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聪明起来
作者: 婧园梦
阅读: 3063 时间: 2006-12-10 20:05:00 1

二年级,我新接手的一个班。

书桌上厚厚的一叠学生作业,已在我的一鼓作气下全部批阅完毕,这是我布置的第一次作业。按理说,完成了工作任务我应该很轻松,可是作业中一个学生的造句却让我无法释重。句子是这样的:上学——我不xǐ欢上学,yīn为我不cōng明。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应该说是一个很通顺的、没有语病的好句子。可他,怎么会有如此感受和想法呢?一连好几天,“我不喜欢上学,因为我不聪明。”这句话始终困扰着我,不,准确地讲是震撼着我!只有7岁的孩子,他是如何开始将他当前在学校里的不快乐与他的智力能力联系起来的呢?

困惑之余,我便下意识地观察和了解这个沮丧的、神秘的、带着灰色调子的学生。这个小男孩叫程前。父亲、母亲皆是小学毕业生,长期在外打工。他和两岁的弟弟随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回家后,要帮着带弟弟和做很多家务活。据同院的孩子讲他最爱玩泥巴,会做很多好看的泥车。应该说,他是一个懂事、乖巧、能干的孩子。他的学校生活怎样呢?为此,我作了以下记录:

第一天:上课时,他怯怯地低着头,不敢看我的眼睛。尽管我用轻柔的语言激励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没见他有什么反应。他只是机械地在书上记录着、勾画着。朗读时,嘴张得很小,发出的声音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因而,在合作学习时,同桌对他总是近乎竭斯底里地讲话,他呢,小心翼翼地应对。同桌是一位挺急性、大胆、有极强表现欲望的女孩,不是嫌他音量小,就是厌他反应慢,最终在 “小哑巴!笨死了!没劲儿!”的嗔斥中不欢而散,而后便各自独立完成任务。下课后,除了上厕所,他要么趴在课桌上,要么望着窗外发呆。没有小朋友,显得很孤独。

第二天:上下课还是照旧,只是放学后,他没有立即回家,而是静静地坐在教室,一脸的惶恐和无奈。快嘴的同学告诉我,老师说他“猪脑袋”,因为除了他,全班同学的数学口诀都背了。老师要罚他留下来多读几遍。

第三天:早上一切依旧,他,还是不爱说话,不爱出去玩。照样独来独往,郁郁寡欢。下午,他奶奶气哼哼地找到我,说:“这个无用的家伙,给他刚买的小刀和铅笔不只弄哪儿去了?自己也不敢老师说。”语气中透出对孙子的极大不满。

……几天观察,我总算真真切切地感受他每天的学习生活。和其他孩子相比,他的确少了太多的童真、童趣。他快乐吗?回答也只能是摇摇头。难道他的不快乐,真是源于他的不聪明吗?他为什么会对自己学习状态找一个限制自信的解释呢?

原因分析:

英国作家阿里斯旦·史密斯在《魔幻学习100% 》中写道这样一个例子,说的是最初游泳时令人害怕的经历(刺激)。水等同于害怕,甚至危险(内在化)便产生了我应该避免游泳这种经历(信念),海边假日不适合我(思维习惯),我们家从来没有出现过游泳的天才(态度),游泳对一些人适合,对另外一些人不适合,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我们不需要学习(价值系统)。

仿照这个例子我对他也试着作一个分析:最初上学时有过因此时此刻不能达到老师所期望的那种水平和与同学交往不畅而被老师、同学怪罪于自己不聪明而受到责罚和辱骂的经历(刺激)。学校生活等同于不快乐,甚至苦闷(内在化)便产生了“我应该逃避上学和与小朋友交往这种经历”(信念),“在学校读书不适合我”(思维习惯),“我们家的人都没读多少书,还不是一样挣钱。”(态度),“上学对聪明的人适合,对我笨的人不适合,我不需要上学。”(价值系统)。由此可见,他认为“我不聪明”的内在意识来自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评价刺激,如:“猪脑袋”、“笨死了”、“没用的家伙”等。

