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 《实验仪器与教学》2004年第5期
阅读: 2080 时间: 2006-07-26 15:41:00 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下面笔者从人文素养涵义、高中阶段的信息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人文素养涵义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养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2  高中阶段信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主要安排在计算机房,应培养学生遵守守则,对号入座;要讲究卫生,做到不随地吐痰,不在机房吃零食,不乱丢纸屑;要爱护公物,不要乱敲鼠标、键盘,不要用手触摸显示屏等。

    (2)通过实践操作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发展迅猛,不可能像其它传统学科那样内容相对完整固定。因此,应鼓励与引导学生不满足课程教学内容,自觉探讨教师未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发现、指出与纠正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与错误等。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操作过程中难免要出现问题,特别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时,设计的程序不可能总是完全正确,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面对错误,学生的态度和意志品质表现各有不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上机调试程序几乎是一种磨难,但当我严格地监督学生调试成功时,看到他们那激动和兴奋的神情,我也感同身受。教学就应该是创设这种磨难与喜悦的过程,使学生在这种磨难与喜悦的过程中锻炼意志、感受成功。只有磨练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才能健康成长。

    (4)培养学生文明用网的习惯。

    让学生了解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观念,如保护知识产权、防治电脑病毒、维护信息安全等。

    (5)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同样,教师在BBS上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参加协作学习,让他们从中体会获得帮助的愉快,以及帮助他人的幸福和乐趣,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净化心灵。如专题组和各类网络论坛。

    (6)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中穿插讲述我们国家目前计算机发展的现状,CPU和系统软件开发的现状,以此告诫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开拓进取意识。

    (7)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一旦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如教绘图功能时,可先绘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启发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极思考的习惯。同时,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

    (8)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它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总之,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

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