钟,持续3星期;跳起就可以逃避电击;
实验组2:10次/分钟,持续3星期;跳起就可以逃避电击;
结果:实验组2的老鼠因为胃溃疡、胃出血死亡的比例远远高于实验组1。
解释:两组老鼠死亡率的差异是由于电击次数差异造成的,实验组2的老鼠的电击次数高于实验组1。
评价:这种解释不符合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认为,任何刺激(事件)本身都不能直接对有机体产生心理影响,它必须通过心理变量才能产生影响。
阶段2的实验
实验组1:5次/分钟,持续3星期;跳起就可以逃避电击;
实验组2:10次/分钟,持续3星期;跳起也无法逃避电击,空中也有电流;
结果:实验组2的老鼠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俗话“死猪不怕烫”,不作回避电击的任何努力,安静地躺着,接受电击,实验组1的老鼠因为胃溃疡、胃出血死亡的比例远远高于实验组2。
阶段1和阶段2的结果呈现相反的趋势,电击次数多少假说无法解释。
新假说:逃避电击所产生的紧张感才是两组老鼠死亡率差异的真正原因。
在阶段1的实验中,两组老鼠都要逃避电击要产生紧张感,电击频率高的实验组2产生的紧张感要多于、强于实验组1,所以,实验组2死亡率高于实验组1。
在阶段2的实验中,由于实验组2不管努力、不努力都要遭受电击,产生认命的感觉(习得性无助),没有回避电击而产生的紧张感,而实验组1仍然有逃避电击的紧张感,所以,实验组1的老鼠因为胃溃疡、胃出血死亡的比例远远高于实验组2。
结论:方法只有在理论的指引下,才能取得好结果。
建议:要有理论、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优秀教师。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1 确定研究领域,陈述研究题目;
2 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说;
3 撰写开题报告,设计研究方案;
4 收集相关数据,检验研究假说;
5 整理研究数据,撰写研究论文;
第二部分 教育科学研究细说
一、确定研究领域,陈述研究题目
1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也终于问题;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Popper,K.R.,1902—?)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
1)问题的内涵
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成功应对的情景。
2)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能够接受检验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证伪、证实性。
3)问题的表述
陈述若干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明确越好;
4)问题的评价
视角不同,标准也不同,大体而言,主要标准有:
第一:问题的创新性;
第二:问题的简洁性;
第三:问题的可懂性;
第四:变量的操作性;
第五:问题的可行性;
研究目标要小,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条件下研究的目标要明确,要窄。
第六:问题的扩展性;
研究可以自然扩展,持续研究。
将第五、第六两条概括为“大视野,小焦点” “着眼大局,着手小局”,“从大处思考,从小处着手”,“目标要窄,展望要宽”。
请大家重点理解“大视野,小焦点”的内涵。
5) 问题的来源
1)观察;
2)反思;
对自己教学、教育经验的及时反思是每教师问题的主要来源;
3)工作需要;
4)文献分析
2 定义问题域,确定研究题目
将研究问题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是必要的。确定研究题目是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有一种说法“确定了题目,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题目预示出作者的基本思路,读者往往是根据作者的题目就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预期,而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主动地提出预期、检验预期的过程。预期理论是阅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二、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说;
1 培养文献意识、形成科学态度
积累文献资料,养成文献意识,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第一,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尊重他人,具有科学态度的体现。钱钟书“吃到了1个好鸡蛋,没必要知道那下蛋的母鸡”,但是,科学研究中,必须“吃到了1个好鸡蛋,必须知道那下蛋的母鸡是谁”。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了解到前人对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了什么,有什么结论,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在陈述他人的研究中,策略地引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说。
1) 参考文献
文章应该参考该领域最近出版的作品和最重要的前期出版物。而且,只有实验中引用的文章才能列在这部分。参考文献标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顺序标注法,即在参考的内容后面,加上右上标表示。
剘刊:编号 著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著作:编号 著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编号 著者.题名.见(英文用In):编者姓名.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 大胆猜测,科学假说
