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个体发展的几点建议
阅读:
1480
时间:
2006-01-09 13:33:00 1次
教育如何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对此,仍以个体主体性的培养为例,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教育思想,以塑造个体性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目标
教育的价值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一是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其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但其核心内容就是主体性的发展与完善。
在我国教育史上,历来重视社会需要,较少考虑个体的发展。特别是隋唐以后,教育主要是为科举服务的,就像欧洲中世纪的教育为宗教服务一样,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束缚,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培育。建国以后,党和政府明确要求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由于宏观上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加之教育内部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致使我国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很不理想。我们所培养的人,往往是模式化的,具有较多依附性、较少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对此,著名教育学家孙喜亭教授尖锐地指出:从世界发展的主流来看,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即创造的精神、自主的精神。鉴于此,他认为:我国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大的变化才行,这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总结教育历史经验,吸收人类主体性教育思想
在人类教育史上、主体性教育思想自古有之。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人们一直在探寻如何调动和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我国,不论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还是《学记》中“喻”的思想,都体现了积极培育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实质。孔子的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思想反映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度重视。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一样,《学记》中反复强调“喻”的原则:“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道而弗牵”,就可能使学生摆脱依附性,从而逐步形成独立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强而弗抑”,则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心情舒畅,从而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就可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开而弗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自求自得,自我消化学习内容,由此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可以看作是培养个体主体性的较早尝试。在其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思考,而不能机械地背诵别人的结论。因为,苏格拉底不是采用灌输的方式把已有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通过层层设问,诱导学生不断自我否定错误的认识,获得正确的结论。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学者对如何培育个体主体性的认识更深更广。世纪法国文坛巨匠蒙田,明确主张发展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极力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权威。康德在这方面更进一步,他特别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发展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力,强烈反对盲从,提倡独立思考。他主张教育者要注意培育和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个体“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连被视为传统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赫尔巴特也主张,教师在必须保证正在进行的工作顺利进行下去的范围内,可以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乃是最好的方式。
中西方教育史上的这些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加以总结、吸收,以便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更好培育个体的主体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塑造个体主体性,就必须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这方面,当今国际上许多教学改革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不论是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还是赞科夫的实验教学法都体现了这一点。发现法教学要求教师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由于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探索,因此,运用此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说布鲁纳的发现法只是在认知方面启示我们如何培育个体主体性的话,赞科夫的实验教学法思想则在非认知方面启发我们如何培育主体性。赞科夫极力主张教学要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重视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生活,从而通过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促进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内部心理特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藏息相辅,让学生拥有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
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据这一原则,学校教育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要有时间认真修习,而且应有一定的自由时间来开展各种游艺活动。唯如此,才能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就像学业上的成功一样,个体主体性的培养也需要拥有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照此,自由时间应该看作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广阔天地。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愿望随意使用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讨论全面发展、去讨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可见,自由活动时间是个体主体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此外,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学生在判断、见解、鉴别力等方面的独立性将比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充分,并能显示出某些观点和概念的成熟性或谬误。因此,为了更好地培育个体主体性,就必须让受教育者拥有较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