  

  不良影响:

我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去改变他的想法,限制自信的不良循环很容易使他对学习失去活力,导致自信水平不断降低,自我观念薄弱,从而不可避免地把他扔进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中。从前面几天的观察看,他每天的表现都渗透着一种学习无助的感觉,他把精力都用在避免这些行为上,不说话,不交往。因而影响了他全面的成绩,导致了一种动机弱、成绩落后的表象。

矫正心理

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除了有责任引领他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有责任让他正确认识自己,消除心理阴影,引领他张开理想的风帆,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湛蓝的天空。于是思忖良久,我便试着用一些方法去影响他、改变他。

一、对他的智力表现出赞赏。

一天放学后,在走廊里,我刻意地走到他旁边,拉着他的小手,赞叹道:“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会帮大人做那么多事,还会做漂亮的泥车!”他也许是太惊异我会赞赏他,也许是我的话触到了心灵深处的伤痛、念想,他先是一愣,而后便是沉默……我分明看见了他眼睛里晶莹着一种湿润的凉意,让人怜爱不已。于是,我忙蹲下身子,望着他的眼睛,激动地、肯定地、清楚地告诉他:“你是一个聪明而懂事的孩子,老师小时候可不如你。我为你骄傲!”也许他还不明白骄傲的含义,但我还是看到了他脸上羞涩的笑意,幸福的光彩。我让他把自己制作的漂亮泥车拿到班上来,展出在教室的文具柜上,让同学都来观赏,赞美,以改变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印象。

二、鼓励他开始简单的重新构建的尝试。

彼得.莫蒂默曾说过:如果老师相信学生能够改变,相信在正确的氛围中,学习可以更加容易,他们就会给学生传递积极的观点。上课时,我先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且都会对他说:你真聪明!让他相信自己是个不笨的孩子,可以获得成功和表扬。对于他的小声,我总是耐心的倾听,然后提出一些鼓励性的要求,催他不断进步。安排一个和他性格差不多的同桌,让他们快乐合作,互帮互助。下课后,我会邀他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因为是老师的推荐,同学们是格外的照顾,因而他快乐着,兴奋着。渐渐地,我发现他上课积极了不少,对交往也产生了一种前所没有的好感和愿望。下课后,他会有意识地站在热闹的地方,等着被邀请或主动参与。

三、鼓励他进行结果思考。

有一次,班上搞课本剧表演,要求同学自己报名,他,放弃了。于是,我对他说:如果你在你并不擅长的活动中成功了,那将会怎样?别人将会对你说什么?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他虽犹豫了半天,但最终鼓起勇气参加了,并且还有尙佳的表现。结束后,他兴高采烈地对说:“好好玩儿!老师,你下回还搞一个。”

  四、预言他会成功。

一些博学者曾说:伪造它,直到你能做出它。让我们假设在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些积极的意图,相信他能够达到目的。因而我在每一次听写,背诵、考试时,我都会对程前说,你非常聪明,只要你用心,你会完成任务或考出好成绩。每次听完,他总是充满信心的微笑,然后,交上来的便是不负所望的答卷。其实这便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时至今天,我知道,现在的他在学校是快乐的。沮丧的形象已变得灰白、阴暗、渺小,取而代之的是有活力的、丰富多彩的自信形象。上学的感受现已由当初的 我不喜欢我喜欢;“傻”也透出了灵性,其他科老师都说:程前变聪明了!

他的转变,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我渴望我的所有学生都是快乐的天使,都是绽放得最绚丽的花朵,都是生意盎然的常青树,都是充满斗志的勇士,都是极负创造力的建设者,为此,我愿意付出我的智慧、青春和心血……

indinavir efectos adversos indinavir farmacocinetica indinavir vademecum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