2.1 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第一:假说以科学事实、科学知识为根据。
第二:假说具有猜想的性质。任何假说都是对未知的某种现象或者某种规律性的猜想,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此,有待于验证。
第三:假说是人的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2.2 科学假说的结构
科学假说包含确实可靠的内容与真实性尚未判定的内容。假说的基本观念或者说核心内容应当是真实性尚未判定的内容。假说的结构应当包括科学事实、科学推测两部分。正是科学假说之间的更新、修正推动科学发展。
假说一般应当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假说的核心部分,它是为解决旧理论和新事实的“不和谐”而猜想出来的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假说的预见部分,它是以设想的基本观点去预测未知的心理事实。
2.3 科学假说的形成
假说形成分为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根据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通过逻辑推理,做出初步假设。在假说形成的初始阶段,类比、归纳推理应用较多。
第二:从已经确立的初步假定出发,经过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的广泛论证,充实成为一个结构稳定的系统。本阶段演绎推理的作用比较重要。
2.4 建立假说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应当以事实作依据,不应等待事实材料全面系统地积累起来以后才作假说。
第二:应当运用已有的科学数据,但不应该被传统观念束缚。要善于寻找已有假说与现有数据之间的不和谐之处,这是形成科学性假说的关键性一步。
第三:假说应当不仅能圆满地解释已有的数据、事实、结果,而且还能包含有可在实践中检验的新结论。这是假说的科学性、推测性的要求。
第四:假说的结构应当尽可能简明。
三、撰写开题报告,设计研究方案;
1 开题报告的目的;
请同行专家确证选题具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可行,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收集到充足的数据来检验研究假说。
2 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①选题的目的和依据(说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重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设想以及课题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
②选题的基本内容,构思及初步见解;
③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④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主要参考文献。
四、收集相关数据,检验研究假说;
主要是研究实施阶段,主要就是按照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研究部分开展工作。强调一点,研究变量要定义清楚。
其实,在形成假说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思考变量的界定问题了,对变量下定义是研究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变量的定义有两类,一类是描述性定义,一类是操作性定义。进入实验阶段,重要的是对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给出操作性定义,这是教育科学研究比较看重的。操作性定义的提出基于研究中的一个现状,许多变量含混不清,没有严格进行规定,只有对这些变量进行严格规定,才便于操作,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是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bridgeman,1972)提出来的概念,他认为,应当由测定概念的程序来对概念下定义,这个思想被心理学界广为接受,对一个心理现象的定义采用测定它们的程序来下定义,这样的定义叫做操作性定义。将概念变成操作性定义的主要价值在于增进沟通。
一个概念无非是一组操作而已。
操作性概念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世纪哲学最杰出的三大成就之一。
五、整理研究数据,撰写研究论文;
怎样写论文:
不能把文章当作自己研究工作的投影来写。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区别。研究报告要体现教育成果,把自己的思考、调查的事实写出来。重在汇报,不重论证。论文则强调将令人信服的见解写出来,重在论证。
1 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
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题目与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部分。
2 题目与作者
3 摘要
4 引言
4.1.1 文献综述
4.1.2 陈述研究问题
4.1.3 陈述假说
4.1.4 研究的意义
5 方法
5.1 被试
5.2 仪器与材料
5.3 实验(研究)程序
5.4 设计方法
5.5 变量的操作定义
6 结果
结果部分主要是指统计结果的客观陈述,包括经过统计的原始数据的结果、口语报告部分内容,所有的结果都应当是实验中发生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加入丝毫的主观见解。
7 讨论
讨论是一篇文章中最富创造性的部分。本部分要求作者根据实验结果对要解决的问题给与回答,并指出研究假设是否得到有效论证,可靠性如何。如果结果不能充分地说明问题或者各部分有矛盾,就要进行仔细分析,找出原因。
讨论部分结构自由。但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组织讨论内容。
