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必然走向
阅读: 1585 时间: 2006-01-09 13:42:00 1
(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人类在经历了自然经济、工业经济等经济形态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对未来经济进行了各种预测,先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的“后工业经济”,后是内斯比特1984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再是福来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说法。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实际上是在为我们确立一种日渐清晰的观念,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那么,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传统的经济形态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岗位,使那些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总可以找到工作。尽管其收入较熟练工人或某种特殊技能的技术工人的工资低,但其生存尚未面临太大的威胁。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代替人力,以及高科技产业对用工的特殊要求,使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构性失业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教育作基础,不但使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供给遇到困难,而且还将使众多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追逐日益减少的非熟练劳动或体力劳动岗位的矛盾无法解决,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样的经济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学习自觉适应经济发展对就业者素质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学习实现自身从失业状态到新的就业岗位的转变。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面对时代、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教育本身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出重大的改革。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将重点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上。正如美国学者罗杰斯所言:“在建设性和破坏性的知识都在以巨人的步伐前进而又是走向绝对幻想式的原子时代,我们的世界像万花筒似的在变化,我觉得惟有创造性的适应力才能使人在这一变化水平上维持自己。”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造能力,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国经济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也有了初步提高,这就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了一些准备。但要真正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虽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教育的竞争。因此,为了使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能获得国际竞争的胜利,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更新现有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理论到实践上实施素质教育。
   2.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是一种综合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指物的现代化过程,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事实上,很多率先进人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由于首先重视了人的现代化和人的素质提高的缘故。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为什么20年后会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诚然,影响日本经济“腾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也无意否认其他因素对日本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但是,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并且,教育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成果说明,教育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贡献值最大。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全体中国人共同承担的一项伟大的事业。但是这种现代化的进程却受到国人现有素质水平的限制。
   据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世界文盲人数为8.8亿,中国2.2亿,也就是说,世界上每4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而且据统计,我国目前因盲、聋、哑及智力发育不全而丧失劳动能力者约占人口总数的5%~10%。如果以12亿人口计,我们就有6000万到12000万这种特殊人口,其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人们能普遍懂得优生学知识,克服近亲结婚的陋习,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就会有较大的改观,就会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
   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仅仅理解成是物质领域的现代化,而忽视社会整体的综合性进步,忽视人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是人的现代化则需要现代教育来培养。通过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能适应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广泛地系统地培养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成一种现代化可以顺利成长的社会气候。
   (二)是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1.素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传统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因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认知体,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其他各种特点和发展的权利都被忽视了。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仅仅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他们的智力、常规生活能力、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等等都成了考试的牺牲品。以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消极地去适应社会,而根本不可能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社会的挑战,更不要说让他们去主动地承担改造社会的使命了。这样的学生已不再是本质意义上的人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木头人”,这种“人”又怎么能够去适应和迎接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呢?
   和传统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真正地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生命体、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由于和传统教育的学生观不同,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和传统教育不同的本质特点。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整体,它所强调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以及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它是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基础,然后再让学生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等,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本质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所以这种人具有本质意义上的人所应具备的一切特点,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他们不是被动地去适应社会,而是积极地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并寻找和抓住一切机会去改造世界,这样的人才能真正适应未来杜会的挑战。
   2.个体发展对素质教育的需求
   作为一个对自己的完整生命历程负责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一种受到良好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内在需求,都希望自己不仅在学识有所长进,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在创造能力上有所提高,在个性上有所健全,在社会适应性上有所改善,在为人处事上不断老练等等,一句话,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自然本性、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人。个体具有这样的内在需求是个体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但仅有这种需求还不足以使个体获得这样的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教育措施做保证,因为教育毕竟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能满足个体获得良好的内在需求,要使个体真正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给个体提供一种良好发展的外部条件,这是近几年教育改革和实践所证明了的。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要想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胜,我们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因而,它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势。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