第一:下结论。概括地阐述研究结果是有必要的,比如,研究假说是否成立。
第二:阐明结果的意义。
第三:综合讨论。研究报告中根据假说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分散的,讨论时有必要将各种似乎无关的结果综合到一起。
第四:建立理论。如果有所发现,可以将结果提升到理论高度。
第五:应用可能性于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计划。
8 参考文献
部分内容参见前面部分。
第一:参考文献的著录
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即顺序标注法),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第二:各种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表示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对于其他没有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表示;
第三:参考文献的标注
参考文献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未。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他人的论文,我们提供一些阅读建议。
引言
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引言解释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综述前期的文献。如果一个或更多的理论与该研究有关,那么需要给出理论的预期。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一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不必赞同他们的内部机制和对行为的理论解释。作者可能会提供一个特定的理论,她或他认为该理论对行为的解释是有用的。尽管作者在引言中给出不止一个理论,但是她或他后来会表明这些理论不能同等地预测、解释已获得的结果。所以有必要弄清楚在这些理论中哪一个是作者赞同的,哪一个是作者批驳的。
2.实验中将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引言中通常会直接讲出。
3.如果我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个假设,我将做什么? 对于引言来说,这是个关键问题。在继续阅读方法部分前,必须努力回答它。如果作者善于表达,一旦你读完下面的部分,就很可能被作者说服而完全接受作者所提出的方法。一位聪明的作者会在引言中播下答案的种子。如果你想独立地设计方法,它会增加你的难度,所以,读者应该在阅读方法部分之前,写下你的方法的主要思想。
方法
比较你和作者对问题3的回答。如果你没有看作者的方法,它们可能会不同。现在回答问题4。
4(a)我提出的方法优于作者的吗?不管谁的方法更好,这种强迫比较能让你批判地思考方法部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4(b)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吗?要时刻核对所用的方法是否充分,与假设之间是否有关。
4(c)自变量、围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把变量列出来有助于你避免被动地阅读方法部分。解决了你与作者之间在回答问题3时的差异,接下来回答下一个问题。
5.使用作者所描述的被试、仪器或材料以及程序,我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是什么?阅读结果部分前,你必须基于自己的思考来回答。回顾一下假设和自变量、因变量有助于你的回答。你会发现预测单一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这没关系,因为作者最初也不止一个预测。他可能已经做了些前期调查来缩小结果的可能范围;或者他可能已经对结果感到吃惊了,不得不反思引言中所提到的结果。画一个粗略的草图来说明你所预测的最可能的结果。
结果
比较作者和你对结果的预测。如果它们相同,回答问题7(a)和7(b)。如果不同,回答问题6。
6.作者的结果出乎意料吗? 或者你的预测错误,或者作者的结果难以接受。或许作者所用的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地验证假设或无关变量介入了。或许如果实验重做,结果也可能不被验证。甚至你可以做你自己的实验,看是否能得出一样的结果。
7(a)我如何解释这些结果?
7(b)从我对结果的解释中,所能得出的意义和启发是什么?阅读讨论部分前,努力回答问题7(a)和7(b)。
讨论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讨论部分包括作者以结论的形式对数据所做的解释。好的讨论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该研究,因为它一一回答了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此外,关于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启发方面作者还会做进一步的扩展。
到这里,你已经建构了自己的解释。比较你与作者对结果解释的优点。你更接受哪—种解释?回答问题8(a)和8(b)有助于你批判地评价你与作者对结果的解释。
8(a)是我的解释,还是作者的解释,能更好地说明数据?因为在讨论部分中允许作者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可能会发现作者的结论并非来自数据。其他情况下,作者得出的结论大部分是合适的,只是作者在引申这些结论时超出了数据所能支持的范围。当研究者看不出因变量的限制范围时,后一种情况常常发生。
8(b)对于结果的意义和启发的讨论,我和作者哪一个更有说服力?这个问题相对于8(a)来说是次要的。但是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全面了解该研究,从而得到有价值的思想启迪。研究者的责任不止是指导一个控制严格的实验,更应该是思考研究背后的理论依据。作者在展示结果的意义利启发时也对研究做了很好的全方位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